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新闻词汇翻译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翻译是对外宣传的主要渠道之一,如何准确而有效地传播信息,相当程度上有赖于对原文的信息在语言与文化两方面进行的"解构"。文章以功能翻译理论为基础,以国内各大主要媒体刊载或录播的新闻为研究对象,以《华盛顿邮报》等国外媒体新闻为观照,从词汇方面对新闻报道翻译进行剖析,探讨如何达到译文想要实现的功能/目的,以此为新闻翻译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2.
基于地市党报发展的形势,论述了地市党报必须走民生新闻之路的时代要求,并认为以民生新闻为报道的着眼点和着力点是地市党报发展的必由之路。同时,从三个方面探讨了地市党报如何走民生新闻之路:(1)拓宽视野,增强民生新闻报道理念;(2)以"三贴近"为原则,把握平民视角;(3)锤炼队伍,提高地市党报从业人员整体素质。  相似文献   

3.
新闻日语采取了大量省略各种句子成分的写作形式,从而使得报道文章简洁、紧凑。然而这样就给我们在翻译的时候带来了很大的不便,那么新闻日语的这种特点是怎样形成的呢,其中隐含着什么样的文化含义呢。本文从日语翻译的文化策略角度,论述了新闻日语中谓语省略现象中隐含的文化含义,以及在翻译中如何处理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论我国旅游产业经济的民俗开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旅游产业经济是一新兴的产业经济。我国的旅游产业经济应如何发展,理论体系应如何建立,是一项艰巨而迫在眉睫的任务。从我国民俗的深厚文化内涵和旅游的“至美”、“至乐”境界入手,对旅游产业经济的开发进行探讨,拓宽了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5.
法国文学理论家杰哈·简奈特所提出的超文本成分及其研究方法,主要是针对文学作品而言的.如今,超文本范畴已经从纯文学作品拓宽到非文学作品,其定义已经涵盖了文本产生的文化环境、经济条件、政治体制及审查制度等大环境因素.将这一概念应用到新闻翻译中,分别对几组新闻的英汉互译进行考察,试图探究影响新闻翻译的超文本因素.研究结果显示,读者期待视野、赞助人、传统价值观、翻译目的、传播媒介和市场因素等均对新闻翻译施加影响,从而更好地揭示了新闻翻译的本质.  相似文献   

6.
女性从事新闻实践,不论是报道视角,还是报道风格,都与男性有较大不同,也显示出女性的独特优势。探析这些优势,有利于拓宽新闻报道的视野,有利于客观公正地报道新闻事实,并以此达到使男女新闻从业者扬长避短,优势互补,推动新闻事业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用开放的眼光开发山区新闻韦振前山区的开发与建设,改革与开放,是党和政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报道山区新闻是党报、党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单位及工作者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和历史、地域等多方面原因。山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意识、观念等,相...  相似文献   

8.
从联接新闻传播三要素的关键因素———新闻信息出发,用新闻信息流量原理分析了如何科学有效地增加深度报道的信息量,并且在原有原理的的表达式中增加一个函数,使新闻受传者能对深度报道的有效信息量予以全面合理的考量,最终为深度报道创造了一个行文理论基础,使新闻传播者能够制作出真正具有“深度”的新闻报道作品。  相似文献   

9.
针对都市文化的勃兴和都市报的崛起,探讨都市报与都市文化的互动关系,揭示都市文化对都市报报道视野、报道内容、报道方式、报道效果的影响,分析都市报对都市文化的反作用,并以两者的互动关系为研究基点,从转变新闻传播理念和提高新闻报道水平两个方面探求都市报在和谐都市文化建设过程中的改进路径。  相似文献   

10.
针对电视新闻现场直播报道呈常态化的趋势,从对出镜记者的内涵认识入手,结合突发新闻事件现场的特点,详细论述了电视新闻直播报道中,出镜记者如何发挥好"我在现场"的优势,从不同角度把握好突发新闻事件的现场,确保电视新闻现场直播报道传播效果的实现。  相似文献   

11.
论新闻监督与司法尊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不断迈进,法制新闻报道愈来愈成为各类新闻媒体的重头戏,更是广大受众爱看、爱读、爱听的重要内容。与此同时,法制新闻报道中的舆论监督与司法独立之间的矛盾以及新闻审判、法制新闻娱乐化等现象也越来越突出。因此,有必要在对这类现象的特点及争议性展开分析的基础上,就法制新闻报道如何既充分实现舆论监督,又严格尊重司法尊严、实现新闻报道与司法工作之间的平衡进行深入剖析,从而显示出法制新闻报道在实际操作中应当注意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
汶川地震报道为我们提供了一次检视传播学理论与本土化媒介语境如何契合的机会。研究和思考传播学理论在中国突发灾难报道这一特殊的“媒介语境”下的呈现与表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理意义。在地震报道中,媒介的议程设置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传播免疫理论以及传统的受众理论等都值得我们重新审视和思考。从事实层面来看,在汶川地震的报道中,议程设置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以及受众理论等较之历史语境及西方社会语境,都有一定的“变异性呈现”,体现了传播理论进入中国媒介语境后显示的本土化特征。从规范层面来看,单一的媒介议程、单一而强势的舆论场、单一的媒介强效果论和消极受众理论等,都不利于打造一个健康的媒介生态。在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中保持议程设置的多样性,保持声音的多元性才有利于公共利益。  相似文献   

13.
把数字时代与数字新闻联系起来,就是想探讨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新闻报道中的数字新闻如何更精确、更深入地体现时代精神。本文从数字时代与数字新闻两个方面研究了数字时代条件下人们的生存状况。给数字新闻写作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并且试着用一种新的视角来探讨数字新闻写作如何创新。  相似文献   

14.
江泽民同志在继承老一辈革命家新闻理论的基础上 ,创造性地、更加明确而系统地阐释了新闻的喉舌论 ,强调新闻事业必须坚持党性原则 ,新闻宣传必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以及如何从本质上把握新闻真实性、新闻自由和新闻透明度 ,新闻队伍必须打好思想政治和业务根底等问题。这些重要的论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新闻观 ,是新时期新闻工作的思想指南 ,为进一步做好新时期的新闻工作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当今社会,各种各样的传播媒介充斥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各种各样的信息涌入大众的视野,传媒业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和挑战。在突发事件引发的危机传播中,新闻传媒应如何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如何把握自身的媒介话语权,面对突发事件如何进行危机传播,是新闻媒介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6.
从1958 年北京电视台开播,我国电视新闻正式诞生到现在,已经过去了57 年的时间。在这57 年的时间中,中国的电视 新闻事业得到了跨越性的发展。从最初的黑白电视到彩色画面;从只能节目录播到全程直播;从只有几个单独的电视台到现 在的电视新闻传输的全覆盖。尤其是90 年代后,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新兴的数字技术给电视新闻传播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人们对于新闻节目的制作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但是电视新闻节目的质量却良莠不齐,所以如何吸收借鉴各行各业的优秀精华, 不断提升电视新闻节目的质量,带给观众美的享受,则是新闻工作者的不懈追求。而文艺学美学方法论中的诸多内容,都对电 视新闻节目的研究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7.
新媒介技术环境下,新闻从业者职业身份认同面临着种种问题与挑战。社交媒体出现后,公共与私人的界限被打破,新闻从业者的职业身份与个人身份界限模糊,他们被迫重新思考用何种方式在社交媒体上表现自己的身份,如何以专业或个人的方式展现自己。与此同时,媒体组织的管理更为专业化,新闻从业者被视为特殊的“雇员”,处于从属的、有组织的“组织员工”与“专业人员”的双重身份中,他们需要在媒体组织的结构性约束中工作,时常面对组织惯例与职业原则之间的冲突。此外,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改变了新闻生产模式,新闻从业者需要重新审视自身的职业身份。面对这些问题,新闻从业者需要继续维持新闻专业理念,强化专业意识,同时积极寻求群体心理认同,强化情感归属,利用新技术提升其工作的专业性等,以此来重塑职业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18.
从大众传播模式看新闻战线的“走转改”实践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1年以来,全国新闻战线开展的“走转改”活动,深刻地影响并推动着中国新闻业的发展。“走转改”是中国新闻战线浪潮归真、正本清源的一场革命,对于继承光大新闻传统、保持正确方向、提升媒体公信力、树立新闻良好形象意义重大。大众传播中传送者和接收者之间的关系是受到潜在的受众所影响的,本文抓住大众传播的这一特质,从传播学中大众传播的四种基本模式对如何在新闻采编实践中全面理解、贯彻“走转改”,进行了积极地探讨。  相似文献   

19.
我国是电视大国,电视人口覆盖率近90%,但电视新闻的受众率却不高,表明电视新闻改革刻不容缓.电视新闻改革应该在观念、报道手法、报道形式等方面进行改革,使电视新闻报道更加贴近百姓,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