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古代民间乡里的社日,一般认为其只祭社神而不祭稷神,其实民间社日祭祀的也是社神和稷神,而且在某种意义上祭祀稷神的成分更多于社神。民间的社日源于先秦的“置社”,春秋战国时代,民社已经遍布天下,而兴于秦汉,盛于唐宋,衰微于元明,至今流风尚存于个别地区;但民间乡里的社日与封建国家政权的社稷是多有区别的。  相似文献   

2.
民间信仰是一种非官方、非宗教的下层信仰,李绍强、李修龄试图通过对山东方志中有关资料的分析,揭示明清时期山东民间信仰的主要特点。秦海滢认为明初统治者为了整顿神统,虽然明确规定了允许进入正祀、杂祀和淫祀的神。但是,山东各地民众信仰既有在国家规范下的活动,又有自身需要所奉祀的多神现象,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民间信仰的多样性。代洪亮以泰山信仰为中心,着重考察了民间香社与明清山东乡村社会的密切关系,认为香社是重要的乡村社会组织,明清时期山东范围内,以泰山信仰为主体的民间香社组织非常众多,这些香社组织与乡村社会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出土的有关"社、稷"祭祷的简文,证明卜辞中的"兇"当释为"稷"而非"叢",稷与社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自然神灵,而不是郑玄所称的"原隰之神"。社、稷皆有坛。"社稷"一语既是诸侯国家政权的代称,又是天下的代称。"社稷"一语的合称在商代就已经出现,而非始于春秋战国时期。  相似文献   

4.
论我国民间信仰的多元一体化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民间信仰存在多元一体化之格局。所谓"多元",是各地民间信仰表现的极端多样化;所谓"一体",是全民族大体一致的以"天地君亲师"为至尊的信仰秩列。民间信仰多元一体化格局的形成具有多方面的原因;形成之路径,主要有民族迁徙与神道设教、感恩祈福等方面。民间信仰以社神和祖先崇拜为根基,"天地君亲师"五位亦以地(社)、亲(祖先)为核心,故中国民间信仰宜称为"社祖教"。  相似文献   

5.
后稷与先农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农神,国家祭典中的农神转变发生在秦汉时期。先秦时期以“后稷”为农神,象征周人的文化远祖,是早期自然崇拜向祖先崇拜转化的结果,目的在于宣示周族王权的正统地位。“先农”本为战国时期的民间农神,为因应“大一统”宗教秩序的诉求,“先农”逐渐与神农、炎帝等古史传说相结合,经过“阴阳五行”“五德终始”等思想的改造,其地位不断上升,最终成为“大一统”帝制时代国家祀典的农神代表。  相似文献   

6.
一、民间香社与乡村社会性质著名学者顾颉刚在20世纪20年代调查妙峰山香会时,认为“香会”即是从前的“社会”,与社祭有密切的关系,后来由于佛教的传播,固定的“社会”逐渐演化为流动的“社会”。香社活动大约出现于南北朝时期,与佛教祭祀有很大关系。后来香社活动逐渐普及到民间社会中去,到明清时期,成为民间祭祀活动中的组织主体。现存最早记载泰山香社的资料,出现在唐末五代时期,就山东地方文献资料而言,泰山香社却是在明中期以后成为民间香客朝拜泰山的组织主体,明嘉靖万历时期,德州、临邑都已经出现了祭祀碧霞元君的香社,章丘善人张自成连结同志,  相似文献   

7.
先秦、秦汉的时代的社祀活动既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基层民众社会生活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1980年以来,国内学者就社祀所涉及的各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取得相当多的成果.运用社会学和历史学相结合的方法,摆脱拘泥于民俗和思想狭义范围的研究惯性,加强对"社"与国家政治控制、思想控制的互动关系的研究,尤其是对秦汉大一统政权理念主导下"社"相关问题的研究,当引起先秦、秦汉史研究者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8.
《异苑》、《述异记》等志怪小说讲述了六朝天师道如何对民间鬼神祭祀进行“伐庙杀鬼”、毁弃“鬼物”的故事,故事背后透露出天师道的教义信息。在另外一些故事中,佛教却是通过夺取地方俗庙的庙产扩张了佛寺。从故事中我们知道,天师道是通过把地方基层社神纳入道教神谱进行收编,而佛教却对地方社神与社庙进行“伐社”,这两种迥异做法凸显了两种宗教进入地方社会的不同策略。  相似文献   

9.
母神崇拜是原始社会时期人类的一种宗教行为 ,这种宗教在我国的先秦时期发展为社神崇拜 ,母神崇拜和社神崇拜的思想基础是先民崇奉“同类相生”的哲理 ,认为人的行为可以影响大自然 ,因此他们在女神庙里安放孕妇 (女神 )进行祭祀或者在祭祀社神时提倡男女婚合 ,以期通过人类的繁殖达到农业丰收的目的。这种行为蕴涵着将宇宙万物与人融为一体的思想。隐含了“生”、“阴阳”、“天人感应”等观念 ,这些观念对中国古代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两宋时期,民间、士人、官方雅集普遍,伴随词作的繁荣,词社亦随之诞生。两宋词社的发展经历了缓慢的演变历程:北宋词人雅集以单次集会形式为主,没有围绕固定主题展开反复唱和,没有明确的结社意识,留下来的作品不多,是词社的萌发期;两宋之交至南宋宁宗时期,出现多个重要的词社,集会和参与人数增多,往往围绕特定场景或者主题进行了两次以上的唱和,保留下来的词作大增,词社性质明显增强,是两宋词社的重要发展期;南宋理宗至宋亡,大批词人聚集临安、会稽等地,频繁集会,一起讲声律、论词艺,引领词坛朝着专业化、精深化方向发展,并有词作结集,标志着词社完全成熟,是词社的凝定期。词社的出现,与词学创作的繁荣互为因果,并造就了一批名家名作,在两宋词史上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论宋代土地神信仰与基层社会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唐宋社会的转型,宋代的官方州县社稷正神逐渐处于“理正势弱”的衰微地位,相反地,宋代民间土地神信仰却十分活跃,它分布于农村自然村落和城市市坊,分别代表着乡间小民和城市贫民的利益,在地位上,民间土地神受制于兴起的代表城市上层阶层利益的城隍神。宋代的社稷神实际地位虽然低下,但它于理为正,在道义上占据着统治地位,所以统治者与民间仍然有意识地利用这个神灵来加强对地方社会的控制,并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12.
《论语·八佾》中的“社”,部分古代注本和几乎所有的今人注本,都解释为“木制的牌位”。本文用大量的历史事实,证明这里的社,是指代表社神的活着的树木,而不是木制的牌位。  相似文献   

13.
由于唐宋社会的转型,宋代的官方州县社稷正神逐渐处于“理正势弱”的衰微地位,相反地,宋代民间土地神信仰却十分活跃,它分布于农村自然村落和城市市坊,分别代表着乡间小民和城市贫民的利益,在地位上,民间土地神受制于兴起的代表城市上层阶层利益的城隍神。宋代的社稷神实际地位虽然低下,但它于理为正,在道义上占据着统治地位,所以统治者与民间仍然有意识地利用这个神灵来加强对地方社会的控制,并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14.
战国秦汉时期,巫觋的社会地位呈日益下降之趋势。这主要是因为巫觋集团对王权的依附性,使中国的巫没有象西方的祭祀集团那样走向独立,发展到可以与王权分庭抗礼的程度,而是随着王权与神权的衰落一并衰落了;巫对文化知识垄断权和祭祀垄断权的丧失,使其逐渐远离神权中心和政治中心,开始向民间滑落;巫觋自身素质的下降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这一职业的神圣性,也进一步降低了他们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远古时期,人们出于对蚕神的崇拜而赋予桑树以女性的特征,成为人们祭祀先妣、上帝和图腾之社之场所,其所祀神之名称三代各异,但后来统称为高。桑林之社也就成为祷雨和祈嗣等活动的舞台,商王和周天子亲自参加并得到礼法的保护。  相似文献   

16.
邑社,据史料记载最早出现于南北朝时期,最初和春秋二社有关系,后来逐步发展成一种民间宗教组织。关于邑社的研究随着敦煌文书的出土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有关辽代的邑社研究并不是很多,主要原因是史料和考古发现资料不甚丰富,不过历朝的邑社研究可作为辽朝邑社研究的一个借鉴,本文在总结了历朝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辽代邑社研究作了一个总体综述。  相似文献   

17.
泰山信仰即以泰山神(民间化后称为东岳大帝)和碧霞元君为主的宗教神灵信仰。泰山神信仰源于远古的山岳崇拜,在明代以前,泰山神不仅因多次得到帝王的敕封、致祭而纳入国家祭祀体系,也因“泰山治鬼”之职而成为民间各香社崇祀的主体,泰山行祠亦已遍布域内各府、州、县,其在泰山乃至域内众神中的独尊地位是其他神灵所无法比拟的;而碧霞元君不仅兴起较晚,其民间杂祠甚至淫祀的属性亦不时成为世人抨击的对象,地位远在泰山神之下。但明代中后期之后,两者地位发生了重大变化,碧霞元君犬有凌驾于泰山神之上之势,究其原因则与泰山神回归官方祀典、封禅活动的终结及碧霞元君神职广大等诸多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8.
明清国家法律规定了里社制,随着里甲赋役制度的变革,里社制却逐渐废弛,被民间“社会”与民间信仰所取代。 “社会”在长期的祭祀活动中,因为社会关联形成集体意识,这种共识可对超出村庄、宗族的公共事务发布禁约,从而产生地区公共秩序。 国家法律与乡村秩序相互影响,在国家法律下行之时,乡村秩序则自生自发地生成回应型规则,认识和协调二者之关系,对于乡村治理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对于唐五代民间社邑的性质及功能,以往学界的研究都集中在丧葬互助、追凶逐吉等实用性方面,研究所据之文书都是以英藏、法藏和国内所藏之敦煌文书为主,还未涉及到俄罗斯收藏的敦煌社邑文书。在俄藏敦煌ДX11038号文书中,有民间社邑的社条、入社状、社司判等三件社邑文书。它不仅反映了社邑是一种契约性组织,而且还较突出地表现了社邑在教化人、熏陶人方面的重要功能及作用。其教化的指导思想是封建的纲常礼教,强调的是尊卑之礼,以礼为先,而后才追凶逐吉、丧葬互助。  相似文献   

20.
博白为广西客家第一大县。境内社坛举目皆是,建制主要为坛垣式,年中社事众多、规模盛大。进入21世纪之后博白客家社区社神崇拜不衰反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是社事习俗满足了现代人对加强联络、交流感情、互通信息、扩大人际关系、增进友谊、促进发展等方面的需求。“担社”、“吃社”习俗对构建区域社会和谐具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