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完善闽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立法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闽江流域生态补偿存在着补偿主客体模糊不清、补偿标准不科学、补偿资金营运不规范等诸多缺陷.完善机制,立法先行,加快闽江流域生态补偿立法,应当着重从制度上解决"谁补偿谁"、"补偿多少"和"怎么补偿"三个基本问题,即要明确流域生态补偿主客体及其责权利,合理确定流域生态补偿标准和计价办法,规范流域生态补偿资金运营机制,实现生态补偿体系"科学化、规范化、市场化和法制化"的立法目标.  相似文献   

2.
“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补偿机制的政策需求与发展方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并逐步完善多元化、市场化的生态补偿机制是“十四五”时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领域.长期以来,我国生态补偿机制存在补偿标准模糊、主客体识别不够精准等问题,从而降低了生态补偿机制的运行效率.“十四五”时期,必须将解决现有问题凝练为制度建设的政策需求和发展方向,将生态补偿制度建设与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深度融合,进一步提高生态补偿效率,建立健全多元化、市场化的生态补偿机制.要吸收借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的方法与思路,探索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在生态补偿机制中的应用,确立既能兼顾公平和效率,又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生态补偿标准.  相似文献   

3.
生态补偿是新时代落实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广西在森林、水资源、水土保持、湿地、耕地、矿山等领域积极开展生态补偿实践,近年来生态补偿的领域和范围不断扩大、投入不断加大,有效促进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控制了区域环境污染、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公众参与意识。但广西生态补偿和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还有一定差距,生态补偿实践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产权制度尚未健全,法律保障缺乏;补偿方式比较单一,补偿范围偏小;补偿标准还不明晰,补偿金额偏小;跨区域补偿协调难,范围不够大。借鉴福建、江西和新安江流域等国内典型的生态补偿实践经验,广西可从以下方面推进生态补偿:完善生态补偿的制度体系,提升法制化水平;加大生态补偿的财政投入,提高资金效率;健全市场化生态补偿机制,拓宽资金渠道;探索多元化生态补偿方式,扩大补偿范围。  相似文献   

4.
社区参与生态补偿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的生态补偿成本过高、补偿监督不力、补偿方案不合理、补偿渠道不畅、受偿主体普遍贫困,根本原因在于生态补偿中参与机制的缺失.社区参与生态补偿将国际上流行的社区参与方法与生态补偿方法进行结合,根据协商原则让居民参与生态资源的管理以及根据公平原则参与生态资源利益的分配.全方位的参与式生态补偿机制的构建,将有助于解决生态补偿中资金短缺与生态保护矛盾的瓶颈问题,真正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全面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5.
生态补偿机制是环境成本内部化的经济手段和经济与生态利益关系调节机制。海峡西岸经济区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和谐发展,迫切需要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要从海西实际出发,理论上科学设计与安排生态补偿制度,实践中实施切实可行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6.
张家口、承德地区生态补偿机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对张承地区生态补偿进展进行系统总结的基础上,分析了张承地区生态补偿中存在的问题.认为建立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有助于协调张承地区和京津地区的利益关系,促进张承地区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通过对张承地区具体状况的分析,提出了张承地区生态补偿机制的理论框架,确定了生态补偿的主客体,建立了生态补偿标准测算模型等,为中国建立区域间生态补偿提供理论借鉴和应用模型.  相似文献   

7.
生态政治视野中的生态补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考察了生态补偿问题的多维视野后,从生态政治的视野把握生态补偿,认为生态补偿是政府主导下合理分配社会一经济一生态复合系统中的各个不同利益主体间合作所带来的生态收益与成本,以达成生态正义、保护自然资本的生态政治经济制度安排.生态补偿问题是一个生态政治学问题,这是因为:首先,从生态补偿的目的来看,生态补偿终极的目的是保护"自然资本",以维持人类社会长远的整体的可持续生存和发展,而自然资本作为生命的支持价值,既包含经济学的内涵,又是一个事关人类生死存亡的政治问题,是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从生态补偿问题的产生来看,这既是经济的外部性问题,也是整体的公共政治问题,必须依靠国家和政府的公共主体和市场主体两种方式来解决.第三,生态补偿平等地分配社会生态舍作所带来的收益与成本的生态正义性的政治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8.
张炳淳 《河北学刊》2008,28(1):172-176
建立一个长效、稳定的生态补偿法律机制对保护中国的生态环境,改善中国的环境质量,提高生态建设者的积极性,都是非常重要的。从法学的角度来厘清生态补偿这一概念,明确生态补偿的理论依据,在此基础上确立生态补偿的种类,使国家生态补偿成为生态补偿的核心,以此为出发点,构建中国生态补偿制度的框架。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对河北省张家和承德地区生态补偿进展进行系统总结的基础上,分析了张承地区生态补偿中存在的问题.本文认为建立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有助于协调张承地区和周边地区的利益关系、促进张承地区的可持续发展.针对张承地区的具体状况,本文提出了张承地区生态补偿机制的理论框架,确定了张承地区生态补偿的主蓉体,建立了生态补偿标准测算模型,探讨了张承地区生态补偿的途径,以期为区域间生态补偿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0.
河北省张承地区生态补偿机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对河北省张家口和承德地区生态补偿进展进行系统总结的基础上.分析了张承地区生态补偿中存在的问题。本文认为建立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有助于协调张承地区和周边地区的利益关系、促进张承地区的可持续发展。针对张承地区的具体状况.本文提出了张承地区生态补偿机制的理论框架.确定了张承地区生态补偿的主客体,建立了生态补偿标准测算模型,探讨了张承地区生态补偿的途径,以期为区域间生态补偿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1.
叶缤 《新疆社科论坛》2006,(3):69-70,86
生态道德意识是发展生态文明的精神依托和动力来源,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培育公民生态道德意识,保护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培育公民生态道德意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培育公民的生态道德意识,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12.
论生态补偿机制的财政转移支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在我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财政转移支付在生态补偿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完善生态补偿机制中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一是加大财政转移支付中的生态补偿力度;二是进行合理的转移支付框架的设计;三是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在生态补偿机制中的实现途径;四是重点建设具有现实性的横向转移支付的生态补偿机制;五是成立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专门机构.  相似文献   

13.
生态补偿问题是一个生态政治经济学问题,这是因为:首先,从生态补偿的目的来看,生态补偿终极的目的是保护"自然资本",而自然资本作为生命的支持价值,既包含经济学的内涵,又是一个事关人类生死存亡的政治问题,是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从生态补偿问题的产生来看,这既是经济的外部性问题,也是整体的公共政治问题,必须依靠国家和政府的公共主体和市场主体两种方式来解决.再次,生态补偿是对社会生态合作所带来的收益与成本的政治经济学安排.  相似文献   

14.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水的问题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水环境承载力是所有水问题的直观表现和量化方式,也是评判社会经济与水环境系统是否协调的重要指标。研究流域生态补偿的目的,就是要通过有效调节流域内利益主体间的经济关系,确保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区域水环境承载力进而与整个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协调。可见,水环境承载力与流域生态补偿之间存在着目的、基础与手段、表现的关系。基于此,在详细分析水环境承载力与流域生态补偿关系的基础上,根据水生态系统服务产品的特点,着重从补偿核算体系和补偿实现途径等方面构建了流域生态补偿的准市场化模式,并进一步完善了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15.
我国拥有草原60亿亩,占国土面积的1/5。据统计,目前我国90%以上的草原都处于不同程度的退化中,草场退化面积达20亿亩。草原生态系统功能的恢复离不开生态补偿机制,本文阐述了我国建立草原生态补偿制度的必要性以及草原生态补偿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完善草原生态补偿机制提出了五点建议,希望能对草原生态补偿立法和制定相关政策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6.
建立一个长效、稳定的生态补偿法律机制,对保护生态环境、改善我国的环境质量、提高生态建设者的积极性都是非常重要的。生态补偿在法律实质上反映为人对人的补偿;生态补偿的法学目的是实现环境公平;生态补偿追求的法律价值是环境利益的分配正义。要深入理解生态补偿的法律实质,就必须明确生态补偿与环境损害赔偿、环境资源的有偿使用之间的不同之处。根据生态补偿的主体不同,可以构建国家生态补偿和社会生态补偿两类生态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17.
名称是对法的内容的高度概括,《生态补偿条例》和《生态效益补偿条例》都有其不周延之处,笔者建议命名为《生态保护补偿条例》。第一,界定立法中的生态补偿专指狭义的正外部性即增益性的生态保护行为,既与国际接轨,又避免了歧义;第二,强调目前的生态补偿仅停留在经济利益的补偿上,我们的生态补偿还有更高的目标——生态效益补偿要实现。生态补偿立法在内容上要具有完全性、明确性和协调性,才更具可操作性,一是涵盖的生态补偿要素要广泛,区域生态补偿应纳入调整的范围;二是要确定生态补偿的具体标准;三是法的规范内容与立法目的应保持高度一致。  相似文献   

18.
生态补偿的实质是保护环境、实现利益协调.征地的生态补偿是指需用土地人就征用取得土地后对土地权利人的生态损失所给予补偿的一种制度.它是解决土地征用中征地者与被征地者生态利益矛盾冲突的基本制度,是国家对个人或团体生态权益的救济途径.征地生态补偿的手段是使征用土地的生态成本或生态收益的外部性内部化;实质是因征地造成的生态利益损益的惩罚或激励,是生态利益的分配和再分配;征地生态补偿的作用是促进土地资源与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征地生态补偿的体系架构是以政府的财政支持为后盾、以相关法律为保障、以土地征用者、被征土地者、被征土地相关地域生态利益协调为条件的系统工程;征地生态补偿体现了公平、效率、生态正义的原则.  相似文献   

19.
保增长与完善生态补偿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融危机的快速扩展和蔓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日益明显.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挑战,谋求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的新跨越,需要在不断变化的宏观形势中积极捕捉和把握新的发展机遇.在"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经济发展方针的指导下,建立与完善我国生态补偿机制,既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在全球经济衰退过程中全面解决我国生态文明历史遗留问题的正确选择.  相似文献   

20.
工业文明推动了社会物质生产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同时也引发了人与自然关系的质变,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人类需要用新的价值观指导新的谋生范式,从而推动生态意识的形成.生态意识以反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取向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哲学基础,探索和反思当前社会的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问题促使人们生态意识的觉醒,这是人类价值观的重大突破,培育生态意识使其进入大众意识可以转化为生产力.大学生作为我国经济发展和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力军,以习近平"两山论"思想为指导,以创建良好的社会生态环境为保障,以构建先进的高校生态教育为核心,培育其生态意识,对于丰富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推动新时代大学生生活方式绿色化,促进新时代大学生生态教育优质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