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文化学根源有三个向度。文化就其与民族的关联而言,它既是民族自我认证的标志,又是民族自觉凝聚的精神源泉。文化在历时性的传承中,经过民族的不断选择与认同,积淀为共时性的民族精神,它构成了民族凝聚力的思想内核。文化变迁大致包括三种不同路径:一是文化内在精神的自然演进;二是外来文化冲击的被动变革;三是多元文化潜移的相互涵化。它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得以深化的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2.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重重机遇与挑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中华民族团结并进的强大精神动力。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资源,当前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角下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文化路径。具体包括多措并举为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保障;以价值为导向拓展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利用方式;将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意识形态认同教育。  相似文献   

3.
尹波 《民族论坛》2012,(8):77-79
英语文化和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两者之间既有矛盾冲突又可和谐共处。怎样在当前英语教育的冲击下保持民族文化的特性,继承和发展民族传统文化,处理好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关系,是一个迫切需要探讨的话题。本文以渝东南少数民族为例,研究英语教育对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影响,揭示英语教育与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重要支柱,它的消亡也就意味着特定民族的消亡.在市场经济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下,我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日渐衰微;要实现经济、社会、文化的协调发展,必须依法开展对传统文化的保护;要建立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普查机制、重点保护与传承机制、文化生态保护机制;尽快完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以便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提供全方位的法律服务.  相似文献   

5.
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法律保护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民间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重要支柱,它的消亡也就意味着特定民族的消亡。在市场经济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下,我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日渐衰微。要实现经济、社会、文化的协调发展,必须依法开展对传统文化的保护。要抓紧建立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普查机制,重点保护与传承机制,文化生态保护机制;尽快完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以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提供全方位的法律保护。  相似文献   

6.
正文化体现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价值取向、道德规范、思想风貌及行为特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独特标识。中华民族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产生和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的生息、发展和壮大提供了丰厚的精神滋养。随着时代的变迁与发展,传统文化也在持续散发着其博大精深的魅力,并成为当代人们生活中所必不可少的精  相似文献   

7.
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三者在时间上是相继的,在内容上是相承的,认识我们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有助于我们增强文化自信,提高民族自信心,并为实现"四个全面"的战略部署提供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8.
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三者在时间上是相继的,在内容上是相承的,认识我们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有助于我们增强文化自信,提高民族自信心,并为实现"四个全面"的战略部署提供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9.
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民族的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中国各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基石和根源,是宝贵的资源和资产。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核心就是坚持党的领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  相似文献   

10.
庄勤早  李永政 《民族学刊》2022,13(8):24-31, 155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重要论述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最新发展和理论创新。英雄文化植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组成部分。以培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新人为主轴,发挥英雄精神的导向作用,培育与提振英雄文化,对于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意义重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赋予英雄文化新的时代意蕴,基于中华民族精神熔铸的时代精神、以民族复兴为核心凝聚全体成员的时代要义、坚持人民主体性的时代方略构成了新时代英雄文化的时代意蕴。英雄文化的独特内涵助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从历史维度上看,见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起步与发展;从民族维度上看,诠释与凝聚中华民族精神;从现实维度上看,彰显和汇聚共创民族复兴伟业的强大力量。明确新时代英雄文化的培育方向,打造多元立体的文化传播模式,优化文化的时空情境建构,充分汲取英雄文化的教化激励价值,对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是我国宝贵的文化财富,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提升,同时也让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面临着严峻挑战。在新时代背景下,想要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得到更好传承和保护,就必须积极探索数字化时代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与传承策略。本文分析了数字化时代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与传承面临的问题,提出了数字化时代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具体策略,以期为相关人员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2.
民族复兴以文化兴盛为支撑,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要对中华传统文化推陈出新,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成为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源泉。道教文化根植于中华沃土,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相似文献   

13.
刘金林  卞之峣  董佳婧 《民族学刊》2023,(10):20-26+149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华民族众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各族人民的代代传承中延续至今,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它在各族人民的历史发展、生产生活中起着独特的价值引领作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两者相辅相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丰厚的文化宝藏,新时代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激励各族人民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章在深入分析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对策,包括四个方面:增强文化自信,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内涵;以人民为中心,激发各族人民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强化学校教育,守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渠道;发展特色产业,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  相似文献   

14.
段吉福  刘英 《民族学刊》2022,13(2):105-117, 144
彝族哲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不仅与其民族精神、思维方式、文化观念等有密切关系,更与儒学的影响、彝族对儒学的自觉选择有密切联系。儒学在彝族中的传播、影响历史久远,儒学与彝族哲学思想文化的关系具有阶段性演进的特点。彝族哲学思想一方面是彝族先民基于自身社会生产力水平、知识结构、实践经验积极探索的结晶,因而深深烙下了彝族鲜明的印记;但另一方面,在彝族哲学思想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儒学与彝族哲学思想交融激荡,彝族对儒学的文化价值的认同及民族间哲学和思想文化的输入交融,提升了彝族哲学文化思想的理论水平。彝族对儒家文化的认同,成为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精神纽带。这充分体现了在整个中华民族文化交流大背景下,彝族先民通过吸取儒学与其他民族文化,进行自我创新的开放品格。  相似文献   

15.
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五千年来发展的精华和沉积,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的精神支柱,其中蕴含的大量内涵值得每个中国人受用终生。随着改革开放和国家的迅速发展,外来文化资源不断涌入,人们逐渐忽视传统文化。本文从韩国传统文化教育取得的成绩出发,分析其为我国传统文化教育提供的经验,总结教训,以求为我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和传承帮助。  相似文献   

16.
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孕育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节庆活动丰富多彩,而如此众多的节庆活动就是一座座珍贵丰富的旅游资源宝藏。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中所形成的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众多传统节日和少数民族节日,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情感传承的重要载体,是维系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文化认同、社会和谐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不竭动力。由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民族节庆专业委员会与安徽人民出版社合作,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的大力支持下,联合出版的大型系列丛书《中国节庆文化丛书》,即旨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挖掘本土文化和独特文化,展示中华民族的节庆魅力,展现绚丽多姿的民俗风情,打造节庆城市形象。丛书以对中国节庆文化感兴趣的中外读者为对象,以节庆活动为载体,向世界推广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更了解中国。  相似文献   

17.
中华民族共同体具有深厚的人本内涵。中华传统优秀人本文化、马克思主义共同体理论、民族文化的人文思维是中华民族共同体人本思想生成的重要来源。对自由主义、民族中心主义、社群主义思潮的反思批判与合理借鉴,是中华民族共同体人本思想的延展和深化的重要伦理基础,彰显了中华民族共同体人本内核的合理性。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人本性是解决民族利益冲突的伦理基石、构建民族正义时代秩序的伦理遵循、巩固民族共同情感的伦理基础。把握好人本原则、不断充实人本内容、充分释放人本功效,是运用好中华民族共同体人本意蕴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8.
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五千年来发展的精华和沉积,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的精神支柱,其中蕴含的大量内涵值得每个中国人受用终生。随着改革开放和国家的迅速发展,外来文化资源不断涌入,人们逐渐忽视传统文化。本文从韩国传统文化教育取得的成绩出发,分析其为我国传统文化教育提供的经验,总结教训,以求为我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和传承帮助。  相似文献   

19.
“和而不同”是经过长期演化和不断实践积淀而成的中国哲学智慧。它不仅是民族政治交往、文化交流的基本价值取向,同时也是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绵延不断、欣欣向荣目标的关键所在,更是促成多元文化交流互鉴共存、自然与人文共生教育的良方。在文化共生教育场域中,中华民族文化应以“和而不同”作为多元民族文化教育所追求的“终极依据”;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传统与现代的文化抵触、外来与本土的文化冲突、主流与多元的文化矛盾等多重文化窘境始终贯穿是中华民族文化教育行动必须应对的实然境遇;中华民族文化应坚守“和而不同”的哲学理念,通过秉持文化基因内核、萃取文化精髓因子、包容文化异质存在等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动选择,促进多元文化交流互鉴和谐共生,进而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20.
数字时代网络成为民族文化虚无主义传播的新场域,网络空间呈现出用虚拟文化代替民族文化、用碎片文化割裂民族文化、用娱乐文化销蚀民族文化、用外来文化冲击民族文化等表征,产生了摒弃崇高的先进的文化价值追求、削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认同、矮化社会民众的文化自信心和自尊心、阻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型等危害。因此,必须统筹谋划、整体推进数字时代民族文化虚无主义的治理,通过培育正确的网络空间民族文化观、掌握民族文化的网络传播主动权、防范民族文化虚无主义思潮的网络渗透、推动数字时代民族文化的适应性发展等方式,营造风清气正、生机勃勃的网络文化生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