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鼠肚鸡肠,也作小肚鸡肠,比喻气量狭小,只计较小事,不顾大局。历史上因鼠肚鸡肠而闻名之人并不鲜见。战国时期有"睚眦之怨必报"的范雎,掌权后羞辱魏使须贾,又迫使魏齐自尽;《三国演义》里有嫉贤妒能的周瑜,仰天长叹"既生瑜,何生亮",被诸葛亮三气吐血而亡;晚清时期有宣称"今日令吾不欢者,吾必令彼终身不欢"的慈禧太后。这些人的一个共性就是心胸气量狭小、不容异己。时下的官场,鼠肚鸡肠之人也不少见。翻阅一些警示材料,不难发现,很多官员出问题就是  相似文献   

2.
商鞅面试     
佚名 《领导文萃》2007,(1):96-98
话说商鞅在魏惠王的相国公孙挫手下做小官时.就表现出他的才能,深得公孙挫的重视。但是在公孙挫死了以后.魏国的魏惠王并没有重用商鞅.商鞅因此无事可做。后来商鞅了解到秦国正在招纳贤士。商鞅通过秦孝公的宠臣一景监的引荐,拜谒了孝公,进行了面试。  相似文献   

3.
正战国时期,魏国在魏文侯执政时期一度成为当时最强盛的国家。但自魏惠王以后,魏国就开始走下坡路,霸主地位逐渐丧失,直至最后亡国。那么,人们不禁要问,人才济济而又强大的魏国为什么会很快走向灭亡呢?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但笔者认为,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是与魏国的人才流失有着直接关系。一、魏国的人才流失(一)吴起入楚,魏势削弱吴起(前440—前381),卫国左氏(今山东定陶西)人,战国初期兵家代表人物。魏文侯初年,吴起"闻魏文  相似文献   

4.
鲍鹏山 《领导文萃》2013,(19):87-91
公元前361年,响应着秦孝公的号召,商鞅来到秦国。经过几番面试,终于获得信任,准备推行变法。可是秦国保守势力太强大,既得利益集团太顽固,要变革,先得造变法的舆论。于是,一场由秦孝公主持的高端辩论会——事实上是一场高层大论战,在孝公的宫廷开幕了。辩论主要是三个人:主持改革的商鞅,反对改革的秦国权贵代表甘龙、杜挚,支持改革的秦孝公担任裁判。秦孝公既然已经有了立场,商鞅就不算孤独,事实上还占着优势。但是,秦孝公作  相似文献   

5.
谈歌 《领导文萃》2007,(2):160-165
姜维,字伯约。他本是魏国的将领,是被诸葛亮招降过来的。往明白里说,姜维是魏国的叛徒。为了收服姜维,诸葛亮的确付出了重大代价。如果按照《三国演义》上所讲述的,其实诸葛亮完全可以长驱直入攻进魏国。  相似文献   

6.
正商鞅本是卫国的公子,在得到秦国商之封地前叫公孙鞅,也被称为"卫鞅"。他"少好刑名之学",志在功利强盛。但卫国作为一个弱国,要在战国时代争雄看来没有什么希望。所以他到了魏国,依附于魏相公叔座。恰逢公叔座重病,魏惠王亲往问病,担心他有不测。公叔座于是向他举荐年轻的商鞅。但他看出魏惠王不想用,就说您若不用一定要把他杀了,不能让他到别国去。魏惠王离去后,公叔座将这些话全盘告诉商鞅,说我得先公后私,现  相似文献   

7.
一统天下的雄心,却受制于狭小的国土面积。多年征伐,秦国究竟靠什么,能实现称霸天下的目标?都江堰、郑国渠和灵渠,这三大水利工程,2000多年前,它们曾经是秦国统一大业中最为强劲的巨型战争机器……上世纪80年代,考古人员在陕西省凤翔县发现了一个秦国国君的坟墓。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墓葬中除  相似文献   

8.
汉文帝刘恒     
傅剑仁 《领导文萃》2012,(11):39-43
公元前二○五年三月,汉王刘邦率军从陕西大荔东渡黄河,直逼魏国的首府山西临汾。魏国首领魏豹抵挡不过,率军投降。刘邦在大肆搜刮金银财宝的同时,把魏王宫室的美女一并掳走。  相似文献   

9.
<正> “智囊”一词,最早见于司马迁的《史记》。《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言:“樗里子多智,秦人号曰智囊。”由此可见,“智囊”这个词最早可能是秦国人发明的。而秦国人素来有重视谋士的传统,这从李斯的千古名篇《谏逐客书》可以看出。正是秦国执政者本着“太山不让土壤,  相似文献   

10.
李斯的顿悟     
李国文 《领导文萃》2011,(12):76-79
人生道路,对平庸的人说,走对走错,是无所谓的。对,也好不到哪儿;错,也坏不到哪儿。而对李斯这样一个敢下大赌注,敢冒大风险的强人,就很难说他入秦是对是错了。他到秦国以后,历任廷尉、丞相等重要职位,为秦王上"皇帝"封号,  相似文献   

11.
<正>在三国史上,诸葛亮不善于培养人才,以致蜀国后期缺乏人才从而败亡的论点,已为很多人所接受。反观魏国后期,则是人才济济,这无疑与作为魏国后期中流砥柱的司马懿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因为司马懿是一名"教练型领导",他善于培养人才,尤其善于培养自己的接班人——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  相似文献   

12.
养食客     
“食客”在我国战国时代最为盛行,如当时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魏国的信陵君、楚国的春申君,都各拥有“食客”数千人。这些人的待遇  相似文献   

13.
国思英才,间或有之。于是,一时失意者,常以“留得青山在”自勉自慰。眼下赵王就想起那个“将相和”中勇于承认错误并登门向蔺相如负荆请罪的廉颇来了。 这位屡有奇功的赵国大将,失意时客居魏国,自然也在企盼东山再起,回去报效祖国。所以,当赵王想起用他,派出使者,当面考察一番时,廉颇虽然年纪大  相似文献   

14.
商鞅四川版     
《经营管理者》2008,(3):18-19
战国初期,商鞅在秦国京城的南门外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宣布,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去,就赏10金。周围的人都不相信有这样的便宜事,没谁去搬木头。商鞅又下令说,谁要是搬了,赏50金。一名男子抱着试一试的想法把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立刻叫人赏他50金。这就是后来流传甚广的"徙木取金",商鞅借此赢得了天下人的信任,在秦国迅速推广变法,使秦国在段时期内摘掉落后的帽子,崛起于七国之中。  相似文献   

15.
朱国印 《领导文萃》2012,(23):37-39
率性中国古代的女领导很少,有个性的女领导更是凤毛麟角。但就有这么一位女领导,她无视礼教朝仪和女性的矜持天性,在庄严的外交会议上口无遮拦地大讲"荤段子"。这位牛人就是战国时秦国的宣太后。秦宣太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太后,《战国策》、《史记》、《汉书》中都有关于她的记载。这位传奇女性敢说敢做,锐意治国,政绩非凡,为秦国帝业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霍启明 《决策》2014,(8):84-85
张仪年轻时师从鬼谷子,与另一位纵横家苏秦为同学。他饱读诗书,满腹韬略,凭借一张精巧、狡黠、善辩的嘴,完成了一连串的宏大事业,使其在历史功名册留下盛名。 在当时,秦国正处于崛起时期,在秦惠王的统治下,虽然车裂了商鞅,但延续了商鞅的变法措施,在严格的中央集权制度下,秦国的国家机器运转在极高的效率之中,无论是兵力、物力都得到极大发展,从西隅一角的蛮荒之国,迅速成为战国诸强争霸中的强势力量。  相似文献   

17.
公元前628年冬,秦国在郑国的间谍突然派人回国,向秦穆公报告:"郑国人信任我,把都城北门的钥匙交我保管,这是我国用兵的大好机会.如果您派一支军队袭击郑国,我们里应外合,一定可以占领郑国,借此扩大疆土,建功立业."  相似文献   

18.
正魏文侯名魏斯,是三家分晋后被周威烈王正式册封为诸侯国的魏国第一任君主。魏文侯在位五十年,奠定了魏国战国初期第一强国的地位。魏文侯凭什么成为司马光《资治通鉴》中第一个出场的有为之君?司马光认为他的治国之道符合儒家的政治理想,值得后世帝王学习。魏文侯的治国之道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贤"。本文重点说说他的求贤、礼贤、自贤之道。魏文侯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可以用四句话给他画个像,那就是求贤若渴,礼贤下士,守信爱民,以仁君自诩。  相似文献   

19.
作为韩国的王室成员,韩非对宫廷斗争的残酷和险恶有深刻体会,此时韩国的国力,已经远不如韩昭侯时代.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首当其冲的就是韩国.韩国在危险的形势下,外不能纵横捭阖,有效维护国家的利益;内不能奋发图强,增强抵御外侮的能力.国君懦弱无能,不断采取割土求安这种抱薪救火的方式苟延残喘,韩国逐渐被蚕食,灭亡已只是早晚的事情.  相似文献   

20.
韩毓海 《领导文萃》2014,(15):116-119
正秦始皇正是通过解决吕不韦集团的问题,塑造了中国基本的政治制度,这种抉择的裂度和思考的深度,并不是司马光这样一味与王安石对着干的书生所能体会万一的。《荀子》的疆国篇中,曾经借孙卿子与范雎的谈话这样总结说:秦自秦孝公以来,能坚定不移地贯彻商鞅路线,"故四世有胜,非幸也,数也"。然而,此番千秋大业能够在一个叫嬴政的人手里最终完成,靠的却是另一个关键人物:吕不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