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当今社会是开放的社会,各种文化在交流、碰撞、融合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多元化的现象,即主文化、亚文化、反文化同时并存。青年领域一系列的行为倾向使人们认识到青年亚文化在当今社会很有市场。青年作为社会一个庞大的群体,他们的亚文化建设,不仅关系到青年的健康成长,而且关系到祖国的未来,国家的强盛。构建青年亚文化,增强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不仅是新世纪的重要课题,而且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2.
汤雪灏 《天府新论》2020,(5):143-152
“抽象”文化是近年来中国青年群体中兴起的一种亚文化现象,通过对“抽象”文化的认同,青年中形成了一个无组织的“抽象”文化群体。“抽象”文化群体通过对“抽象”话的生产、使用来表达情绪,这些“抽象”话的素材包括网络主播的口头禅、“语录”与改造后的网络语言,以及对其它亚文化群体话语的借鉴,甚至包括对emoji表情的创造性开发。“抽象”文化现象深刻折射了当前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青年群体中盛行的怀疑、解构、消解等后现代主义性质的心态,并在一定程度映射出了他们的现实生活态度。对待这种亚文化,既不能听之任之,也不能严防死守,要重视对其发展动态的监管工作,积极培育青年群体正确文化观。  相似文献   

3.
《江西社会科学》2015,(10):240-245
二战以来,英国青年亚文化借助媒介的传播,迅速突破地理疆域的阻隔,在全球范围蔓延。泰迪青年、魔斯族、光头、嬉皮士等青年群体通过服饰、言谈、音乐,甚至暴力行为特立独行地表达自我。英国青年亚文化本质上为工人阶级后代为反对原工人阶级母体文化之文化现象,其产生源于其母体文化的消弭、对过去价值观的反叛、美国文化的输入以及全球化背景下种族文化的冲击。青年亚文化反抗力量在商业娱乐和消费社会背景下借助于大众媒介而消解。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30多年的社会变迁,构成了认识和理解当前中国青年现象与青年问题的重要背景。这种社会变迁主要在四个方面对青年一代产生重大影响:第一,社会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第二,社会流动增加和社会分化加剧;第三,社会价值观念的现代化与多元化;第四,人口生育政策带来的人口结构变迁。从社会变迁视角出发,现阶段中国青年问题与青年研究的重点领域将主要集中在社会变迁与青年教育、青年就业、青年婚姻与家庭、青年亚文化、青年群体、青年社会问题等方面之间的关系以及社会变迁对这些方面的影响上。  相似文献   

5.
20世纪以来,青年亚文化从地域性的边缘文化转变为具有全球化特征的后亚文化,混杂性、开放性、深度消解成为理解青年亚文化的关键词。在青年亚文化转变的过程中,话语的转变是最为重要的变化之一,这些转变体现在亚文化话语主题、话语策略上。以全球最为流行的青年亚文化嘻哈文化为例,其话语主题从嘻哈群体关注的种族问题转移到对全球化议题和全球/本土二元身份的反思,而嘻哈文化的传统话语策略如反语言受到有意的弱化,新的话语策略如语码转换、符号游戏开始出现。亚文化话语的转变体现出在全球化趋势下,青年亚文化传播交流的内容和方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其目的是加强亚文化族群相互联系的话语纽带,并拓展青年亚文化的互动空间。  相似文献   

6.
青年流行文化是"全球化"文化的衍生物,是在流行时尚引领下形成的不同文化与亚文化的表现方式和缩影,具有个性化、阶层化、小众化特点及多样的传播形式.辩证地看待青年流行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在"全球化"与"本土化"之间正确抉择,是青年流行文化与传统文化融合发展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7.
反文化、大众文化与中国当代青年亚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年亚文化与反文化、大众文化既相互区别,又密切相关.在研究中国当代青年亚文化时,有必要结合当代亚文化现象,对亚文化、大众文化、反文化这三个概念进行甄别,发掘其历史性及其特质,作出新的判断.  相似文献   

8.
以我国13个网络字幕组为研究对象,对青年亚文化社群的运行机制与权力关系进行探究.研究发现,在网络字幕组创设的亚文化空间中,个体群内权威的建立以及不同字幕组在亚文化生产场域优势地位的确立与文化资本发生着密切勾连,但权力体系的建构与权力等级的确认并不是现实权力体系在网络亚文化空间中的一种简单复制,能者居上、实力为先——对知识权力的认可,成为网络字幕组群体认可并遵循的隐秘权力逻辑.  相似文献   

9.
何朝银 《兰州学刊》2004,(3):229-230
我国当代青年文化出现于改革开放后 ,2 0多年来 ,青年文化的社会参与性不断弱化 ,其表演性呈增强的趋势。这种变化对社会和青年个体 (群体 )都有正负两方面的影响。正确处理好主流文化的引导性与青年文化的创造性之间的关系 ,是青年文化健康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刘婷 《学术探索》2014,(10):81-84
“微传播”时代的到来使青年亚文化的生成和存在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青年群体的文化认同感与日俱增,参与文化传播的方式更为便利,促使代表真实民意的网络舆论的形成,从文化的边缘地带逐渐向传播中心挺进,从而构成“微时代”的亚文化转向.并且青年群体利用网络“微传播”接触的优势,自下而上地向成人社会进行“文化反哺”,促进了文化传承的双向互动.但同时也应警惕在网络“微时代”主流文化权威下降,青年亚文化自主权上升的背景下,亚文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1.
郑晓岚 《东南学术》2021,(2):214-223
对“少年”的发现与重视,是近代中国的重要文化现象.生理学意义上,“少年”是一个年龄范畴;政治文化意义上,“少年”是一个政治、思想、社会、文化等不同话语建构的体系,被赋予“希望”“冒险”“尚力”“革新”“独立”“自由”等修辞语义,成为清末民初特有的文化符号,与西方近代、中国古代“少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林译《鲁滨孙飘流记》言说全新的少年形象,参与清末民初文化语境中“少年”的修辞语义生成与理解.清末民初有识之士通过理论论述、文学书写、社会活动等方式,建构少年形象和少年话语,弘扬尚力美学,驱动国民精神重塑,也影响了整个民族的生存哲学.  相似文献   

12.
《青年杂志》相承《甲寅》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森 《学术研究》2005,(5):133-136
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时并没有成熟的办刊思想,而是沿用《甲寅》的办刊宗旨,相袭其编辑思路,依靠其作者队伍,以宣传青年文化为核心,提供国外的新思想、新文艺,鼓吹个性解放,宣扬个人主义,辅导青年“修身治国之道”,在对个体和群体关系的认识上突破民初的思想文化格局。  相似文献   

13.
网络青年亚文化是网络催生的一种新的文化现象,它型塑着青年网民的价值观。为了建设清朗的网络空间,提升网络治理质量,将主流意识形态嵌入网络青年亚文化是一种富有包容和认同特质的发展思路。"忧""优"并存的网络青年亚文化与主流意识形态之间存在"分""隔"之势,但又生成了"和""合"的双向诉求,需要打破主流意识形态向网络青年亚文化的嵌入阻力,寻找二者融合发展的共生共融之道,从而使网络青年亚文化在主流意识形态传播过程中能够持续良性发展,进而推动网络生态的优质建设。  相似文献   

14.
张瑛  孙梦诗 《江淮论坛》2022,(6):143-149+158
通过强调商业广告的公共性和社会责任,基于本土经验的文化认同视角,梳理了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来商业广告的发展历程及青年群体的文化认同变迁,考察商业广告如何与青年群体中文化反哺、趣缘群体、偶像文化、标签化热词等文化现象产生交互影响,进而探讨媒介化社会中当代中国商业广告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正向引导青年群体文化认同的可能路径,包括以长期决策强化商业广告的文化价值,增强青年的文化纽带作用,善用青年形成的趣缘群体与文化圈层,正视青年群体文化公共需求。  相似文献   

15.
清末曾发生过一件十分重要的民间艺术传播活动,就是杨柳青年画在新疆的传播与发展。杨柳青年画传入新疆是以商贸活动为载体的,商人虽未载负文化传播的使命,却常常是文化传播的先行者。杨柳青年画传入新疆之后产生两种新的形式——"格景"和"祥林",它们是按照新疆民族宗教文化需要而创作的,同时又对新疆民族民间艺术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杨柳青年画在新疆的传播之所以能够获得成功,主要是基于杨柳青年画与新疆民间艺术本身所具有的"自娱性"与"娱他性"这一共性;同时也基于杨柳青年画强大的生命力,新疆地域民族文化、屯垦文化的特殊性等因素。  相似文献   

16.
青年博客是青年在网上利用博客作为平台,展现自我的一种方式。当代青年博客文化有其特点,对青年产生了一些积极和消极的影响,应正确对待青年博客存在的问题,重塑青年"博客文化"。  相似文献   

17.
青年流行文化的流行与导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年流行文化是“全球化”文化的衍生物,是在流行时尚引领下形成的不同文化与亚文化的表现方式和缩影.具有个性化、阶层化、小众化特点及多样的传播形式。辩证地看待青年流行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在“全球化”与“本土化”之间正确抉择,是青年流行文化与传统文化融合发展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8.
媒介技术革新对青年亚文化的激活,活跃了以主流文化为主导的众文化版块,优化了青年亚文化内部因子的重组配置,推动了其外在形式的多重转向,彰显了文化融合中的价值取向,也同时暴露了技术理性下的亚文化症候。远离政治打压和商业收编,将青年亚文化置于社会文化整体构成,加以可行性整合与调适,形成与主流文化的同构亦解构,实现文化整体的相生相融。  相似文献   

19.
北大学生林德扬自杀是五四时期重要的文化事件。通过对这一事件的反省与论争,新知识分子群体拓展了青年问题的言说空间,构建起与整体思想文化环境相一致的众声喧哗的舆论状态,显示了在启蒙和动员青年时不同的话语策略,进而对"新青年"的塑造模式与路径进行了多层面的探讨。在与林德扬自杀事件的碰撞中,受到儒家传统的生死观、近现代中国的民族主义和激进理想主义等不同意识形态的影响,自近代以来便作为一种重要文化思潮而存在的"少年/青年崇拜"呈现出价值的多向度与内在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20.
我国劳动力市场求职主体已经转变为以青年求职者(15-29岁)为主体,但在青年就业问题上,大学生群体出现找工作难现象是暂时的,与之相对的受教育程度低的青年群体在就业市场上存在就业困难是长期的.文章首先是对中国青年弱势群体数量的估计,了解供给数量和在就业市场的情况;然后是对这部分群体产生就业困难的原因进行讨论;最后是结论和对策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