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以文学作品为载体的历史地理学研究的理论基础,来源于人本主义地理学对人如何感知并塑造环境及空间的"地方的意义"的日渐关注。其主要任务与研究方法包括三个方面:首先,借助同期历史文献与文学作品关于特定区域地理环境不同叙述的比较,复原特定区域的地域文化特征;其次,探索文学作品创作者的环境感知与文化表达的规律性特征;最后,揭示隐涵在文学作品中的创作者对特定地域环境的文化认知与思想观念,即文学作品的"地方的意义"。这既有利于挖掘、关注文学作品隐喻的史料价值与"地方的意义",又对开阔历史地理学者的研究视野、扩大地理环境感知行为的主体范围等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2.
空间感知是当代人文地理学研究的重要问题。空间感知在文学艺术中有丰富的表达,它们是文学情怀与地理意识的合作产品。我国地域辽阔,自古以来,辽阔的地理空间特征向文学注入了丰富的内容,带给我国古典文学一种特殊的抒发形式。特定情感与空间景物相契合成为中国古代诗文抒情的基本范式之一。中国古代抒情诗文中对地理空间的运用主要有两种,即巨大感和阻隔感。  相似文献   

3.
无论是中国古代的文学地域理论,还是西方赫尔德、斯达尔夫人和泰纳的文学社会学,在地域与文学关系的认识上都存在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倾向。现今,文学地理学必须从环境决定论转向文化地理的生产理论,文学的想象与叙事广泛而有效地参与了"地方感"的编码与建构,参与了地理空间的生产。在全球化和后殖民的知识语境中,文学地理学还必须辩证地思考"批判的地域主义"这一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4.
空间批评是结合了文化地理学和文学批评的一种跨学科的批评方法.空间批评经历了早期的空间社会定位、中期的空间文化研究以及近年来的空间的后现代属性研究等阶段.文学的空间研究将文本中的空间看做一种蕴涵多维文化信息的指涉系统,注重探究文本中空间的社会、文化及后现代属性,进而揭示文学空间的多维意义.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经济地理学采用"历史地理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打破了新经济地理学视空间为绝对容器的传统观念,赋予空间以主体的地位,从而有力地阐释了后现代社会中空间景观的变化与异化.本文将马克思主义经济地理学研究主题归结为空间生产、集体消费、弹性积累以及不平衡发展,深入分析探讨了它们的内在作用机理,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在空间维度上的矛盾与冲突.  相似文献   

6.
智媒城市区别于传统都市主义的空间传播机制,其地方感呈现出虚实场景交织的感知动态化、个体情感体验的微空间化、社会互动参与的权力可塑性及身体与空间的分离错位感等新特征,本质上反映了人与城市空间的认同感——可沟通程度。从人文地理学“文化转向”与传播学“空间转向”的跨学科视角出发,将智媒城市空间的媒介沟通功能作为其地方感形成的起点,运用自然空间修复器的场景化实践、人文空间承载物的意象性表征,以及社会空间日常化的公共性再现等实践路径,来建构和形塑人们对于自然空间的环境认同、人文空间的文化认同以及社会空间的身份认同。而人在地方感回归的过程中,也要努力发挥其主体性反制作用,以人本主义实现与自然空间的“超链接”,与人文空间的“再部落化”及在社会空间中的“具身公共性”,建立起与城市空间的深度情感连接。  相似文献   

7.
西方马克思主义地理学派是当代西方人文地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流派,他们以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方法和理论范式,重新理解和解释传统地理学中的有关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问题,并在批判传统地理学空间分析的方法的基础上,提出应该重新解释和定义“空间”概念,主要代表人物有列斐伏尔、哈维和苏贾等。他们对于空间概念的重构,启示我们应当更加重视空间问题的理论研究工作,并重新认识到传统马克思主义对当代问题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现代性工程建构了时间与空间的新秩序,推动空间整体知识场域的形成。地方、地方性、地方感等正是现代性的产物,在与空间的对立关系中得到凸显。地方感的生成维系了主体与地方、地方与空间以及主体日常生活结构之间的诗性情感话语,通过“主体”“社会”“生活”三个维度凸显空间美学的意义结构。其一,地方感作为主体空间意识的组成部分,通过地方体验的方式构建符号意义。主体的地方依恋、地方认同以及地方栖居等成为意义结构的深层维度。其二,地方感是现代性工程与社会空间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审美现代性反思的话语策略。“认知图绘”的感性救赎原则与“另类空间”的意识形态话语凸显了地方感的社会文化意义。其三,地方感重构了主体在数字化生活中的感性认知方式,实现空间嵌入机制的回归,彰显了“千高原”般自由的空间美学景观。“再地方化”与“流动地方感”不仅重塑了主体的视知觉审美机制,也赋予了后现代主体感性认知与精神栖居的自由。  相似文献   

9.
《江西社会科学》2018,(2):243-248
城市公共空间集中反映了城市历史、文化和自身的魅力,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公共空间的地域文化特征正在逐渐减弱或消失。地域文化的阐扬与建构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以江西为例,城市公共空间地域文化的阐扬与建构有两条主线:一是对江西地域文化资源深入分析与遴选,将具有江西鲜明特点、丰富文化内涵、较高艺术价值的部分作为重点研究对象,在此基础上提炼江西地域文化符号;二是树立正确的地域文化观念,保护、阐扬、建构地域文化,在特定的城市公共空间类型下,研究江西地域文化符号的运用策略。  相似文献   

10.
文章立足新文化地理学相关理论,分析了薇拉·凯瑟三部地域文学作品的“流动”主题。通过考察凯瑟作品中“流动”带来的角色身份的变化和个体与地方的相互影响,揭示了美国民族得以形成和发展的深层文化动因。凯瑟敏锐地觉察到不同地域间的流动对个体、社会和文化的塑造力,其创作以鲜明的开放性、时代性和多元性突破了传统地域文学的围囿,借助流动性使特定地域中的个体成为世界居民,同时将隔绝的地域与世界建立联系,展现了流动和栖居的辩证统一对美国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黄显松 《学术探索》2007,(5):123-127
西双版纳傣族人生礼仪、日常生产生活和宗教活动中的水文化现象和傣族水文化的内涵,揭示了傣族生活中水如何从物质文化向影响傣族民族性格、观念、信仰的非物质文化的渗透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杨明珠  杨涛  张扬 《学术探索》2012,(3):100-106
服饰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就是一个社会重要的文化标识之一。在服饰的形成及功能演化中,服饰风格与该民族所属的历史文化系统及所处的社会自然环境、经济生活方式、民族心理、审美趣味等诸多方面都会产生较大的联系与交互,从而表现出其服饰的独特性,进而成为一个民族自我认同的重要标识。花腰傣是我国傣族中的一个特殊族群,至今保留有较为明显的古民族文化特征。本文通过对其服饰文化的内涵分析,认为花腰傣独特服饰的形成与其尚古、崇尚自然及接纳外源文化具有密切的关系。这种民族文化的传承对当今社会的稳定及创新型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马尔库塞的批判理论可以被理解为现代文化哲学范式内的一种理论典型。马尔库塞文化哲学与马克思所确立的文化哲学传统有直接的承接关系,但他又试图从个体生存的角度,用精神分析、激进美学等哲学方法去改造、发展了这一哲学传统,从而形成以文化批判为特色的文化哲学范型。作为文化哲学的一种理论典范,马尔库塞的文化批判通过对现代主义知识理性原则及现代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树立人之解放的文化价值信念。  相似文献   

14.
乡村文化外生于产业化,基本不按大规模复制的路径发展,其借助现代社会对文化的消费需求,在特定的环境中产生和形成灵活与独特的发展模式。云南乡村蕴含着潜在的巨大的文化生长空间和产业拓展空间,但由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差别,云南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模式既不能照搬城市文化产业的发展,也有别于中东部乡村,必须遵循云南乡村文化生态系统的特征重点发展乡村文化旅游、乡村工艺美术业、乡村休闲娱乐业、乡村文化演出业、乡村节庆文化产业,这些产业将在较长时间内保持一定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5.
张晓萍  李鑫 《学术探索》2010,(6):105-109
文化空间是特定文化的集中展现,和文化表现形式共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两种基本类型。在分析文化空间内涵和保护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当前旅游开发的特征,提出旅游化生存是增强文化空间生命力和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并认为“大型实景歌舞展演”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景观旅游”是文化空间旅游化生存的可取之道。  相似文献   

16.
我国政府已把动漫作为重要发展的文化产业,中国动漫业成长空间十分广阔。但目前还存在动漫产业受到国外的冲击,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动漫产业中被边缘化等问题。重温经典,我国动漫产业很早就开始了对传统文化元素的挖掘。当前的中国动漫业应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创造性地把中国传统文化运用到动漫产业中来,这是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的一条现实之路。  相似文献   

17.
陈翠玉 《兰州学刊》2010,(9):201-206
孙中山先生在顺应国情和时势的基础上,从中西古今文化中寻找智识和宝藏并加以创新,从思想基础、哲学、伦理、文化、政治制度等角度进行复兴民族文化的系统探索。贯穿其中的思想智慧,对于今天的我们思考中华民族文化复兴之路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王京龙 《兰州学刊》2008,(6):199-202
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对于传统体育观念的影响形成了三个重要里程碑:先秦儒学奠基了传统体育观念丰富人文内涵的基本框架;汉武帝独尊儒术开启了儒学从国家管理角度影响传统体育观念的先河;宋明理学从儒学“人伦化”的角度形成了重文轻武的传统体育观念。儒学对于传统体育观念的影响呈现出了显明的特点:一是儒学崇仁尚礼的伦理色彩,极大地丰富了传统体育观念的道德内涵,从而构成了中国传统体育与西方传统体育的本质区别;二是体育活动是人生的一种理想追求,早期儒学对于人生理想的设计是文武双全的,并没有文武轻重之分;三是宋明理学对儒学的改造,导致了重文轻武观念的固化,从而对传统体育的发展形成了严重的阻碍。  相似文献   

19.
沙文涛 《学术探索》2012,(8):96-100
戴季陶长期重视和关注边疆问题,曾亲身参与一系列的边疆治理活动,对边疆问题提出了不少具有启发意义的见解。他从中国国情和自身经历出发,根据边疆的情况和国民党统治的需要,将孙中山思想加以改造并糅合到自己主张里,从而形成了较具特色的治边思想。其治边思想内涵丰富,涉及政治、经济、民族、文化、军事等各方面内容。同时,其治边主张考虑到中国国情与各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将中国民族历史文化传统及边疆现状与其治边策略相结合,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此外,戴季陶还十分注意总结历史经验,在吸取历代王朝治边经验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治边主张,使其治边思想根植于深厚的历史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20.
文化软实力是软实力中的核心要素,在新形势下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对外战略需要有效地运用文化软实力。但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建设有很多缺点和不足,成为制约中国对外战略的“软肋”。因此,应注重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维系全民族的精神纽带并通过灵活的外交手段扩大其国际影响力;加快文化产业的发展,推动中国文化的对外交流;加大文化传播力度,重塑中国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