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元代,蒙古贵族入主中原,夷夏大防随之崩溃。马上武夫壮伟狠戾的雄风激荡,儒士群体人格──经世致用、修齐治平的社会使命感构筑的超自我的精神人格普遍失落,儒家喜怒哀乐发而中节的美学崇高也受到冲击。元散曲就是这一全新文化背景中的新兴诗体。长期以来,学术界对散曲通俗直露豪辣尖新的艺术风格多有注目,但很少有论者措意深藏于艺术风格之后的美学意蕴。笔者认为,从整体看,元曲呈现出尚质尚刚尚意的审美风貌,尽管匪夷所思,其审美取向与道德美学理想符若契节。我们曾一度误认为道家思想仅仅是知识分子穷达行藏不得意时无可奈何的…  相似文献   

2.
正如人类的物质生产在不断地变化发展一样,人类的精神生产也在不断地变化发展。我国源远流长的诗歌,就经历了从四言到五七言,从古体到近体,然后又演变为词和散曲的过程。散曲,是我国最后一种具有生命力的古典诗体,它曾经煊赫过一时,取  相似文献   

3.
白寿彝先生在《关于编写新型回族史的意见》中提出“语文考”的问题。他说“回回常用的宗教语汇、生活语汇,回民在语言表现里的文法形式以及小儿锦等等,都可包含在这里面”。回族的语言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们很同意白先生的见解。回族形成于中华大地,是中华各民族大家庭的一员。现在除海南省崖县有少量回族使用一种“回辉话”外,各地回族人民通用汉语、汉文。但在使用汉语时同时也具有本民族的特色。关于这个问题,我们也在思考之中。惜限于不懂阿拉伯语和波斯语,所提出的问题很可能不尽妥当。目的在于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探讨,引起行家们的注意,加强对这方面的进一步研究,增进各民族之间的了解和交流。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水彩画语言分析、梳理,解读中西方水彩语言的比较,结合传统艺术的精髓,得出中国水彩画语言的独特性具有它的必然性,从而提出了既要传承中国水彩语言独特性又要拓展语言的多样性,只有这样才能巩固和发展中国的水彩艺术。  相似文献   

5.
汤式散曲作品的艺术创作手法以端谨严密为主,艺术表现风格以艳丽浓纤为主。汤曲艺术表现技巧圆熟多样,对偶手法的普遍使用加强了其端谨雅化的倾向,汤曲也更加多样娴熟地运用了俳体、重头手法,而且在使用各式手法时并不单调。汤曲艺术风格虽然以艳丽为主,但也有豪放本色、豪丽参用的作品,风格表现多样化。  相似文献   

6.
试论马致远散曲的审美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致远的散曲营造了一种独特的美的氛围。其审美意蕴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奔放兼清逸的情韵之美 ;诗情兼画意的生活之美 ;宏丽兼本色的文辞之美  相似文献   

7.
《小云山记》和《船山记》是王船山生平仅有的两篇游记体散文,是我国古代游记体散文中不可多得的精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这种艺术价值主要体现在语言特色上,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词敛语约,洁廉果敢;二是句意曲折,摇曳生姿;三是动静相宜,神韵优雅;四是心凝形释,含蓄深婉。  相似文献   

8.
周雪根 《殷都学刊》2009,30(1):85-88
对功名仕途的鄙弃,对隐居生活的讴歌,在元散曲中比比皆是.不过,散曲家们口口声声说要"离世"、"弃世"而实际是"口离心不离".许多人身居尘世,享受着尘世的物质,眷恋着尘世的好处,却要口口声声讲"归隐".这是他们转移失意心理、消解功名情结的一个最好方法.这与全真教的广泛宣传、大力鼓吹有必然的联系,也是市民意识日益发展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元代散曲是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真正美学意义上的返朴归真。散曲创作是适应了特定历史时期文人的生存状态 ,并且以俗朴、直露之笔展示了他们精神世界的俗文学。散曲创作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批判 ,以灵活自由的创作表现了元人的新的追求  相似文献   

10.
元代北方民族散曲的民族文化特色王菊艳在中国文学史上,元曲历来与唐诗、宋词并称,它包括杂剧与散曲,产生于民族文化融合的背景之中。辽金元时期,北方民族频繁出入中原地区,其性格气质、音乐特点与欣赏习惯等深深影响了北曲的风格,同时,北方民族作家也积极参与了元...  相似文献   

11.
文学史上长期悬为疑案的元代散曲家刘时中,现已考明:所谓“元末明初”南昌人散曲家刘时中纯属杜撰;在《上高监司》题后署名“古洪刘时中”的,正是著录于《录鬼簿》的翰林学士、石州宁乡(今山西省中阳县)人刘致时中。他约生于蒙古宪宗五年(一二五五)前后,约卒于元顺帝至元元年(一三三五),活了八十岁左右。一据《广州怀集令刘君墓志铭》记载,刘时中之父名彦文,约生于蒙古太宗(窝阔台)五年(一二三三)前后,卒于元世祖至元二十六年(一二八九)四月三十日,活了约五十六、七岁。刘彦文“读书一过千百言不忘,力兼人,射命中,皆文武器略,足以表现一时者。”是一个很有才干的人。但由于他生逢金、元的变乱之世,所以直到中统二年(一二六一)前后,二十  相似文献   

12.
元散曲中涉及的三国人物,若以三国鼎立的阵营而论,当以蜀汉集团中的人物为最多;若以个人而论,则以诸葛亮、周瑜、曹操等人最受曲家注目.无论曲家们对三国人物持怎样的态度,但基本上表现出肯定蜀汉、否定曹魏的政治立场,也集中表现了元曲家们所认知的三国人物的形象特征.曲家们笔下的三国人物既非历史人物,也非艺术典型,而是一种文化形象.这种反映着元曲家特殊的文化心理的三国人物形象的出现,受到元代文人坚守民族意识和叛逆儒家传统人生价值观的时代思潮的影响,他们不仅积淀了元代文人的审美理想,而且极大地影响了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人物形象的塑造.  相似文献   

13.
全真教与元散曲讽世精神的淡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代兴盛的全真教,对文学尤其是散曲影响巨大。在思想上,它削弱了散曲的讽世精神,将特定与现实的批判泛化为一般与空洞的感叹,将不满情绪升华为宗教认识,从而在失意者与统治者之间制造了缓冲地带。  相似文献   

14.
温斌 《阴山学刊》2013,(6):23-26,92
兰楚芳不是雄壮超迈的"江西元帅",而是元末明初一位流连于歌楼酒肆、钟情于多样女性的中下层文士;他以俗情、俗美描绘女性生活,把古代诗歌园地女性题材展示世俗风韵、追逐世俗情趣推展到极致。  相似文献   

15.
元散曲中之咏物诗,在元曲研究中尚属空白。元散曲咏物诗大致分为五个方面,即歌咏人生哲理与处世态度、百业世态与世风评贬、动植物具象、文化娱乐、女性体肤衣饰。它反映了元代文人的精神状态及理想取向的变化,彰显了元代文人自高自傲、自得自许的心态。  相似文献   

16.
元代民间生活中求变尚新的底层文化心态渗透到士人的价值体系中,引导着元代士人的散曲创作.这种底层文化心态主要表现为“反秩序”的文化心理和“主动和解”的人生态度.“反秩序”的文化心理在元散曲中就展现为“反传统”的文学观念和开放求新的文学创作意识.元代底层民众“主动和解”的人生态度对元代士人产生了深刻影响,使元散曲具有了娱乐性、解构性的文化特征.民间语汇、世俗化的表达方式和日常叙事手法是元散曲世俗化特征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7.
旧有的文学解读思维遗存和文体割裂研究意识,致使对元好问性格的认识出现了偏差。如认为元好问庄重严肃、不苟言笑,其实元好问性格幽默豪爽、爱戏谑调侃;关于元好问的散曲史地位,一般认为元好问是最早作散曲之人,其实这一评价还有待商榷。再如,有人从元好问作品中的"倡优""傀儡棚头"等词语判断其戏剧观念,也有待探讨。只有回归文本,对其各体文学进行通观性研究,才能对元好问的性格、散曲史地位以及是否涉及戏剧观念进行客观评判。  相似文献   

18.
归隐中的人格精神——对元散曲隐逸意识的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归隐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个恒久的主题,但它在任何时代都没有像在元代那样表现得如此强烈和普遍。较之前人,元人的归隐是不同的。他们不是消极避世,首鼠两端,而是对现实和历史深刻反思后所做的坚定而明智的选择,是肯定自我价值后找寻到的一种新的独特的生活方式。元散曲中就流露出浓厚的归隐意识。那种时不我遇之后的强烈的反叛精神在其中得到前所未有地绽放,表现出散曲作家蓬勃的活力;那种悠闲处世淡泊存身的人生态度,使他们享有潇洒自在又饱满充盈的生活;那种挣脱名利羁绊后新生的喜悦和对生命自由的热爱,表现了突现自我、放荡不羁的生命意识,展现了独特的人格精神。  相似文献   

19.
试论元好问的山水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的山水诗创作,从南朝宋初谢灵运开山以来,经南齐谢眺至盛唐孟浩然和王维渐臻纯熟,形成了影响颇大的山水诗派。李白、杜甫虽然不以山水诗著称,然而他们的创作达到了山水诗的高峰。唐代其他诗人,如王湾、王之涣、崔颢、李欣、祖咏、韦应物、韩愈、柳宗元、白居易、杜牧等,都先后创作了许多情景交融的山水佳品。由此可  相似文献   

20.
散曲杂谈     
散曲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唐诗宋词之后在元代开始盛行的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到明代,它仍雄踞诗坛。到清代,它开始由极盛走向衰落,但仍有不少人从事散曲的创作,并出现了一些比较好的作品。在现代,也还有人运用这种形式,探索新诗的道路。散曲从它的萌芽到成熟、兴盛再到衰落,如果从其起源的唐代说起,大约经过了将近一千年的时间。单从它的兴盛来说,也有四、五百年之久。在这样漫长的时间里,涌现了一大批著名的作家,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这些作品,固然有一些是粗糙的、低级的甚至庸俗的、消极的东西,但是其中确有为数很多的优秀作品,它们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各个时代的面貌,在艺术上积累了新的经验。因此,散曲同其它形式的诗歌一样,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