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养浩(公元1270——1329年)字孟希,号云庄,元代厉城(今山东省济南市)人。自幼勤学,被荐为东平(今山东省东平县)学正(地方学校学官),后历任县尹、监察御史、礼部尚书等官。因关心时政,直言敢谏,曾遭陷害,于公元1321年弃职隐居家乡。公元1329年,关中大旱,他被召出任陕西行台中丞,途经潼关,怀古抒情,写下了《山坡羊·潼关怀古》:  相似文献   

2.
一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人。宋仁宗天圣五年(公元1027年),举进士,官拜大理评事。宋仁宗景(?)三年(公元1036年),出任扬州天长(今安徽天长县)知县,后调任端州(今广东高要县)知府。景(?)五年(公元1038年),调京城开封任监察御史里行,后改为监察御史。景(?)五年到皇五年(公元1038—1053年),出使契丹,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转运使、工部员外郎直集贤院、河北转运使、三司户部  相似文献   

3.
武则天在中国历史上是个有影响的人物。唐皇朝统治中国将近300年。其中武则天执政时间超过六分之一。她从显庆元年(公元656年)起,代高宗详决百司表奏几乎30年;文明元年(公元684年)至载初元年(公元689年),以皇太后临朝称制6年;从天授元年(公元690年)建立武周皇朝至神龙元年(公元705年)中宗李显复位结束,历时14年;总计差不多半个世纪。  相似文献   

4.
唐科举分为定期举行的贡举和不定期举行的制举两大类,贡举又有文科与武科之分。贡举文科的省试,于玄宗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以后,由礼部主持,称为“礼部试”。贡举中的武科就是武举。武举省试由兵部主持,称为“兵部试”。  相似文献   

5.
试论龚自珍的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龚自珍(一七九二——一八四一),字璱人,号定盒,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是我国近代史发轫时期的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思想犀利,敢于直言,多触犯时忌,因此在仕途上很不得意。二十七岁中举,二十九岁开始做内阁中书这样的小官。后应会试,屡次不第。直到三十八岁,才中进士。由内阁中书历仕礼部祭祀司行走、宗人府主事、主客司主事,官微职闲,受尽排挤。四十八岁辞官南归,五十岁便卒于丹阳书院。由于他童年即随父在京,  相似文献   

6.
以“夷狄”身份入主中原的清王朝沿袭前代旧制,将礼部作为外事主管机构,而且在华夏中心意识的支配下,外交事务等同于朝贡事务。清初,外事管理分隶礼部主客司、会同馆和翰林院所属四译馆。这一管理体制至乾隆年间发生两个变化:一是将会同馆、四译馆合并,隶属礼部;二是主客司的一部分职权转归内务府。除此之外,从中央到地方,皆有官衙参与外事管理。直至近世,随着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成立和朝贡制度退出历史舞台,中国古代传统的外事管理体制才发生根本性改变。  相似文献   

7.
龚自珍思想论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 家世与思想渊源 龚自珍(1792—1841)字璱人,号定盦,浙江仁和人。龚氏是浙江的右族,“簪缨文史”,累代仕宦。他的本生祖父禔身是个举人,过继祖父敬身是个进士,都在北京作过官;敬身后来由礼部外放,官至迤南兵备道。父亲丽正在嘉庆初年中了进士,供职礼部,外放官至苏淞太兵备道,署江苏按察使。外祖父段玉裁是赫赫有名的文字学家。龚自珍十二岁就开始从外祖父学习《说文》部目,可谓学有根底。他很有才华,少时所作诗词文章“风发云逝,有不可一世之概。”外祖父却担心浪漫的诗文有害于学问功名的“正途”,特别告诫外孙要读经治史,“努力为名儒,为名臣,勿愿为名士。”但龚自珍以后偏偏走上了名士的道路,三十八岁始中进士,后官宗人府主事、礼部主客司主事,仕途蹇滞,潦倒终生。  相似文献   

8.
李焕章是一个土生土长的青海籍诗人。据赵宗福选注的《历代咏青诗选》介绍,李氏系今湟中县李家山乡人,生于清同治六年(1867),故于公元1924年。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中举人,次年礼部会考,廷试第一等,签分度支部制用司主事。入民国后,历任西宁县议会会长、教育会会长、内务科科长等职”,还当过贵德县皮毛局局长。他一生写了许多作品,主要有《惜阴轩诗草》、《惜阴轩诗话》、《寡过堂日记》、《弁言实业杂论》等。诗作中的佼佼者《暮春之初过拉计山》、《虎台怀古》、《湟中杂咏》、《贵德竹枝词》被选入《西宁府续志》卷之十·志余,得以保存与流传。  相似文献   

9.
唐代贞元(公元七八五——八○五年)、元和(公元八○六——八二○年)年间,甘肃籍的权德舆不但是一位以文章进身、位极宰相的政治家,也是一位诗文并举、述作丰富的文学家。权德舆(公元七五九——八一八年),字载之,天水略阳(今甘肃秦安县)人。关于其家世渊源,据权氏在诗中自述:“受氏自有殷,树功缅前秦。圭田接土宇,侯籍相纷  相似文献   

10.
岑参(公元715——770年),南阳人,是我国唐代中叶杰出的诗人之一。他自幼从兄受书,遍读经史。三十岁举进士,授兵曹参军。于天宝八载(公元749年)、天宝十三载(公元754年)两度出塞,在边塞生活了六年,创作了不少反映边塞生活的优秀诗歌。回朝后,由杜甫等人推荐任右补阙,转任起居舍人等职。大历元年(公元766年)任嘉州刺史。后罢官,于大历五载(公元770年)客死于成都旅舍。其诗风格与南北朝  相似文献   

11.
李贽(公元一五二七——一六○二年)号卓吾,原姓林,名载贽,福建泉州人。中年时代曾做过国子监博士、礼部司务、知府等小官。后来由于目睹封建官场的卑污黑暗,五十四岁时便以“不受管束之故”辞官不干,在湖北黄安、麻城等地从事著述和讲学,写下了《焚书》、《续焚书》、《藏书》、《续藏书》、《史纲评要》等许多著作,矛头直指孔孟之道,被明朝反动统治者视为“非圣无法”,“异端之尤”,加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明神宗万历实录》)的罪名,关进牢狱,迫害致死。  相似文献   

12.
北宋时期,围绕变法问题,王安石(公元1019—1087年)和程颢(公元1032—1085年)、程颐(公元1033—1107年)的激烈论战,是在封建社会走向下坡路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这场论战,集中地反映了当时地主阶级中革新派与顽固派之间两条思想政治路线的尖锐对立和斗争。列宁指出:“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宋神宗时,王安石  相似文献   

13.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延续了几千年的传统教育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冲击并逐渐开始嬗变的过程。清代教育行政体系总体上经历了这样一个发展过程:从中央看,由国子监、礼部→京师大学堂(管学大臣、学务大臣)→学部;从地方看,由提督学政→提学使司→学务公所。清末教育行政制度有以下几个特点:1.教育行政机构的专门化趋向,教育职能逐渐分离与独立清代教育侧重于科举,科举废除以前,清政府没有专门设置管理教育的单独机关,中央教育行政由礼部兼管。国子监虽是中央专门的教育机关,但它本身隶属于礼部,对府州县学无管理责任…  相似文献   

14.
曹操(公元一五五——二二○年)、刘备(公元一六二——二二三年)、孙权(公元一八二——二五二年)是三国时期有作为的法家人物;而曹操尤为出类拨萃。他们代表了中、小地主阶级的革新派,同豪族世家大地主,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斗争的焦点是坚持统一、坚持革新,还是分裂割据、复古倒退。这场儒法之争,受着当时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的推动、影响、制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发展史上的一轴画卷。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历史上,很少有象西蜀主孟昶、南唐后主李煜和宋徽宗赵佶这样类似的人物了,三帝秉赋相似、功过相似、经历相似。他们沉浮于改朝换代的大浪潮中,扮演的是悲剧性角色,可又玩墨戏彩,文彩彪炳,是艺术创造上的大师;两个极端集于一身。孟昶(公元919—965年)为五代西蜀末代之君,公元965年至汴梁(今河南开封市,北宋定都于此),归附赵宋,西蜀遂告覆亡。李煜(公元937—978年)为五代南唐末代帝王,公元975年至汴梁,降附赵宋,南唐遂告覆亡。赵佶(公元1082—1136年)即徽宗皇帝,公元1126年,以国势险危,匆匆逊位于其子钦宗赵恒,次年,金人陷汴梁,虏佶父子北去,拘囚于五国城  相似文献   

16.
宋朝御容供奉自太祖开始,与佛道关系极为密切,实为追荐祈福。到真宗大中祥符三年(1010)祭奠御容采用国家礼仪形式,列入国家礼典,但它与原庙性质不同。神宗元丰五年(1082)按照原庙之制,将景灵宫扩建成十一殿,施行朝飨之礼,使景灵宫演变为原庙。宋代供奉过御容的宫观还有太清宫和玉清昭应宫。御容奉安仪式与朝谒仪式不同,奉安仪式采用较多佛道仪式,一般委派大臣主持;而朝谒则少量采用佛道仪式,大多是皇帝亲自祭奠。大中祥符九年(1016)仪制是最初的荐献仪制,相对简单,而徽宗政和时期仪制十分繁杂。宫观中供奉御容用素洁之馔,这与其他国家祭祀礼仪用馔不同。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犹太人的历史文化遗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古代犹太人在中国特定的传统文化和历史条件下,自从在北宋(公元960—1127年)末年定居开封,至清朝(公元1644—1911年)末年,前后近千年,走过了定居——繁衍发展——黄金时期——民族自然融合的历史进程。所信仰的一赐乐业教,自从在金大定三年(南宋隆兴元年、公元1163年)创建清真寺,至清咸丰四年(公元1850年)清真寺毁废,也相应地度过了活跃——发展——盛极一时——宗教活动自行息止的历史  相似文献   

18.
汤鹏,字海秋,自号浮邱子,时人也称汤益阳。1800年(嘉庆五年)生于湖南益阳。23岁取进士,初官礼部主事,后被选入军机章京,转贵州司员外郎,旋擢山东道监察御史,但以勇于言事,触怒清室,不一月即令仍回户部供职。他还做过记名知府等闲官,足迹近大半个中国。1844年(道光二十四年)死时,年仅44岁。  相似文献   

19.
蔡邕(公元132——192年)东汉文学家、书法家。陈留圉(今河南省杞县)人。少时博学有文名。灵帝(公元168——189年在位)时为郎中。后拜左中郎将,人称“蔡中郎”。因当时经籍文字多谬,他与杨赐等于熹平(公元172——178年)四年,奏定“六经”文字,立碑太学门外。几年后他因上书论朝政阙失和纠弹宦官、权贵,遭到诬陷,获罪流及朔方(治所在今内蒙古自治区杭锦旗北)。遇赦后,畏宦官陷害,亡命江海二十年。董卓专政,他被任为侍中和中郎将。董卓被诛后,他为王允所捕,囚死狱中。他通  相似文献   

20.
陆贽,字敬舆,苏州嘉兴人。父陆侃,溧阳令,因贽贵而赠礼部尚书。陆贽自幼勤学,十八岁登进士,中博学宏词,授华州郑县尉。以书判拔萃,调渭南县主簿,迁监察御史。唐德宗为太子在东宫时,知名召对,授翰林学士,转祠部员外郎。建中四年(公元783年),发生朱泚之乱,从德宗至奉天(今陕西省乾县),被德宗所信任。此后,以学士身分参与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