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古礼有"同姓不婚"之规定,纵使买妾,亦须详辨其姓,更遑论娶妻。霍光为汉世重臣,秉持国政,言其娶同姓女子为妻,似不符合情理。事实上,霍光夫人显出身卑贱,史仅载其名而不详其姓,霍不是霍光夫人显的姓。《汉书》所载的"霍显之谋"中的"霍显"是指霍禹与显两个人,并非指霍光夫人显一人。  相似文献   

2.
张小锋 《南都学坛》2003,23(3):7-10
霍山、霍云是西汉宣帝时期霍氏家族中不可忽略的重要人物。有迹象表明 ,他们很可能是霍光的一对“孪生子”。霍山为兄 ,霍云为弟。元封元年 (公元前 1 1 0年 ) ,由于霍去病的独生子霍嬗无子而亡 ,为了不使霍去病一宗香火断绝、为了给自己博取“孝悌”美名 ,同时也是为给两子谋取更好的政治前景 ,霍光不顾“辈分”不符的束缚 ,将霍山与霍云“过继”给霍去病为孙。霍山为乐平侯 ,食邑 30 0 0户 ,霍云为冠阳侯 ,食邑 1 80 0户 ,二人皆以大将军霍光功封侯。  相似文献   

3.
略论霍光灭族之祸苏瑞卿西汉名臣霍光(?—前68),是骠骑将军、冠军侯霍去病的异母弟,因兄伐匈奴之功,得以十几岁入宫为郎,又一步步升迁为奉车都尉,成为武帝的亲信。出则奉车,入侍左右。武帝晚年选任托孤之臣时,认为“唯光任大重,可属社稷” ̄①。于是霍光于武...  相似文献   

4.
“长财”辨     
一九八四年高考语文试题中,有一题是给文言文加标点,选自《汉书·霍光传》。标点本原文为:“霍光为人沉静详审,长财七尺三寸,白皙,疏眉目,美须髯。……”颜师古注:“财与才同。”试题改“财”为“才”,标准答案的标点与原文同。依此句读,译成现代汉语则是:“霍光为人稳重谨慎,身长仅只七尺三寸,面白皙,眉目清秀,胡须美观。……”“长财”是否作“身长仅只”解?  相似文献   

5.
论霍光     
论霍光吕志毅一引论世人论霍光,誉之为汉家忠臣,彪炳汉史,无与伦比。论者以为,此乃传统之论也,皮毛之见也,人云亦云,不足为训。霍光(?─前68),字子孟,票骑将军霍去病异母弟。西汉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县西南)人。武帝时为奉车都尉,“出入禁闼二十余年,小...  相似文献   

6.
防患未燃     
“防患未燃”这一成语,比喻在火灾未发生之前,消除产生火灾的因素,与“曲突徙薪”意思相同,也扩展为“防患未然”,比喻在危险未发生之前,消除隐患。西汉时候,大司马将军霍光,权势极大,甚至都不把皇帝放在眼中。汉宣帝为此很不放心。徐福劝告汉宣帝赶快采取措施,限制霍光的权力,否则霍氏家族终有一天要谋反。霍光死后,他的族人果然谋反,汉宣帝便将霍氏一族诛灭,并对告发人大加赏赐。然而那位事先劝告皇帝采取措施的徐福却被忘掉了。朝廷中有人为徐福感到不平,就向宣帝上书。上书时,先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人盖了一座新房,客人们都来观赏称赞。…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历史上,儒法两家的斗争从来是很激烈的。公元前八十一年(即年幼的汉昭帝继承汉武帝皇位的第六年)召开的盐铁会议,就是儒法两家从政治、经济到军事、文化所进行的一场大论战。桓宽的《盐铁论》一书,是根据会议的记录整理而成的。盐铁会议斗争的实质,是坚持还是改变汉武帝巩固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制的政治路线的问题。斗争双方的代表人物,一边是御史大夫桑弘羊,另一边是大司马大将军霍光。霍光没有出场,他用孔老二的徒子徒孙贤良、文学作为他的炮筒子。桑弘羊是一位杰出的法家,他在汉武帝身边工作了几十年,参  相似文献   

8.
《盐铁论》是西汉桓宽根据“盐铁会议”记录整理而成的。“盐铁会议”是公元前八十一年,即汉昭帝始元六年在京城召开的一次会议。这次会议围绕着盐铁是否官营的问题,儒法两家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论战。儒家以大司马、大将军霍光为首,代表着大工商奴隶主的利益。但霍光本人并未参加会议,而是从全国各地搜罗了六十多个贤良、文学来作为炮筒子。法家以御史大夫桑弘羊为代表。在汉武帝时期,桑弘羊曾帮助汉武帝制定并推行了盐铁官营等经济政策。这些政策,剥夺了大工商奴隶主经营盐铁的权利,  相似文献   

9.
【说明】公元前81年(即汉昭帝始元六年),汉朝政府召集的盐铁会议,是儒法两家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所进行的一场大论战。桓宽的《盐铁论》一书,是根据会议的记录整理而成的。盐铁会议斗争的实质,是坚持还是改变汉武帝巩固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制的政治路线的问题。斗争双方的代表人物,一边是御史大夫桑弘羊,另一边是大司马大将军霍光。霍光没有出场,他策划孔老二的徒子徒孙,六十多个贤良、文学,对桑弘羊进行围攻。桑弘羊以勇敢的反潮流精神,舌战群儒,把贤良、文学们驳得体无完肤,在论战中系统地阐明了法家的政治路线和历史观。  相似文献   

10.
《盐铁论》是一部反映西汉时期儒法斗争的重要历史文献,它是西汉桓宽根据公元前八十一年(汉昭帝始元六年)召开的盐铁会议的记录编写成的。《盐铁论》全书分为十卷六十篇;前四十一篇是儒法两家在盐铁会议中的正式辩论;从第四十二篇到第五十九篇是会后的继续辩论;最后一篇《杂论》是编者桓宽的序言。在《盐铁论》中所举的发言人,法家方面有大夫(御史大夫桑弘羊)、御史(御史大夫的僚属);儒家方面是贤良、文学,这是一伙在大将军霍光授意下,由他的幕僚杜延年从各地召集来的儒生。丞相田千秋,在辩论中只说了两句向贤良、文学求教的话,态度暧昧,实际上是偏向霍光为代表的儒家一边的。  相似文献   

11.
《南都学坛》2016,(4):1-5
刘贺是汉武帝之孙,昌邑哀王刘髆之子,他幼年继承王位,在位13年后,汉昭帝逝世,无子,被霍光推立为皇帝,因其任性胡为、生活腐化、不遵皇家礼仪,27天后被霍光废黜。遵皇太后旨意,让他回昌邑国,免去王位,食邑二千户,但允许他拥有昌邑国的财富,因此他仍能过上荒淫腐朽的生活。宣帝即位后,经过10多年的严密考察,知他无复辟野心,才改封刘贺为海昏侯,食邑四千户,后因过失降为一千户。不久海昏侯病逝,因他拥有昌邑王国的财富,故他殉葬的奇珍异宝大大优于一般列侯。关于昌邑王国的所在地问题,古今都有异议。有人主张在豫章郡,有人主张在山阳郡。本文经过缜密考证,认为在山阳郡(今山东金乡县)。古今也有人想给刘贺翻案,认为刘贺被废,罪证不实,是霍光一手造成的,本文经过认真查证,认为刘贺被废,是咎由自取,霍光废刘贺是忠于汉室,是为汉帝国的长治久安着想。  相似文献   

12.
活剥历史,古为“帮”用,为“四人帮”篡党夺权大造反革命舆论,是梁效、康立之流一贯使用的卑劣手法。在他们刮起的那股批“宰相儒”、批“现代大儒”的妖风中,康立带头炮制了一篇《汉代一场儒法大论战》的黑文,无中生有地把汉代的著名政治家霍光打成“汉代奴隶主残余势力的思想代表”,“盐铁会议上贤良文学的黑后台。”接着梁效也抛出了一篇《读<盐铁论>》的黑文,变本加厉地把霍光打成“因循守旧、顽固不化”的“大儒家”,  相似文献   

13.
汉昭帝时期礼乐衰微,执政的霍光“不学亡术,暗于大理”,礼制建设停滞,同时霍光致力于与民休息,而礼乐之兴为耗资不菲的不急之务,自然不为其所重。于礼乐衰微相应,汉昭帝时期诗赋创作也同步衰落。与昭帝时期不同,汉宣帝致力于兴礼乐,礼乐之盛远胜昭帝时期。汉宣帝兴礼乐主要是出于巩固政权的现实政治需要,有意识地反拨霍光所行政策,以凸显皇权存在,重建旁落二十年的皇帝权威。为推动沉寂多时的辞赋创作,宣帝划分出辞赋大小之别,肯定形式“辩丽可喜”而融入仁义风谕的赋作。在宣帝兴礼乐的历史背景下,王褒《洞箫赋》最初命名为《洞箫颂》,努力发掘洞箫礼乐之器具的内涵,与颂仪、美盛德形容的“颂”义相联系,寓仁义风谕之旨,赋作本身也是宣帝兴雅乐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洞箫赋》注重阐发儒家雅乐内涵,与《礼记·乐记》音乐思想相通,强调竹材之德化、制箫以合礼、瞽朦奏乐、箫音的道德属性、箫乐的教化效果,乱辞部分表达了儒家对雅乐的“德音”定性,强调“从容中道,乐不淫兮”的儒家中和之美。  相似文献   

14.
《南都学坛》2016,(4):6-12
刘贺因霍光择定,以昌邑王身份入长安即皇帝位,然而仅27天即被废黜,成为"故昌邑王"。11年后,汉宣帝元康三年(前63年),刘贺被封"海昏侯",移徙江南。霍光、刘贺、汉宣帝之间的微妙关系是西汉政治史值得深思的现象,而"海昏侯"名号的含义也值得关注。对照南齐败亡君主萧宝卷得"东昏侯"名号,史称"依汉海昏侯故事",可知"海昏"应"非县邑名",当有象征意义。除《"海昏"名义考》一文所举诸例外,又有"冠军侯""博望侯""定远侯"等可以引为同类。而海昏侯"食邑四千户",亦超出当时豫章所属"县邑"规模。由此亦可推知"海昏"确实"非县邑名"。  相似文献   

15.
盐铁会议是西汉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这次会议从表面看是桑弘羊与霍光之间的权利之争,深一层看则是西汉的第二次政策调整和第三次文化建设,而其更深的本质则是儒学的进一步发展,即由思想意识向政治统治的转变  相似文献   

16.
刘贺被拟定汉室继嗣者,是因为他及父辈与武帝的亲近关系,并且没有复杂的外戚背景。刘贺被废与霍光专权有关,也与他的能力、德行不符合朝廷期望有关,海昏侯墓中出土的相关器物不能证明他知书达礼。刘贺被黜后,受到废爵、削户、监控等惩罚,其中爵等降免、行动管控方面比普通诸侯要严苛,食户方面要优渥。二百余名昌邑臣被诛,既是霍光防范刘贺日后作乱之举,也是汉代宗室王侯谪免后的连带问责方式。刘贺被“复封”海昏侯,颇具明封暗贬色彩,反映了朝廷对他的忌惮。刘贺去世时子辈没享受到“继封”待遇不符合两汉常例,它是宣帝借机对刘贺生前之事追加惩罚的表现。  相似文献   

17.
在深入开展批林批孔的运动中,我们学习儒法斗争史,读了《盐铁论》中有代表性的一篇——《利议》。在这里谈一下我们对这篇的理解和体会。在公元前八十一年(汉昭帝六年)召开的盐铁会议上,以御史大夫桑弘羊为代表的法家,主张革新前进,坚决维护汉武帝所推行的巩固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抗击匈奴侵略的政治路线;而以大司马大将军霍光为后台的儒家(贤良、文学们)主张  相似文献   

18.
《汉书》在历史学上的地位,早以有公论,而其在文学上的成就,则似乎估价不够。为了对《汉书》的史传文学价值与成就作出恰当的评价,在文学史上,给予《汉书》应有的地位,本文拟对《汉书》语言艺术的特征的形成原因,以及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作一些探索与分析。 《汉书》的语言,具有繁富典丽等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细致、丰富。作者在叙述事件、勾勒人物时,运用了丰富的语言,细腻的刻划。有些地方,看似枝蔓,却很能表现特定情况下人物的心理或当时的情景。如《霍光金日(石单)传》(本文引《汉书》均只列篇名)写霍光死后,霍氏面临宗族夷灭的局面,作者这样写诸霍的恐惧心理:  相似文献   

19.
西汉时期,在西域发生了三次著名的矫制事件。本始三年,常惠擅自征兵攻龟兹,宣帝为抑制霍光势力,未赏罚常惠。元康元年,冯奉世矫制发兵平定莎车。因儒生势力的牵制,冯奉世未封侯。建昭三年,陈汤矫制发兵诛杀郅支单于。此时保守势力占统治,使陈汤最终被免为庶人。他们三人建奇功于异域,却受到截然不同的待遇。对这三次矫制事件的分析比较,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清晰、更加准确地把握西汉的西域政策。  相似文献   

20.
金日(石单)     
金日(石单)(古音读 mìbī),字翁叔,是西汉王朝武帝时期一位匈奴族出身的朝廷重臣。他从“降虏”(《汉书·公孙弘卜式儿宽传》第二十八)、“官奴”被汉武帝破格提升为马监、侍中驸马都尉光禄大夫,并深得武帝信任,入侍左右,出则骖乘。在武帝临终时又与霍光等一起受遗诏“辅少主”(汉书·霍光金日(石单)传》第三十八,以下引文凡不注出处者,均见此传),官至车骑将军,晋封秺侯。这固然反映了汉武帝任贤用能不拘一格的政治家风度,他既不因金日(石单)是匈奴“降虏”而歧视,也不因是“官奴”而摒弃。但根本的因素还是由于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