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倪文凤 《学术交流》2005,(5):177-179
作为主流新闻的主流文体,深度报道在新闻传播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以特定的社会现实为背景,把“五个W”要素中一个或若干个要素予以深化,用社会学原理透视社会现象,并使社会学研究和探索的内容具体化;它紧扣时代脉搏,关注个体生存与发展状态,维护人的价值和尊严,因此它是现代人文精神的产物。受众头脑中的“文化构图”对深度报道具有客观影响。为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重建“文化构图”是新闻人义不容辞的职责。  相似文献   

2.
李彦冰 《创新》2014,(4):95-99
新闻传播教育中的价值问题,是指在新闻传播教育中应贯穿的"应当性规范"问题,它聚焦的是新闻教育中客体对主体的有用性问题,这些规范是指导新闻传播从业者的体系性标准。新闻传播教育界很少有研究者关注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中的价值问题。在中国新闻人才培养中存在三重价值矛盾:主流价值与多元价值的矛盾;主流价值僵化与客观现实的去政治化;主体评价尺度与客体评价尺度的矛盾。克服上述几种内在矛盾的理论路径是要从如下三个方面入手:要做到人才培养中一元价值与多元价值的辩证统一;新闻传播历史、理论与现实的辩证统一;政治与技术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3.
新闻的价值尺度●康泽民什么样的新闻可以上报纸?人们几乎会毫不犹豫地说:是那些有新闻价值的稿子。人们把新闻价值抽象为五要素:时效性、重要性、接近性、显著性、趣味性,并以此为价值的判断尺度。许多人认为只要掌握了这个尺度,也就解决了写什么,发不发,以及发什...  相似文献   

4.
张荣华 《阅江学刊》2014,(2):94-100
作为普遍观念中的权利“载体”,新闻话语的功能价值研究受到学界的格外关注,却遮蔽了对其生产形式的澄清。实际上,“新闻话语”与“话语”关系紧密相连,从社会生产的角度看,新闻话语提供日常生活事实上的意义架构与实践批判,通过职业报道和非职业形式维系了民主制度下的信息流通;从话语历史的角度看,新闻生产表征“权力与权利”在启蒙与技术社会的直接博弈,渗透了不同社会情境下媒介组织规则与人的主体性的控制与反制。深入新闻话语生产的构成形式,观察它的生产主体和内在要素,对于反思和延展“新闻是如何可能的”这一理论命题将有着重要的分析价值。  相似文献   

5.
新闻价值同新闻定义一样 ,是一个在新闻界争议颇大的基本理论问题。为了对新闻价值有一个较为科学、深刻的认识 ,我们试作如下理论探讨。1  马克思指出 :“‘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这段话告诉我们 ,价值表明的是主体 (人们 )与客体 (外界物 )之间的关系 ,即需要满足与满足需要的关系。客体能满足主体需要的功能和效用是价值的客观基础 ,主体对客体的需要是价值的主观条件。价值的实现既不能脱离它的客观基础 ,也不能脱离主体的需要。根据这一观点分析新闻价值 ,就会发现 ,新闻作为一种精…  相似文献   

6.
吴越 《社会》2005,40(5):169-189
本文认为,“宗教礼物论”是一个具有潜力的理论视角,它以莫斯等人的礼物理论为基础,探讨宗教现象及其与社会的关系。本文在述评现有文献的基础上,探讨礼物与宗教的内在关系,进而分析礼物理论与宗教社会学的亲和性。文章认为:首先,礼物与宗教是双向关联的,两者相辅相成,不仅宗教现象中蕴含着礼物逻辑,而且宗教为礼物的内在价值提供了神圣性的基础;其次,礼物和宗教都与社会团结的法则直接关联,这一点体现在两者共通的自愿式义务性上,两者既融合了情感性联系和工具性联系,也融合了相互性伦理和等级性伦理;最后,“宗教礼物论”的优势最可能体现在对宗教之“非自主选择性”的分析上,而它的潜在挑战则主要在应对社会变迁与价值倾向上。  相似文献   

7.
“消息”一词最早出现在《易经》。基于消息本义 ,根据新闻属性 ,遵循逻辑学原理 ,新闻中的消息新定义可以表述为 :消息是用简明事实和特有结构迅速传播信息动态变化的新闻体裁。它包括事件消息和非事件消息。消息信息量的大小 ,取决于新闻事实中的动态变化因素的多少。掌握这一规律 ,才能写出信息量较大的消息。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新闻报道中常常存在着一种不良倾向,即片面强调“应时性”,而忽视了“科学性”。其实,仅仅重视新闻的应时性甚至真实性,是远远不够的,科学性才是新闻实践的灵魂。在立足于事实,保证新闻真实性和应时性的基础上,还必须作出“判断”,并进一步得出“结论”,这就是科学性。新闻报道的科学性与无产阶级的党性、群众性是相统一的。  相似文献   

9.
政府价值治理是立足政府治理实践而萃取的一个描述、分析性概念。政府动用公共权力、财力等资源进行价值生产、动员、整合等活动中的法治观问题,成为“价值治理”理论迈向深入发展的一个前置性议题。当前宪法法律上的核心价值观条款昭示了“民主+形式合法性”版本的形式法治观,它可以为政府价值治理供给具有较弱合法化论证能力的“薄规范”。但政府价值治理中“整合+权利”版本的实质法治观具有理论和现实层面的优越性,它能够提供正当、持久的“厚规范”支撑。为了更好夯实政府价值治理的实质法治观,可以从宪法价值环境、法律规范化建设、行动模式等方面着力推进。  相似文献   

10.
文学的本质特征是什么?这是文艺理论界近年来议论较多的一个问题。本文在对“形象”说、“情感”说提出商榷性意见的基础上,从文学在有关系统中的位置,从它的构成因素、特殊的社会功能和作为信息的特殊传播手段等方面进行了考察,从而提出了对文学本质特征的看法,并从语言、形象、内容、功能等四个方面加以具体论证。  相似文献   

11.
新闻信息是一种特殊形态的信息,在新闻写作中能较好地掌握表达新闻信息的语言规律,对提高新闻信息的传播效果有着积极的意义。一、新闻信息语言的模糊性“模糊”是语言学中一个有趣的现象。新闻信息是现实生活中的于受众有一定价值的事实,而描述这些事实的语言大都是模糊的,然而,却很少有人意识到新闻信息语言的模糊性。在我们的新闻写作中,大多数新闻都是用非精确词语描述事实,在不确定的程度上再现“场景”,仿佛模糊数学、模糊逻辑一样,是人类传播信息的普遍思维规律。请看下面一篇人物通讯对主人公的肖像描写:  相似文献   

12.
邹其昌 《浙江学刊》2002,(3):149-152
本文旨在通过考察王阳明的“良知”含义及其与审美的内在本质联系 ,从而更好地把握王阳明“良知体验美学”的实质。本文作者认为 ,王阳明的“良知”既是一个道德范畴 ,也是一个价值范畴、境界范畴 ,更是一个审美范畴。在其道德性与超道德性、体验性与审美性的“致良知”建构中展示着王阳明良知体验美学的当代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3.
新闻敏感,又叫作新闻嗅觉或者新闻鼻。它是记者发现新闻线索、拍摄出好新闻的先决条件,也是衡量一个记者工作能力的重要尺度。我们常说,记者要有高度的新闻敏感,就是指他要善于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在群众日常生活中,敏感而熟练地发现问题,随时觉察到具有新闻价值的事物,拍摄出深受群众喜欢的好新闻。新闻敏感固然不能通过“人工训练的技术方法培养出来”,但是,通过学习和实践,我们仍然可以找到培养和提高新闻敏感的有效途径。  一、要认真学习党的方针政策新闻的作用和力量,就在于它能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最迅速最广泛地同群众见面。虽…  相似文献   

14.
后现代主义与文化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海峰 《求是学刊》2001,28(3):15-18
90年代对后现代主义问题的讨论一度成为我国学界的热点 ,对后现代主义的研究也呈现出纷繁复杂的面貌。由于后现代哲学是一个边界并不确定的领域 ,它横跨哲学、历史学、心理学、文学艺术等多种学科 ,学界对它的探讨分为不同的方向 ,这样就很难全面地把握它的各个方面。但是 ,这种难以把握的跨学科性也说明了各门学科面临的问题具有“家族相似性”。后现代主义的价值 ,就在于它是整个文化与哲学范式转型的集中表现 ,它不仅代表了西方文化精神的变迁 ,而且对中国新的文化精神的培育 ,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后现代主义与哲学的范式转型所谓…  相似文献   

15.
“性”、“伪”是荀子哲学的核心概念。他借助于这对概念,不仅系统地阐述了“人性本恶”的主张,而且通过对“性伪之分”、“化性起伪”、“性伪合一”的具体解说,探讨了以礼为核心的整个社会文化的起源。其学说不仅具有重大的伦理学、文化学价值,而且具有不可低估的美学、艺术学价值。一、“性”、“伪”及“性”、“伪”的辩证关系荀子说:“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循之分也”①。具体说来,他所说的“性”,是由“情”、“欲”两个东西构成的,所谓“性者,天之就也;请者,性之质也;…  相似文献   

16.
一、媒介与社会心态:反映、拟态与建构 媒介中的社会心态,是否就是社会心态在媒介中的体现和反映?这关系到我们是如何看待媒介的.大致而言,对媒介与社会关系(包括社会心态)的理解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镜子说",把媒介视为映射的工具,用以照射社会现实和监测社会环境.这种观点对信息传播和效果传播有很大影响,不过很快受到挑战.因为媒介只是社会系统的一部分,不可能完全再现社会的全部,而且媒介再现什么、不再现什么即使在价值中立的层面上也会存在着"屏蔽"效应.如以新闻为例,它是新近发生的事实报道,但并不是所有新近发生的事情都能成为媒介中的新闻,只有那些能产生社会效应的、新奇的东西或知识才会成为新闻,而人们的日常生活常态则很难上升为新闻.更何况,媒介呈现还存在着媒介机构、媒介人、政府及其市场干涉.  相似文献   

17.
道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三大系统之一。它以老庄思想为基本内核,以文学艺术、道教、中医、气功、武术、养生术、巫术、卜相术、处世术等为表现形式和社会化形态,对中华民族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并内化于国民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价值结构、心理结构和人格结构之中,成为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自“五四”以来,道教文化主流始终受到无情的批判。粉碎“四人帮”后,虽然其他文化形式大多作为国粹而得以弘扬,但是作为道家文化内核的老庄思想却因不合改革之时宜而受到文化界的冷落。可是,近年来,老庄思想又堂而皇之地走向了文化圣殿。在…  相似文献   

18.
哲学最初之所以被定位为“第一科学”,乃因为它的对象使所有其他科学的对象成为可能而具有优先性。如果说其他科学追问的对象是一个个“是什么”中的那个“什么”,那么,哲学所探究的对象则是使所有“什么”成为“什么”的那个最高者。但是,那个最高者却又不能再“是个什么”,否则它就不是最高者。这提示了哲学真正要面对的对象不是“什么”:不可规定而是作为纯粹否定的一个深渊,或者是一个不可限定的开放性整体,因而是一个不可被概念带出现场的不在场者。哲学要保持为第一科学,不仅要捍卫其科学性,而且要捍卫其超科学性。就哲学在捍卫其超科学性的同时也就是在捍卫人自由存在与自主关系而言,哲学作为第一科学同时就是一种伦理学。这样的哲学本身就具有无权力的权能。  相似文献   

19.
"民工荒"问题的经济学思考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民工荒”即民工短缺,而民工就是农民工,而且主要是指进城农民工。进城农民工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成为农民从事非农产业的主要形式。但近几年,一向被认为廉价劳动力接近于“无限供给”的中国却出现了大范围的“民工荒”——民工短缺现象。其原因大致有四个方面:一是工资的廉价和对农民工权益的忽视;二是劳动力市场竞争格局的变化;三是农民工阶级意识的萌芽以及对自身价值的认识;四是结构性缺工,尤其是严重缺少技工。“民工荒”客观上使企业招工犯难,但却对农民工工资的提高、劳动条件的改善、技工的增加乃至农民与农民工分化的巩固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它不仅不会使农民工倒退到农民,相反对农民工阶级自身发展来说是一个健康因素。  相似文献   

20.
据南朝鲜《韩国经济新闻》1987年5月12日报道,由于加速了原子能发电站的建设工程,南朝鲜准备进入“能源乌托邦”时代,即“能源理想国”(Enertopia)。这是一个新名词,它借用了“能(Energy)”和“乌托邦(Utopia)”两词合成。它意味着南朝鲜将摆脱能源靠国外进口的局面,建设一个通过技术来克服能源不足,廉价而无公害的能源丰富的社会。《韩国经济新闻》说,到21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