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 毫秒
1.
当代青年影像创作文化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奇志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6,(1):149-153
当代青年影像创作呈现出空前活跃的局面,专业人士和民间力量共同参与了这一影像文化的创造和丰富,他们是推动当代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对这一充满生机活力的青年文化现象产生的背景及其创作现状进行分析,对它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对当代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3.
兵团影像志是兵团形象建构、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是视觉化地表达兵团历史与现实的一种工具。兵团影像志对于构建新疆屯垦历史的集体记忆,强化国家在场的政治意识,及多元一体的文化认同意识,建构兵团人的视觉形象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在兵团影像志的创作中,应确立正确的思想指导,体现历史感、时代性,具有丰富的媒介形态;坚持客观性、真实性等基本原则,处理好宏大叙事与微观叙事的关系,避免简单化、类型化、概念化、程式化地表达兵团的历史文化。 相似文献
4.
赵津晶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61-63
在当今这个以视觉文化为主导的时代,随着数字DV的普及,中国影像生产的大众化与平民化对当 代中国文化传播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尤其在影视领域,对大众视觉思维的启蒙、民间话语权的解放和影像工业 的发展均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5.
杨红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Z1):111-114
以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学生工作实践为例,论述了根据本学科专业特点培养高素质新闻传播人才,以及围绕人才培养总体目标开展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途径,认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全面素质教育应配合专业教学,注重新闻传播人才特质的培养,并认为学生的社会实践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培养方式。 相似文献
6.
邱宝林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2(2):47-52
青年DV影像通过解构与颠覆的叙事策略,以互联网络和人际化的传播途径,实现了群体的越轨与自我认同,体现出从边缘开始抗拒的文化精神。从长远来看,青年DV影像要保持繁荣和持续发展,需要正视传播中出现的危机,找到危机的根源,明确发展方向,成人社会也必须认识到青年 DV影像的重要价值,给予更多的社会宽容与政策扶持。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搞笑视频即KUSO影像,与传统影像相比,它的意义并不仅仅体现在其传播过程中受众双重身份的互换,而且在于其对源文本进行重构时所体现出的颠覆与解构。KUSO影像与传统影像最大的不同点就在于,它可以随意检索、使用传统影像。在KUSO影像的创作过程中,借助的是源影像文本的画面,经过对大众化影像文本的本地化加工,从而形成了与KUSO接受者从语言和内容上有很大接近性的搞笑的影像文本。由于网络传播的开放性,每完成一次这样的KUSO"接龙,"KUSO影像的创作者就加入一些自己生活中所熟知的元素,形成与自己及周围人相关联的新的文本。KUSO影像作品有浓厚的后现代文化特性,消解权威、调侃历史、戏仿经典、针砭时弊是它的主旨。 相似文献
8.
DV--自由书写和影像话语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方睿彦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1(3):39-42
作为一种民间的影视行为,DV使普通人能够将看到的现实即时地记录下来,成为一种完全个人的生活记录和观念表达的方式。DV纪录片往往关注社会里最普通的老百姓,特别是一些处于中心以外的边缘群体,展现他们的生存环境和生活状态。而DV作品在电视台节目中的出现,也表明主流媒体对DV纪录这一民间话语方式的不愿忽视。 相似文献
9.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2):F0002-F0002
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充分利用广东省的经济优势、信息优势和资源优势,以及岭南毗邻港澳的地缘优势,依靠学校良好的理工科学科资源,较为成熟的管理、语言、法律、艺术、旅游、经贸等学科条件,形成了独有的专业特色和学科结构。1.师资队伍的特点新闻与传播学院现有教职工5 相似文献
10.
关于"DV时代"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蔡元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2(4):79-86
DV的问世不仅降低了影像制作成本,也带来诸多工作上的便利,为影像话语权的下移提供了基础性条件.DV使专业影像有了更大的创作空间和自由度,把"新浪潮"倡导的"作者电影"变成了真正的全球化的现实.DV的普及,将打破影像领域的贵族化传统,重新确立其大众传媒的本质属性.DV改变了原有的影像格局,使影像文化呈现出多种色彩交相辉映的态势,而"民间影像"往往"从最低的地方开始拍摄",普遍表现出对身边熟悉题材的关注.DV不仅带来了影像制作者、作品内容和传播途径的重大变化,也适应并进一步促成了影像受众的细分.由于数字视频设备的出现,胶片电影非实时的、单向传播的方式已被推进到了实时的、双向互动交流的方式.在经济多样化、政治民主化、教育大众化、艺术通俗化的时代大潮中,影像艺术的平民化也是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11.
陈小虎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7(1):76-79
本文重点论述了学校物质环境、制度环境、文化环境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重要作用,以期引起人们对学校环境建设的高度重视,并分析了高校在发展过程中影响学校环境建设的因素,提出了营造健康、和谐、文明育人环境的总体思路。 相似文献
12.
充分认识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毅红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9(5):140-145
进入新世纪,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化,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地位正日益显现。世界教育主题转变为“学会关心”,营造了重视思想道德教育的国际环境。处在重大而深刻变动之中的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中华民族要在激烈的竞争完成复兴伟业,最重要的是必须要有大量担当这一伟大使命的高素质人才。人才为谁服务的争夺,是人才竞争成败的关键。这一切都使得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13.
关于大学生道德教育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李红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22(2):108-112
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是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培养合格人才的需要。目前 ,中国大学生道德素质总体上是好的 ,但也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 ,如重实用、轻理想 ,重个人、轻集体 ,强调自由、忽视纪律等等。加强大学生道德建设首先要将纲要内容具体化 ,提供道德教育的丰富材料。同时要发挥德育课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将道德教育融入专业课教学中 ,重视社会实践在道德建设中的作用 ,采取灌输与双向交流相结合的教育方式 ,加大高新技术在道德教育中的运用 ,全面提高教育者素质 ,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道德素质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姬海云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9(4):88-90
充分重视对大学生进行道德素质方面的教育,对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具有特殊的意义.重视对大学生进行道德素质方面的教育,就要使大学生学会关心和爱护别人,养成遇事能为别人着想的思维习惯.在道德素质的教育中,还要始终坚持德智统一. 相似文献
15.
指出以人为本的大学生德育要在目标指向、目标内容、目标要求和目标实现上凸显鲜明的特征,遵循民主平等原则、启发式原则、个性化原则和激励性原则,提出实现途径要依靠主渠道、拓展主阵地、开拓新领域。 相似文献
16.
陶阳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Z1)
在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德育应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大学生主动参与高校德育的全过程,积极进行自我教育,使大学生真正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17.
论孝道文化在大学生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张莉蓉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5(1):145-147
高等院校是培养我国“四有”人才的重要基地。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传统德育面临着商品经济的挑战,因此高校德育应当建立起一种新的道德教育目标,树立以塑造一代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健全人格的人才为目标的教育思想,用中华民族传统的孝道文化来丰富高校的德育内容,探索出一条高校德育教育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18.
高校德育应加强对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新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物质与精神的基础,影响着社会物质、精神与政治文明。在建设协调发展的小康社会中,生态文明有着重要的意义。加强对大学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学生发展和高校德育的需要。高校应着力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观,大力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并教育学生以生态文明观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相似文献
19.
金明媚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5(6):114-116
团体活动是团体心理咨询中常用的一种形式。它特有的活动方式,能够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形成,改善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效果,符合现代大学生的心理,激发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功能,有助于提高思想道德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有效地促进大学生人格成熟,健康成长。本文重点讲述了团体活动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作用和应用框架。 相似文献
20.
王小鹤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9,35(10):120-124
从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现状以及大学责任、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来看,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既有必要,同时也是高校责无旁贷的责任。综合考虑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思想道德素养现状,影响师范生道德发展的因素有学生自身的价值观和专业认同、高校思想品德课程设置及教学方法、班级文化以及教师自身的道德素养。要提高德育的实效性需强化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改革已有的课程与教学方法,提高教师自身的道德修养,将思想品德教育贯穿于教学过程中,采取多样有效的思想品德评价方式,多方举措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性,为入职后良好职业道德的形成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