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重构社会工作的知识框架:本土思想资源的可能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土思想资源对于社会工作的知识建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它可为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提供智识支持;它也会为反思华人社会的社会工作实践提供理论框架;从更为广泛的意义而言,它可能为建构一个本土性和世界性兼有的社会工作理论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2.
徐选国  陈雪 《社会科学》2024,(4):154-168+137
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社会工作被希冀在治理场域中充分发挥专业效能,然而,在专业规范的要求下却出现理论悬浮于实践的反常现象。现有的许多讨论忽略了来自西方情境下的专业规范与本土治理情境的适应性及其张力机制,因而不能完全解释我国社会工作实践中的理论悬浮现象。对K市困境儿童社会工作实践进行的考察发现,理论对实践的单向建构、理论在实践中沦为书写工具,以及理论的碎片化组合运用,构成我国社会工作服务实践中理论与实践互动的现实图景。深入地看,社会工作理论悬浮现象是以西方知识体系为中心的专业规范与本土治理情境之间的张力形塑而成,二者冲突下形成的形式自证、实践先行与专业妥协是导致理论悬浮的内在机理。增强社会工作文化自觉、理论自觉、实践自觉和专业自觉,促进基于我国本土实践情境的社会工作知识生产与自主知识体系建构是改变这一现象的关键性行动。  相似文献   

3.
社会工作及其基本价值观发源于西方,传入中国后,需要与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能实现社会工作的本土化.社会工作者要批判的继承和发展我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创造性地利用其合理之处,才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更好地发展本土性的社会工作.  相似文献   

4.
关于社会工作本质的讨论,以往的"特质理论"和"社会权力理论"都存在解释上的缺陷.本文用社会建构理论为依据,从社会工作者、服务受助者和政府三股力量的特点及其作用入手,分析了中国大陆社会工作本质建构过程及其基本特征,以期为当前社会工作制度建设提供指引.  相似文献   

5.
何雪松 《江海学刊》2012,(4):140-144
社会工作在中国正面临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其不仅进入了官方话语体系,也成为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整个社会对社会工作这一专业存在较高期待。但毋庸讳言,在中国社会工作缺乏强劲的理论支撑。因此,建构中国的社会工作理论,是呼应中国社会工作发展实践的需要,是超越现有西方社会工作理论的要求,是寻求"以中国为中心"的知识体系的理论自觉,是回应全球经济社会变迁的全新挑战。实践智慧、科学研究、本土思想和制度传统是建构中国社会工作理论的重要源头。  相似文献   

6.
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社会工作发挥着社会服务、化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的功能.随着和谐社会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完善和深入,加快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功能建设的意义日渐突显.要全面发挥社会工作的功能,就要从宏观层面加强政府主导,促进社会工作运行机制建设;从中观层面加强社会工作机构培育,推进社会工作的专业化、职业化;从微观层面健全社会工作者的培养体系、激励体制和评价体系,打造一支高素质的社会工作者队伍.  相似文献   

7.
社会制度的融入是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基本保障和重要机理。在新时代,随着我国的政策基调转向“共同富裕”,以共同富裕为核心的政策制度势必会成为形塑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的重要力量。本文深入比较了社会工作与共同富裕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二者具有一定的耦合性,这表明可以将社会工作应用于促进共同富裕。但传统社会工作的“西方立场”以及具有的“去社会化”“实证化”倾向,却无法回应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属性、宏观议题以及本土实践智慧。基于此,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共同富裕型社会工作实践范式,将有助于超越现有西方社会工作理论的局限,进而形成“以中国为中心”的社会工作知识体系。共同富裕型社会工作的实现路径需要以人民为中心确立价值立场,以反身性实践为重要方法构建理论知识,以微观与宏观相结合为服务取向明晰介入特征,以制度融入为发展策略塑造实践内容。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以来,"促进社会管理创新"成为社会工作重要的职能定位。鉴于西方社会工作在中国本土的现实际遇以及本土化改造,社会工作在协调利益关系、化解矛盾冲突、维护社会秩序等方面存在一定困难;"服务型治理"的职能定位虽然有更大的合理性和发展空间,但由于最终未能克服社会工作在社会管理场域的不足,而只能是一个过渡性的分析概念和发展形态。从社会工作的本质属性和实际功效出发,将社会工作重新植入改善民生、完善社会福利制度的话语体系和实践场域,开展个人社会服务是合理的社会工作职能定位。  相似文献   

9.
行动研究源于对实证主义研究范式的质疑、反思和批判。中国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以来,行动研究开始被应用到不同实践情景中,但对其内容的系统梳理欠缺。文章从社会工作领域行动研究的源起、关键人物和主要观点等出发梳理国内外主要文献,系统呈现中国社会工作领域行动研究的现状。研究发现,中国社会工作领域的行动研究注重社会改变取向和实践知识生产。同时,实证主义研究范式下的“伪”行动研究常见,而“真”行动研究较少;有限的行动研究文献更多关注传统弱势群体境况的改善和不同类型社区的发展等议题,极少聚焦社会工作者和社会服务机构的行动改变。这就启示我们,社会工作领域亟待投入更多关注服务实践的行动研究;行动研究者需要更深入地以实践者和行动者身份参与行动过程,遵循行动和研究的螺旋递进逻辑;同时,在行动过程中更多聚焦社会工作者和机构的发展议题,提升其参与行动研究的能力,重视“教育”的双向功能。  相似文献   

10.
阿尔弗雷德·舒茨在其《社会世界的现象学》著作中,把现象学引入社会学的基础研究,开创了现象学社会学的研究取向。现象学社会学"面向主体人的世界"的理论观点为社会工作者提供了新的观察视角,使社会工作者重新审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现象学社会学"悬置、还原"的理论观点,消解了社会工作者携"科学真理"话语而自居的霸权,为社会工作构建了合作对话的专业关系;现象学社会学"人永远处于尚未完成的状态"的理论观点,使社会工作跨越了"工具理性"的羁绊,为社会工作实务知识的建构提供了一个更加开放的系统。  相似文献   

11.
作为社区治理的创新机制,"三社联动"体现了从建构走向协同的治理阶段以及政社关系重构下的"双层闭环"治理结构,这两大特征决定了专业社会工作参与社区治理具有双重作为。一方面,从主体发展到协同联动,"三社联动"需要支持建构型社会工作的协同;另一方面,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形成协同治理与联动服务的机制,需要服务治理型社会工作承担服务者、治理参与者的角色。由此,"三社联动"中社会工作具有建构性—结构性的双重协同论,对社区治理、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的本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付钊 《新疆社会科学》2023,(3):139-149+152
基于“情感—关系—行动”逻辑的治理共同体解释框架,以G省拆迁安置S社区社会工作实践项目为案例,运用参与式行动研究和反思社会工作力量参与社区治理共同体建构的实践策略与行动逻辑。研究发现:社区情感倦怠、主体关系异化与集体行动缺失制约着社区治理共同体建构;围绕共同价值生产、主体关系再造和集体决策共识的社会工作实践破解了上述制约,激活了社区共同体建设活力,强化了基于平等的多元主体协商合作和行动协同;实践过程中,社会工作者以“完全在场—选择在场—隐形在场”的行动逻辑推动社区逐步形成多元社会力量协同共治的局面,赋予社区内在的治理潜能和治理动力,推动社区形成稳定性、持久性、独立性和常态化的治理模式和结构,回应了社工机构撤离后的社区治理成果巩固难的问题,推动了社区治理共同体建设。  相似文献   

13.
立德树人是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任务,不仅依靠由显性知识牵引的育人模式,更应发挥默会知识观在人才培养全过程的能动作用。默会知识观为构建立德树人的实践路径提供了新视角。默会知识观深探知识的默会维度,确证其在立德树人场域的适用性和逻辑机理,助益于创生以人的实质自由为关照的主体逻辑,形塑以默会交往为基础的实践逻辑,彰显以道德共同体为旨归的价值逻辑。然而,教条化单向度的显性知识教学、实践性弱化的培育导向、优绩主义的育人环境,成为阻碍默会知识观作用于铸魂育人的现实障碍。基于此,重新构想默会知识观下的立德树人高质量培育,应打造多元知识共融的默会育人模式,健善以道德实践为贯彻的发展性评价体系,营造充盈道德共同体实践智慧的育人生态。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工作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优势视角改变传统问题视角的工作模式,以积极的态度看待案主及其问题,成为社会工作实践的新模式.优势视角有自己的源起、理论基础和核心概念,逐渐发展成为成熟的理论体系.在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实践中,寻求残疾人家庭个案社会工作之本土化的实践逻辑和路径,实现社会工作者与案主合作并服务于案主,利用充满资源的环境,注重照顾、关怀和脉络,以优势激发案主和社会工作者的乐观情绪及希望,这是本土化的中国社会工作之介入所在.  相似文献   

15.
反思社会学与社会学的反思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反思社会学是社会学认识论的一个根本性问题 ,它并非现有社会学中众多的专业性分支之一 ,而是任何严格的社会学研究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 ,其根本目的在于对社会研究者本身及其学术场域保持一种批判性的审视态度。而其核心是企图从社会实践的主客统一性出发 ,在对语言交流和文化现实的反思性批判中 ,通过实践理论来予以建立。这一理论思想和研究方法对于认识我们今天的社会学研究现状 ,科学地建构研究对象 ,增强学术的自主性与理论的自觉性 ,在学术场域中培养社会学家的科学惯习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嵌入视角以社会工作为中心,探讨嵌入主体和嵌入对象的关系,对被嵌入对象的能动性与多元主体的互动重视不足。组织场域视角鸟瞰包括社会工作机构在内的组织互动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突破嵌入视角的局限。组织场域视角下,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是政府、医院、社会工作机构等多个组织互动合作并建构新制度的动态过程。在政府主导作用下,社会工作实现了强制性嵌入,内生动力不足的医院与社会工作机构形成了间接桥联,但组织场域内也存在权力失衡与过度依赖、合作共识缺失与认同困境、利益关联薄弱与互动不足的问题。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需要从嵌入发展迈向共生发展,构建良性互动的权力关系,增进相互认同和合作共识,建立多方共赢的互利关系。在多元主体共治的社会治理背景下,组织场域视角更有利于社会工作机构的准确定位。  相似文献   

17.
李正东 《学术论坛》2012,(6):168-175
当前,社会需求以及问题的关注点正在从生活世界转向工作世界,建立应对工作世界社会需求和问题的企业社会工作制度机制,已经成为社会建设的内在趋势与要求。在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时代命题下,社工人才队伍的建设、企业社会意识的转变和社会体制的改革,为企业社会工作的推进提供了平台基础。基于这一时代趋势与命题,文章从工作组织、服务焦点和实务技术三个角度探讨了企业社会工作的本土框架与技术取向。由于我国发展专业化企业社会工作的条件尚存制度上的约束与结构上的限制,企业社会工作的发展必然是在行政性的社会工作框架内,通过辅助性的专业化服务实现嵌入性的发展。企业社会工作的开展也需要在本土化的背景中,通过让渡性的制度安排构建并轨性的本土机制。  相似文献   

18.
煤矿工人生态意识薄弱,需要社会工作者运用个案社会工作、小组社会工作、社区社会工作以及综合社会工作模式介入以提升其生态意识。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着专业社会工作者严重匮乏、矿工对社会工作者缺乏了解以及煤矿工人的高流动性导致社会工作介入的非持续性等困境,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努力,以推动社会工作的职业化进程。  相似文献   

19.
中国本土社会工作实践片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有本土社会工作,在实践形态上它主要是由政府及人民团体、单位组织进行的.面对民众和社会成员的服务活动,特别是社会福利服务活动.这是与思想工作、群众工作、公共服务、社会福利服务密切相关的服务.本土社会工作可分为直接服务型社会工作和动员教育型社会工作.本土社会工作实践表现为具体服务和社会事业发展两个层面.在市场化转型过程中本土社会工作遇到挑战,借鉴专业社会工作方法是其发展的重要选择.  相似文献   

20.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社会工作介入时序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社会手段是有效的消除疾病的措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需要社会工作等专业的合作与介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使缺乏制度嵌入的群体茫然失措形成社会风险 ,社会工作的事前介入通过制度建构为公众构筑安全网络 ;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人们惯习的解构 ,社会工作的事中介入协助人们建构新的惯习 ;以社会工作的事后介入来形塑新的场域 ,弥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各类场域所形成的破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