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灵感” ,就是在“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活动中 ,由于艰苦的学习 ,长期实践 ,不断积累和认识而突然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思路”。 (《现代汉语词典》)灵感是作家、艺术家和科学家从事创作的法宝 ,它好像水准器里的水银 ,能衡量出创造者的水准。林书瀛在《文艺创作美学纲要》中高度概括了“灵感”的神奇作用 :“当处于灵感状态的时候 ,情感充沛 ,激情亢奋 ,感受灵敏而且富有捕捉力 ,思路敏捷而且四通八达 ,左右逢源宛有神助 ,想象异常活跃而丰富 ,各种记忆被迅速唤起 ,心念表象纷至沓来 ,佳句纵横若不可遏 ,同时 ,意志、欲望也被激活 ,强…  相似文献   

2.
中国画的意境创造,是在审美观照基础上的主观情意与审美客体的浑然契合,从而引发出艺术灵感和艺术想象,而不是对文字(标题)的图解。被某些人赞誉具有“深沉意境的花鸟画佳作”的《人类的朋友》一画,实际上是幅停留在图解层次的宣传挂图,它笔下产生的并非是浸透画家主观情思的意象。这种纯客观的描绘可以用照片来取代,距离意境创造的要求相去甚远。  相似文献   

3.
美术创作是一种复杂的精神活动和生产制作活动。美术创作活动中离不开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 ,客观因素决定主观因素 ,主观是客观的反映。没有客观便没有艺术 ,没有主观同样也不会有艺术。本文就美术创作谈一谈主观因素的作用。一马克思说 :“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美术的发生也是一样 ,它必须以主体的诞生为先在条件 ,如果没有人类意识和观念的诞生 ,美术创造活动充其量只不过是蜜蜂构造蜂房、鸟类筑巢的本能活动而已。达尔文同样指出人与动物都有形式快感的共性。但对动物来说也只是一种本能的形式快感 ,而人…  相似文献   

4.
太阳,作为可资利用的能源,不仅给人类以物质的享受,而且也激发了艺术家的创作灵感和人生的思考。在这个灵感和思考下,莎士比亚把社会和人生、情感和理智、人物和事件,投放到太阳的光环之中,从而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寓意深刻、诗情蜂涌的太阳形象,也创造了“一个独立的有生命有思想有个性的巨大实体”。(《莎士比亚评论汇编(上册)》106页)这个精奇而又充满魅力的“巨大实体”,曳过作家的心空,展示出一个耐人寻味的艺术世界:它连接着古代的岁月,抒写着时代的情怀,照射着人生旅途,同时也把作家对社会的感悟和艺术的构想。升腾到无限广阔的苍穹。  相似文献   

5.
在文艺创作中灵感始终伴随着。什么是灵感?它是人类思维活动中的客观现象,是思维受到实践作用的一种折光,是思维活动中的一种质的飞践。艺术灵感则是文学艺术家创作活动中的一种特殊现象与精神状态是客观世界在形象思维中迸发的艺术火花,是一种瞬时的颖悟,遐想的闪光,是由形象积累、感情凝聚、文思贯通与技巧畅达结合所产生的心灵跃动,思维的激发与喷射,是文学艺术家潜意识中突然爆发的显意识。它有着启示、鼓舞、醒悟、灵气等含义。人们常常有这样的生活经验,有时静静地凝视着板壁上的斑纹或裂痕,会从中不假思索地订化出生动的形象来:奔跑的马,蜷缩的蛇,飞  相似文献   

6.
作为“西方19世纪精神教父”的神学家施莱尔马赫,不仅把神学推向了现代,使之具有了“现代性”,而且他的美学也是作为解决现代性的精神困境而提出来的,作为现代性的哲学话语的美学表达,他把美学定向为在“伦理学中探寻艺术活动的规律”,也即在人类文化的自由创造领域领悟艺术活动的地位,首次确立了美学研究的文化视野。艺术的自由创造并非只是为了创造“同一性”,而是表现为民族的差异性;艺术品表达的是事物的“内在形象”,艺术的真实性也需从“内在形象”上去把握,艺术家的灵感和沉思是“睁着眼的梦境”,这些都堪称西方美学上的新创见。  相似文献   

7.
臧永清先生在《试论古典艺术的变形特征》一文中论及:“艺术不是对原型物象的模仿,而是对它们的变形。我以为这才是艺术创作活动的一条最为根本的规律。”这是一个很好的发现。其实,在一切“艺术创作活动”中,诗的变形特征最为活跃、最为鲜明、最为强烈、最为典型。它不仅是诗人创作活动中的一条极富涵盖性的基本规律,也是欣赏者解读诗艺所必须把握的一条基本规律。艺术门类间虽然各有不同的  相似文献   

8.
灵感是什么?有的诗人说它是“花非花,雾非雾”,飘来忽去,难以捉摸;某些哲学家认为,它是奇异的梦境,是“理念”的显现,又像是一种神灵的推动。究竟灵感的实质和特点是什么?人们怎样才能亲近它和掌握它?这被认为是艺术创作中一个难解的謎。艺术家的创作过程和自我感觉这一领域,经常和天赋、天才、气质、直觉、灵感等的概念联系在一起,显得神奇莫测。艺术上一切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也总喜欢从这里向唯物主义和进步的文艺理论进行挑战,宣扬文艺创作的不可知论和神秘观念。所以,科学地探讨和阐明灵感等现象是有积极意义的。它不仅可以揭穿创作的神秘外衣,有利于我们的科学认识,同时也只有在科学认识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培养灵感,自觉地掌握灵感。  相似文献   

9.
希腊神话中的艺术家狄达勒斯与他创造的迷宫是乔依斯创作中的一个主要意象 ,也是解读乔依斯创作意图的重要一环。《芬尼根的守灵夜》就是乔依斯仿效狄达勒斯创造的一个艺术迷宫。通过创造这样一个含混晦涩的迷宫 ,乔依斯确立了艺术家作为创造者和先知的地位 ,使艺术家从传统的模仿者转变为创造者 ,从而体现了“创造高于再现”这一艺术准则  相似文献   

10.
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很多人忽视在意念中跳出的偶然东西,他们往往以司空见惯和习以为常的经验,去描绘眼中早已存在的世界,而无法把握住偶然奇想所闪现出的创作灵感,进而导致的千篇一律的作品源源产生,而总是难以在自然和人有接触中示得本质,难以激动,因为艺术并不是在一张白纸上或画布上画出一个形象,同时也是一种创造活动,也需要机遇和刺激。 在多元文化的大空间和背景中,艺术家不仅要把握自己,更要把握机遇,一件有意味的作品的完成是她的文化背景、个人感受和体验的结果,人们总希望把自己的感受和想象通过一定的形象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11.
诗歌语言的变异性及其多扣位超常组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变形,或叫做变异,是文学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有意同时也是无意地对客观事物和现象的固有形态所作的一定程度上的改变。变形是文学艺术创作中一个普遍法则,是文学艺术反映客观存在的自然规律。它是一种正常的、必然的艺术形象。一切成功的作品,无不是高度艺术变形的结果。“没有变形就没有艺术”。在艺术创造活动的每一阶段上,都要发生变形现象。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文艺心理学的原理来看,由外界事物的自然形态  相似文献   

12.
美国一家很有影响力的教科书将写作过程分为四步,其中第一步开始就包括有产生创作的火花并构思、选题、形成写作提纲。所谓产生创作的火花即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创作灵感的进发。所谓灵感,也就是人们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最愉快最敏感的邂逅,是人们的思维活动由量变到质变所产生出来的高度的创造能力。  相似文献   

13.
福建省中国语文学会于8月17日至21日举行了一次科学讨论会。我校中文系教师提出了九篇论文,参加讨论。其中讨论得比较热烈的有以下几篇: 一、樊挺岳的《试论艺术灵感》争论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一、什么是灵感?它的时间究竟能延续多长?科学家有无灵感诸问题。不少人认为灵感是一种最敏锐的心理状态,它是一种客观存在。有人认为灵感只出现于创作冲动来时的最初階段,不能持续多久;有人认为整个创作过程都有灵感的活动;还有人认为灵感在创作过程中起伏不定,时来时隐,不一定出现也不一定只出现一次。有人认为科学家见苹果落地而发现地心引力,那是由于受到启发而去推论的结果,这不是灵感。因为灵感只能引起想像,而不引  相似文献   

14.
艺术创作是一种极复杂、精细的审美创造活动。我国曾一度只片面强调艺术创作的“生活源泉”,而对创作主体的能动性,对于这一创造活动的最终决定意义强调不够,从而妨碍了人们对艺术规律的科学把握。对此,本文拟对艺术创作中主体能动性的重要及其在“变形”与“超越”中的实现,予以理性认识与评析,从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视角,阐释文学家、艺术家精神主体性的作用与价值,以利于我们对艺术创造中主体审美意识的内在活动与艺术外化规律的深入了解。  相似文献   

15.
解放区文学同工农兵群众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具有鲜明的群众性特色。就解放区的话剧来说也是如此。列宁曾为衡量“属于人民的”艺术提供了这样的原则:“它必须深深地植根在广大劳动群众中间。它必须为这些群众所了解和爱好。它必须结合这些群众的感情、思想和意志,并提高他们。它必须在群众中唤起艺术家”。以此来观照解放区的话剧创作,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以中国画的审美体验来论述形式语言在创作中的作用。将图式 (形式语言 )与创作体验、审美体验纳入艺术作品的形象分析中 ,以此说明中国画艺术的生命力源于生活 ,再现于艺术的创造中。创造性的思维 ,离不开生活的体验 ,它不是摹拟现实 ,更不是自然主义的照搬。中国画家经过“写实”、“传神”到“妙悟” ,透过心灵的体验将形式语言中的点、线、面、皴、擦、染、用墨与用笔的有序组合再现出典型的艺术形象当中 ,这也即就是外在观察与心源体会在画面中所表达出的和谐之美。它所唤起的读者心灵体验 ,构成了中国画特有的形式语言的类比与组合 ,作者、读者、作品三位一体的自由交流空间 ,映射出主观生命情调与客观自然景象交融互渗 ,艺术家造化与心源的合一。  相似文献   

17.
想象是人脑思维的一种活动,它是在原来感知事物的基础上,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分解和加工,经过新的组合和联想,再重新在内心中创造出新的形象。艺术创作中的想象活动,是艺术家以记忆中的生活表象为起点,按一定的创作目标,把散在的东西连级成为一个既假且真的整体形象。艺术家根据自己对现实的体验、感受和理解,借助于想象而创造出艺术形  相似文献   

18.
茅盾创作的理性特征,人们谈论很多了。但究竟什么是理性的创作?在茅盾创作中有哪些表现、如何评价?形成这种理性创作的原因是什么?大多语焉不详,本文拟就这几个问题,谈一些粗浅的看法。希望得到同仁的指正。 一 创作是作家感觉、知觉、灵感、直觉和理解、思维以及情感、意志……全部心理和人格要素参入的整体的、动态的心理过程;是感性心态和理性思维交织交融的过程。感性中积淀着理性、理性又始终不能脱离具体、生动的感性形象活动。感性和理性越是高度统一,两者结晶的形象就越是鲜明、独特、富于艺术的魅力。这也就是高尔基所说的,艺术中完美的形象和典型,“都是理性和直觉,思想和感情和谐地结合在一起而创造出来的。”但是中外文学史也表明,真正做到感性和理性的“高度统一”、”和谐地结合”,即两种心态的平衡,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  相似文献   

19.
文学创作过程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心理过程,它包括感知、情感、表象、理解、意志、直觉、灵感以及潜意识等诸多的心理因素和功能。在创作过程中,任何心理因素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结成一个有序、协调的创作心理机制的整体。而作为社会意识形态之一的文学,是作家对现实的审美反映,而构成其审美特质的基本内容就是形象与情感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20.
幽默文学鉴赏断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鉴赏是一门艺术,是以作品为审美对象的审美艺术。鉴赏脱胎于人类物质文化的母体,与艺术同时产生,相互促进。艺术创造刺激鉴赏,鉴赏同样反作用于创造。二者的关系,诚如马克思所说:一方面,人类生产艺术对象;另一方面,“艺术对象”又在“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亦即不仅“主体生产对象”,而且“对象生产主体”。①这里,马克思从“生产”和“消费”的对立统一的矛盾中,深刻地揭示了鉴赏活动主、客体的辩证关系,从而说明鉴赏是创作的动力,作品乃鉴赏活动的基础和前提。假如我们把创作看作是一种对生活美的鉴赏的话,那么,创作就是鉴赏的需求和产物,鉴赏则是创作的延续和繁衍。幽默文学是幽默鉴赏的需要和产物,幽默鉴赏是幽默创作的延续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