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8 毫秒
1.
在发达的农业经济基础上,尧舜禹构建了超大规模的中国,内含超大规模国家的治理之道,中国文明因此“可大可亲可久”。但在近世的生产力革命及其所引发的世局剧变中,超大规模反而让中国反应迟缓、一度落伍。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先锋队政党的独特品质,高度契合于超大规模的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要求:凭借先进性和组织性、纪律性、集中统一等组织原则,重建了超大规模国家的全方位一统,进而领导、动员、组织超大规模的人民,自觉地推动以工业化为中心的全面发展,并已大有所成,超大规模的中国已经跃上全新历史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2.
刘旭 《理论界》2012,(6):61-62
学习研究经济法可以有多种视角,进行多方面、多方位的探析。但是无论从哪个角度,使用何种方式进行研究,都应当从中国的现实国情出发,正确理解、处理问题。一个正常运转的经济体,一定是"国家之手"和"市场之手"协同并用,不可偏废。无论是国家机关还是社会组织都要对社会负责。中国的经济法始终站在中国经济改革的前沿阵地,为中国的经济改革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3.
新结构经济学理论于近年兴起,为研究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不同以往的理论范式和观察视角,认为产业转型和经济发展的要义在于遵循要素禀赋确立的比较优势,不同国家或经济体的发展战略和现代化道路各不相同。政府职责在于因势利导,完善促进产业发展的软硬件基础设施,补偿可能出现的外部性成本,将经济增长潜力变为现实。如果以新结构经济学视角观察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发展现实,可以从产业结构、创新战略、市场体制、政府职能等四方面梳理出区域经济发展的大致脉络,并以此为指导确立中长期经济发展战略,包括确立比较优势、重塑产业政策、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法治市场等方面内容。  相似文献   

4.
"中等收入陷阱"问题不仅攸关中国经济的未来,也是众多发展中国家难以回避的挑战。已有的研究主要基于两种理论视角:新古典视角与制度分析视角。新古典视角认为,经济增长的动力来自生产要素,"中等收入陷阱"问题的根源在于支撑增长的核心要素不足。这一解释略显褊狭与静态,无助于理解当前面临的困局和启发改革的思路。制度分析视角则主张,经济绩效与要素供给最终都受制度安排驱动。因此,"中等收入陷阱"问题的本质是"制度陷阱",支撑前期高速增长的经济社会制度,在之后却成为进一步发展的束缚。从制度分析的"路径依赖"视角解读现阶段增长趋缓的问题,则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须进一步进行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5.
发展经济学视野中的经济增长质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增长在"量"上取得了巨大成功,量变积累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处于需要更关注"质"的关键时期。在发展经济学的视野中,以国家重点贫困县为研究对象,从发展视角研究并测度经济增长过程蕴含的发展质量,诊断、分析和评价贫困县经济生命机能,提出以合意的发展目标引导经济增长过程的政策建议,不仅在研究视角上区别于"量"的分析范式,而且将增长问题研究从收入维度扩展到非收入维度、从宏观层面推进到微观层面。更重要的是,致力于探索由贫困通往发展的增长路径,有助于贫困理论、增长理论与发展理论的融合,有助于依据中国经济发展的经验素材做出发展经济学的理论阐述与提炼,为当代发展经济学的发展贡献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现了经济长期高速增长的奇迹,发展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全球经济政治形势以及中国产业分工结构和国际分工地位也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分工与协调的视角下,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战略部署对进一步扩大中国有效市场规模、提高分工专业化水平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考虑到中国地区间资源禀赋和经济基础差异较大,需要破除“唯GDP论”,构建和完善地方之间分工合作的激励机制,以财税分享制度为抓手,在“全国一盘棋”的高度上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实现地区之间的差异化分工协作以及产品和要素在全国范围的市场化配置。  相似文献   

7.
从经济学视角研究政党功能,就要探索和总结执政党领导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和经济增长过程中治国理政、推动增长的方式、特点和规律及其动力。从方法论上超越经济学一般意义上的政府—市场分析框架,提出政党治理经济假说并分析其理论内涵和实践意义,有助于深化对中国模式的理解和思考。从实践角度看,中国长期发展的主题是实现民族复兴、经济增长与自由发展,这个过程彰显了制度变迁、体制创新、战略抉择三位一体的大国发展的逻辑框架,而与这一发展框架相适应的是政党、政府、市场三元共同治理经济的结构和模式。这个模式内在的运行机制是执政党作为共容性组织,在推动分权让利的同时,实行党管干部机制,并把两者有机结合,形成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这是推动中国经济长期增长极为重要的一环。从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看,除了政府与市场双重机制的推动之外,具有共容性组织特征的政党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内在激励也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这是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区别于其他经济体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8.
《江西社会科学》2020,(2):82-92
从"本地市场效应"理论视角出发,运用2000—2017年14个制造业细分行业面板数据,对中国与30个贸易伙伴国、不同行业出口优势来源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论表明:(1)中国与30个主要贸易伙伴国的制造业贸易中,"本地市场效应"显著存在。在外部需求和劳动力比较优势之外,规模经济优势在推动中国制造业出口规模扩张中同样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高技术行业由于具备较高的技术门槛和固定资产投入,在生产过程中更容易发挥规模经济优势,"本地市场效应"更为明显。(3)中国制造业出口的规模经济优势主要是由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所主导的。在制造业出口中,中国对于发展中国家具备一定的规模经济优势,而对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出口则更多地依赖资源、劳动力等低要素成本所创造的比较优势,规模经济优势并不明显。因此,中国应当逐步增强对发达国家制造业出口的规模经济优势,特别是高技术行业出口中的规模经济优势,积极构建要素成本比较优势以外的制造业出口优势来源,避免劳动力成本上升所带来的制造业迁移和"制造业空心化"现象。  相似文献   

9.
世界经济于2014年总体呈现缓慢增长的状态,各经济体增长步伐存在明显差异。2015年世界经济可能保持温和增长的态势,但仍处于深度调整期,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使世界经济的复苏面临许多不确定因素的挑战。预计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美国经济将保持相对强劲发展势头,欧元区经济仍将延续脆弱复苏趋势,日本经济复苏前景黯淡,新兴经济体增长前景明显分化。以原油为代表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可能在低位震荡并逐步反弹,对各国经济的影响差异巨大。"去全球化"和贸易保护主义问题继续抬头,全球经济治理机制变革加速推进,国际区域经济体一体化进程加快。对此,中国应更加注重实施大国战略,高层次与大规模地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以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国际竞争力,推动企业大规模"走出去"并提升品牌国际影响力。  相似文献   

10.
研究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描述性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简要回顾1992~1993年和2003年下半年以来有关经济是否过热的讨论,认为现有的宏观经济研究范式对于认识中国这样的复杂经济体存在问题,提出认识中国宏观经济增长的一个新的视角在于考察中国宏观经济内在的发展规律,也就是投资、消费、制度变迁、政府支出等各方面对于整体经济的影响程度、产生影响的原因、影响之间的作用机制以及演进规律。对于有显著影响的方面应加强中观经济层面的认识和管理,并据此建立了一个描述性模型。  相似文献   

11.
IS-LM-BP模型是描述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同国内市场相连接的内部经济与同国际市场相连接的外部经济双均衡状态的模型。在此通过将IS-LM-BP模型应用于两国经济,分析IS-LM-BP模型视角下的开放经济宏观政策的国际协调效应,总结分析了陷于内部萧条、外部顺差双失衡的中国与陷于内部萧条、外部逆差双失衡的发达经济体的宏观政策国际协调的良性互动,并进而提出了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与发达经济体的政策协调方案。  相似文献   

12.
大多数研究经济增长收敛问题的相关文献按照收敛趋势及涵义的不同将区域经济增长收敛划分为α收敛和β收敛两大类,其中β收敛又被进一步划分为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另一种基于β收敛所衍生的收敛类型根据其特殊的收敛趋势被称为"俱乐部收敛"。在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问题进行研究的文献中,所有的收敛类型均有涉及。各个类型的收敛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β收敛体现了总体收入在不同经济体制之间的分配变动,α收敛体现了总体收入在经济体中分布格局的变化;而由于俱乐部收敛呈现了一种不同的收敛方式,且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政策含义,因此有必要单独进行研究。各个类型的收敛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相关研究的发展,而中国经济增长趋同问题研究未来的发展方向之一即表现为经济增长收敛研究内容的创新,对趋同俱乐部的形成机制的研究则尤为典型。中国区域经济增长趋同问题研究的另一个发展方向在于研究方法的创新,且这一趋势始终贯穿于中国区域经济增长趋同问题研究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3.
《东岳论丛》2016,(11):113-119
在中国经济社会面临深刻转型的背景下,资本市场的作用尤为凸显,资本市场的改革、创新和发展对中国经济复苏、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具有重大意义。在此基于1992—2012年OCED国家与中国的面板数据,对股票市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在研究中,为了控制技术革新、经济周期等共同冲击的潜在影响,对Holly、Pesaran提出的CCEP的实证方法加以改进,发现股市发展程度、股市换手率、股市规模程度、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度、经济集聚度均对实际人均收入所代表的经济增长起到不同方向、不同程度的影响。同时,发现共同因子较好地刻画了技术冲击、经济周期因素等共同冲击对各个国家经济增长的影响,并从因子载荷系数的估计中发现,经济体的经济规模越大,对于共同冲击的反应越强烈。  相似文献   

14.
刘志彪 《东南学术》2024,(2):64-73+246
市场扩张与分工发展是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两个底层逻辑。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需要一个以泛化、深化分工为基础的现代市场体系,而且它必须是一个具有强大发展调节功能的超大规模市场,以此成为支撑中国式现代化资源配置的基本机制。商品、要素、资源的自由流动与竞争秩序,是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需要统一的两个基本规则。行政性分权改革逐步走向经济性分权改革是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践逻辑和基本路径。在当前转型经济的基本格局下,作为次优选择,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必须在明确政府与市场边界的基础上,对涉及政府与市场一体化的事务进行分类管理、分别推进。  相似文献   

15.
关于收入差距研究的著述很多,但都没有从自然收入差距的视角来深入研究。以自然收入差距为收入差距缩小的收敛极限值,建立相关分析模型,对形成收入差距的变量进行分析,进而揭示出有效资源流动、比较优势与收入差距的关系:如果有效资源得不到及时流动或不流动,则经济体不能把有效资源转化为比较优势;而在比较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的条件下,各经济体不能形成具有竞争力的均衡态势,从而降低经济效率并使收入差距越来越远离自然收入差距。因此,收入差距的拉大是因为有效资源得不到充分流动,缩小收入差距的关键在于建立健全促进有效资源的流动的各种"软性"和"硬性"措施;在有效资源不断充分流动下,收入差距将收敛于自然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16.
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和金砖四国的共同崛起,引起了经济学界对大国的特别关注。理论界在寻觅中国经济增长和金砖四国崛起原因的过程中,提出了大国优势、大国战略、大国模式的概念,大国经济已经成为了当前经济学研究的热点之一。继2008年、2009年湖南商学院  相似文献   

17.
作为全世界最具活力的经济体之一,中国的经济总量在迅速增加。但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对中国的经济安全构成了威胁。本文试图对中国经济现状和经济增长主要贡献因素及其变动趋势作出分析,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从而对保持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给出了相应的借鉴。  相似文献   

18.
15世纪以来东亚大陆与欧洲大陆经济发展都产生了生产的地域分工,市场对区域经济体生产力布局的影响加强。欧洲这一斯密型增长的区域经济体处于列国格局之中,东亚大陆这一斯密型增长的区域经济体处于一国视野之下,不同的政治经济格局,使中国与欧洲列国对解决贵金属匮乏的对策产生了巨大差异。欧洲列国的方案更强调通过发展工商业来吸引贵金属的流入,最终在大多数国家发展成国家战略。中国通过鼓励开采、允许自由贸易、废银用钱等方案以解决贵金属不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解决贵金属匮乏的思考,力图以此为例探讨中国与欧洲列国应对经济问题所表现出的差异与形成这种差异的成因。  相似文献   

19.
徐可 《天府新论》2009,(3):54-58
马克思的均衡观与西方经济学有着不同的思想根基.供求规律是西方经济学中市场均衡的实现机制,这种均衡思想是建立在边际分析基础上的极值均衡,适宜于考察某一局部的静态的事物.而马克思是从社会经济系统的整体性视角来研究经济现象,用"社会规则"来覆盖"市场规则",树立了超越供求关系,超越市场均衡的社会经济系统"整体性"的均衡观.马克思认为价值概念中隐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主线.  相似文献   

20.
段芳 《兰州学刊》2011,(1):36-43
短期资本流动对金融体系和宏观经济稳定的影响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热点。文章开辟新的研究视角,深入探究短期资本流动在引致不同类型经济体宏观经济不稳定过程中的作用和传导路径,尤其是模拟分析中美两国经济增长波动所受影响的差异性。研究表明,对于美国等发达经济体,不能单方面要求新兴市场经济体(包括中国)减少贸易顺差、降低国内储蓄率,而应共同协作严控短期资本的频繁流动以避免实体经济出现大幅震荡。与一般新兴市场经济体不同,出口贸易的增加或减少以及国内储蓄率的持续变动都会使中国宏观经济的不稳定程度明显上升。因而,在平衡贸易收支状况及实施扩大内需政策时,宏观当局应严控国际热钱的流入,确保中国的经济稳定与金融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