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审美及艺术文化的发展,要求人们应当深化对于艺术特质的理解,以及艺术与准艺术、非艺术的区别,同时又应十分重视其间的相互交融与动态演进。作为准艺术,在当代艺术发展及其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中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对于各种艺术范畴或类型,既要重视其多样化发展,同时又要坚持在遵循艺术特质与创作规律的基础上的创新,失去对于艺术特质及其规律的遵循,则会走向艺术的反面。  相似文献   

2.
德国古典美学从康德开始就是患有精神分裂症的思想体系。如果不深入艺术领域,一般的美学理论家很难发现这种症状。可是,一旦美学理论家真实地走进艺术,就会发现康德对“美”和“崇高”的区分并没有得到精神上的统一。在康德那里,形式美是艺术的绝对标准,而精神崇高又是一种艺术标准,这就为艺术批评留下了精神分裂的隐患。这在康德生活的年代还并不明显,因为古典艺术常常是把精神崇高与形式美结合在一起的,正如大卫的《贺拉斯兄弟之誓》和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然而,在20世纪,艺术变得完全不同了,艺术家为了追求精神的崇高已经牺牲了形式…  相似文献   

3.
李丹 《河南社会科学》2002,10(4):163-164
艺术真实是艺术价值的基本要素之一。本文通过对西方“接受美学”有关艺术真实言论的分析,论述了艺术真实中观众的主体感受和作品的物质形态的相互关系,提出了在现代艺术中,艺术真实的评价标准只能存在于艺术创造与欣赏的责任、情感和信心中这一基本观点。  相似文献   

4.
兴起于十八世纪的艺术无功利理论,在将功利局限于物质利益的规定下,通过标举艺术应是远离功利从而实现精神层面的完美而使日益世俗化的社会具有美好的诉求,从而使艺术是否有功利成为对社会中人进行高雅与低俗的身份区隔的标志。然而,来自人类的实践活动的艺术本身却表明了艺术从来都与生活世界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当下的艺术产业化发展既是对艺术无功利的祛魅,又是对产业化艺术创造等于经济利益追求的抗辩。  相似文献   

5.
从全局审视所有的艺术品——艺术家或非艺术家创造的用于审美需要的物质文化实体产品——的时候,人们对艺术品的解读只有两种方式,即有些艺术品以运动的形式被解读,而有些艺术品则以静态的形式被解读.或者说,前一种艺术品具有固定的先后解读秩序,必须严格按照时间顺序、遵从艺术品的构成秩序方可解读,如文学、电影、电视、戏剧、音乐、舞蹈等;而后一种艺术品则以纯粹的静态形式被直观,如绘画、雕塑、摄影、建筑等.依据艺术品的构成秩序和解读秩序将艺术品划分为动的艺术和静的艺术两大类,标准清晰,更易被一般艺术接受者所掌握,而且这一标准也能够揭示各种艺术品的本体特征,涵盖力、统摄性强,所以我们倾向于按照这一分类标准构建新的艺术格局.  相似文献   

6.
戏剧艺术是一种综合艺术。戏剧整体艺术不是各个局部的机械相加和堆积 ,而是由各个局部依据特定的规律相互作用、相互协调而形成动态结构的有机体。它是能动的综合艺术。只有充分发挥出综合艺术的能动作用 ,才能体现综合艺术的魅力  相似文献   

7.
在"全景式人类艺术"的艺术真理涵盖面下,所有人类民族及文化内涵所衍生的艺术行为及作品都值得被关注.装置艺术在现代美学概念里成为一门确定下来的系统确实有它的时代意义."实验"本就是任一种文艺趋于成形前无法避免的尝试过程,一个愈具开放性的创作系统,也就会提供艺术创作更多实验性,其所碰撞出的反思高度一方面完善自身独有的类型风格,不再被指控为叫嚣之作,另一方面当它自我完善了此一艺术形态,也意喻了"全景式艺术人类景观图"的愈趋完整,因着装置艺术从创作者本质、媒材、场地、参观者等均需列入创作蓝图的风格类型能够为未来的艺术人类学研究领域提供更完整的当代讯息.  相似文献   

8.
从艺术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分析了艺术产品的形成与发展,批评了在艺术产品方面存在的误区;探讨了艺术产品使用价值的自然形式和社会形式,指出了艺术产品商品化的实现过程和艺术与商业“联姻”的必然趋势;研究了艺术产品自身存在的价值问题,判断和预测了艺术产品的历史、艺术、经济等价值问题。从艺术中寻求经济,从经济中寻求艺术,解读了艺术产品的价值发现。  相似文献   

9.
试论现代艺术和后现代艺术的理论挑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十九世纪末以来 ,风起云涌、新潮叠起的现代艺术及后现代艺术对传统美学和艺术理论体系的冲击非常强大。我们应充分地考虑到艺术范畴的扩大 ,艺术学理论体系的开放和结构性调整 ,并进而对这些新的艺术现象作出或同化或顺应的接纳。本文从一个较为系统的艺术理论构架应具备的四个维度 ,即世界客体、艺术家第一主体、艺术作品本体、艺术接受第二主体入手来系统考察这种全方位冲击所带来的挑战 ,以及艺术理论应该相应作出的应对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以来,艺术实践越来越多元化,先有现代艺术的兴起,继而有后现代艺术,现在人们在谈论超越后现代。在某种程度上,现代艺术摒弃了艺术应该为外在事物提供镜像的观念,再现性艺术被表现主义和抽象派艺术取代。20世纪下半叶兴起的观念艺术则主张,人们应该欣赏作品传达的意念,而不用去考量作品形式上的美学可能性。后现代主义艺术试图逆转现代主义对视觉纯粹性和特定媒介的追求。至于当代艺术,有人认为它正见证着艺术的消亡,也有人认为它拥有无限的可能性。艺术实践的不断发展,艺术新类型和新风格的不断产生,要求理论界对艺术的概念和作品不断进行新的定义和审视。展望下一个世纪艺术的发展,离不开艺术对多元主义的接纳、对日益复杂的人类体验的敏感,离不开社会对艺术家创作自由的尊重。  相似文献   

11.
人类的艺术需要与艺术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艺术需要是人类自我实现的情感需要 ,它既关联着生命存在与发展的生理的、社会的欲求 ,也是人类渴望生命自由之精神的必然选择。与人类的艺术需要相联系 ,人类关于艺术价值的确认 ,依其发展水平的先后 ,大致也可概括为实用价值、社会价值和心理价值等三个方面。但无论以哪个方面为主审视艺术价值 ,都应确信艺术的价值是与人类的生命精神关联在一起的 ,艺术的本体存在也必将是以人类生命精神的永恒需要为支撑。  相似文献   

12.
王国维依据西方哲学和关学精神,从纯哲学和纯学术的角度,站在人类文化的制高点上,高瞻远瞩地审视了艺术的地位、目的、功能、来源及艺术美的种类等相关问题,指出:艺术与哲学一样是表现真理的手段,具有神圣的地位;艺术的目的在于解脱人生的痛苦;艺术具有消遣的功能,可以医治空虚的痛苦;艺术来自艺术家“美的预想”而不是模仿自然;艺术可分为优美和壮美、古雅及眩惑。王国维立于纯粹哲学基础上的这种“纯艺术”思想,实际上指出了我国传统艺术的根本性精神缺陷,为中国艺术的现代转型提出根本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在当代信息科技支持下崭露头角的数码艺术具备迥异于传统艺术的诸多特点.有一门学科从本质上为之定性,这就是数码艺术哲学.它具备漫长的前史,在当代语境中是哲学、艺术学与信息科技相互交叉而形成的一门学科.数码艺术哲学将“艺术世界”作为自己的主要视角,将文理融合作为这种视角的依托.由此出发,数码艺术的特色在于:通过数码编程创造艺术世界,通过非物质性的数码文本展示艺术世界,通过联机性的数码媒体扩展艺术世界,通过可计算性的数码文化建设艺术世界,通过超中介性的数码现实进入艺术世界,通过人机共生性的数码进化丰富艺术世界.在从事数码艺术哲学建设时,既要汲取数码艺术所提供的新鲜经验,又要超越数码艺术具体实践的眼界;既要关注哲学与数码艺术相互融合的理论与实践,又要注重培养跨领域感受性,推进数码艺术与艺术哲学的双向思考.  相似文献   

14.
崔清明 《河北学刊》2003,23(4):118-121
本文分析了西方现代派艺术从兴起到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弊端 ,并将“现代派艺术”一词与人类现实生活中的现代艺术加以论证和区分 ,倡导艺术创作坚持真、善、美统一的原则 ,指出了对西方现代艺术认识上的误区及我国当代艺术发展的路径与选择。  相似文献   

15.
在考察人们如何界定艺术时,或许更应该关心他们为何这样界定。中西现代学者从人生的角度认识艺术教育的本质,这是由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所决定的。但是,在此基础上对艺术功效的具体讨论和论述则更能彰显艺术教育视野下艺术的特质与功能:艺术有助于个人健康的成长,有助于社会的和谐进步。  相似文献   

16.
梁筱妹  方冰 《兰州学刊》2009,(Z1):12-14
通过对国外、国内艺术人类学研究的梳理和评述,了解它的独特视角和方法,进而探讨在艺术人类学研究中田野工作的特点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张法 《天津社会科学》2024,(3):144-151+166
电影处于后艺术时代的三大体系之中:一是与原有的建筑、雕塑、绘画、音乐、舞蹈、文学、戏剧构成艺术体系;但又因其营利特性而与此前艺术的非功利性区别开来,引致对艺术的重新定义。二是与摄影、广播、电脑、手机构成电型艺术体系,这一体系又包括很多非艺术方面,如电影中的纪录片,广播、电视中的非艺术栏目,互联网和手机中的非艺术内容,从而引出了对艺术与非艺术之间关系的新思考。三是从技术上与新兴设计艺术以及各种关涉电子屏幕的文化相关联,引出了艺术与文化的新思考。电影以电子技术为基础,与电子的虚实结构在科学升级后的相对论和量子论同构。电影从制作到放映皆与新的宇宙原则相连,在从文本到作品的放映中,电影通过在想象界、象征界和实在界横组合、纵聚合的运行,将自身的艺术特质呈现了出来。以电影为中心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关联,这也使得电影处于理解后艺术时代的艺术体系以及相应理论的中心位置。  相似文献   

18.
论美育与艺术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普通教育中的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 ,它在本质上属于美育。当前学校艺术教育应该强调美育导向 ,在理论和实践中探索“艺术育人”的特殊规律和方法 ,既要克服把艺术教育简单等同于德育的倾向 ,又要着力把艺术教育从单纯的知识教学、技能训练引导到促进个体审美发展和艺术修养的方向上来。艺术教育又有其特殊性 ,那就是艺术素质教育和艺术文化教育  相似文献   

19.
中国原始礼仪艺术的符号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理论上可将原始艺术分为自然艺术和礼仪艺术。前者是先民个体生存技艺的精湛化,具有个性自由的原创性,后者反映了原始族群的意识,与巫术礼仪相配合。原始自然艺术的发生是遗传结构和社会结构共同作用的结果。在艺术形象的符号化过程中,自然艺术与礼仪艺术逐渐分化。礼仪艺术在图像的层面上,经历了抽象化的符号过程;在指示的层面上,经历了规定性的符号过程;在象征的层面上,经历了选择性的符号过程。礼仪艺术的成长,内在地是由自然艺术而来的,它完成了从图像符号到指示符号再到象征符号的演进,逐渐远离了最初的模拟写实的对象,而完全归属于一个文化的解释系统。中国原始礼仪艺术的符号系统体现了分离转换、象征图解、交换沟通、巫技掌控、整合建构等五大功能。  相似文献   

20.
屈文凤 《理论界》2008,(10):120-121
“什么是艺术”这是一个哲学的提问方式。探讨艺术的意义问题,首先要从否定“艺术是什么”这一传统的形而上学的提问方式开始;在中止这一提问的前提下,才能追问艺术之所以存在的意义;这种追问必须要建基于人的艺术活动之上,进而最后从人的心灵出发,将艺术的意义问题归结到对心灵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