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从1927年9月秋收起义到1935年1月遵义会议,毛泽东的领导地位经历了"三落三起",毛泽东面对每一次打击和挫折,是如何反应的、如何选择的,他在低谷时的思维和行为是什么,他是怎样"忍"和"等"的?  相似文献   

2.
大家非常熟悉毛泽东同志关于"出主意"和"用干部"的论述.他认为这是领导工作的两件大事.可以肯定,毛泽东同志的论述在今天看来仍然具有现实意义.我国加入WTO以后,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尽快更新领导观念、转变领导方式,以适应新的领导环境.要做到这一点,就很有必要正确地理解"出主意"和"用干部"这两个概念.  相似文献   

3.
正毛泽东让儿子到农村去劳动锻炼1946年1月,毛岸英在苏联学习结束回到延安后,中央领导同志考虑到毛岸英多年不在毛泽东身边,这次就想把他留下来。毛泽东没有同意,他让岸英住在警卫团。后来,中央首长又让岸英到中央小食堂吃饭,毛泽东却说:"他没资格。"当毛泽东和岸英谈话问岸英在苏联都学习些什么时,毛岸英回答说:主要学习军事,还学习了一些历史、哲学、政治、文学等。毛泽东  相似文献   

4.
正作为一代伟人,毛泽东不仅是一位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和革命家,同时也是一位有着杰出沟通技巧的语言大师。1935年遵义会议后,毛泽东又重新回到了红军领导的岗位上。一次,他在一条河的河滩上组织召开红军团以上干部会议。会上,他形象地将王明、李德的军事路线比喻为"叫花子打狗",并非常风趣地说道:"我们有些人在军事指挥上犯了错误,打又不打,走又不走,这就好比叫花子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他领导中华人民共和国27年,人们习惯于把他领导的这27年命名为“毛泽东时代”。毛泽东作为我党秘书工作的奠基人和伟大的实践者,在27年中直接或间接对秘书工作有很多论述,其中有些论述是对各级党组织特别是领导干部讲的,但同秘书工作的关系密切。这些论述不仅推动了当时秘书工作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的决策思想在他的科学的领导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毛泽东曾说;“领导者的责任,归结起来,主要地是出主意、用干部两件事。”(《毛泽东选集》第二卷,第二版,第527页,以下简称《选集》)这里讲的“出主意”,就是指决策。在一定意义上讲,领导就是决策,决策水平的高低反映了领导水平的高低。毛泽东的决策思想十分丰富,本文仅就他的战略决策和策略决策的领导思想作一探讨。一、战略决策和策略决策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毛泽东作为一位伟大的战略家和卓越的策略家,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始终把谋划战略和策略放在  相似文献   

7.
张国玉 《决策》2013,(7):72-74
有位领导对吴官正说:"某某常告你。"吴官正说:"我发过他的脾气,很不应该,悔青了肠子,他出出气也好。"毛泽东说过,领导工作有两件大事,一是出主意,二是用干部。出主意就是做决策、做决定,用干部就是影响人、激励人心。近日,吴官正的《闲来笔潭》出版后引起很大反响,书中首次披露了他从政经历中的一些重要经历,从中能够感悟到吴官正的决策和用人方面的领导艺术。  相似文献   

8.
正毛泽东一生重视到群众中、到社会基层去调查研究。1941年,是在毛泽东倡导下全党推行调查研究方法极不寻常的一年。这年3月17日,毛泽东为《农村调查》一书写了第二篇序言。这本书是毛泽东从1927年北伐战争至1934年离开中央苏区这一时期所作农村调查的集子。毛泽东很重视这本心血之作。第二篇序言的重要之处是提出了"眼睛向下"的调查研究方法。他提出:"要了解情况,唯一的方法是向社会  相似文献   

9.
早在江西苏区时,毛泽东就送给舒同“马背书法家”和“党内一支笔”的雅号了。舒同在红军时期,就与毛泽东等切磋书法,为毛泽东和其他领导所赏识。长征路上,每到一驻地,他就亲自刷写标  相似文献   

10.
李响 《领导文萃》2014,(11):71-75
正"我们要进京赶考,要考个好成绩,决不能当李自成。"1949年3月,由西柏坡挺进北平前夕,毛泽东说的这句严肃的玩笑话,在纪录片和回忆录中被反反复复提及。对于李自成这位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毛泽东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和特殊情结。从苏区到延安再到北京,毛泽东在不同场合多次拿李自成说事儿,他钦佩其革命精神,惋惜其功败垂成,也担忧自己领导的政党重蹈覆辙。  相似文献   

11.
殷茵 《领导文萃》2014,(18):54-58
<正>1949年3月28日,毛泽东进入北平刚刚第三天,收到了柳亚子的一首诗。在诗中,柳亚子向毛泽东提出要回老家当诗人去。三天前,柳亚子还作为三十名代表之一去机场迎接初到北平的毛泽东,他是与沈钧儒、李济深、章伯钧等"同乘第一号车,检阅军队而返"的。当晚,毛泽东还派车接他出席颐和园晚宴,优礼  相似文献   

12.
正毛泽东晚年曾对人讲,他将《资治通鉴》这部300多万字的史书读过"一十七遍"。这真是一件令人惊讶的事!据毛泽东的护士孟锦云回忆,毛泽东的床头总是放着一部《资治通鉴》,这是一部被他读破了的书。有不少页都用透明胶贴住,这部书上不知留下了他多少次阅读的印迹。  相似文献   

13.
别人问他怎么度过最艰难的日子,他总是两个字"忍耐"。1973年从江西回来见到毛泽东,毛泽东问他这些年是怎么过来的,他也说了两个字:"等待"。邓小平留给世人的印象很平实。解读他说话行事的一些细节,会发现其平实之中蕴含的个性,很富感染力;传达的思想方法和决策风格,更值得细细体会。  相似文献   

14.
1954年夏天,毛泽东第一次来到北戴河避暑。据李银桥回忆,一次,在海边毛泽东望着天水相连的地平线。忽然与警卫谈起了洋流。他说:"世界大洋中有两条重要的暖流。一条是墨西哥湾暖流,再一条就是台湾暖流。"这时,他又久久地遥望大海。忽然抬起一只手指向遥远的远方,说:"台湾,我们还没有  相似文献   

15.
别人问他怎么度过最艰难的日子,他总是两个字"忍耐"。1973年从江西回来见到毛泽东,毛泽东问他这些年是怎么过来的,他也说了两个字:"等待"。邓小平留给世人的印象很平实。解读他说话行事的一些细节,会发现其平实之中蕴含的个性,很富感染力;传达的思想方法和决策风格,更值得细细体会。  相似文献   

16.
略知书法的人都知道舒同是创立"舒体"的一代大家,但这远不是这位革命家兼书法家的全部.他的字名闻天下,甚至每一台电脑的字库里都有他创立的字体;毛泽东同志曾送他两个外号:"党内一支笔"和"马背书法家"……他,就是舒同.  相似文献   

17.
洪晃 《领导文萃》2015,(5):111-113
几年前,香奈儿艺术总监卡尔·拉格菲尔德说,世界上只有两个人有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外套,一个是香奈儿,另一个是毛泽东。所有中国人都会觉得他说错了,是孙中山吧?这就是时差的奥妙,中国人喊了一百多年的中山装,在西方被称为毛装——中山装是被毛泽东穿出来的,穿得全球闻名。我从来没见过毛泽东穿西装,但这不说明毛泽东不讲究穿,正相反,说明他太知道领导的服装选择是一个政治宣言。有报道说,1949年,中央从上海最好  相似文献   

18.
<正>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正式访华,开始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世人称之为"破冰之旅"。那么,时隔4年之后,1976年尼克松受毛泽东邀请访华就较鲜为人知了。当时,尼克松已经因为"水门事件"辞职,在美国声名狼藉,是一位"很不光彩"的总统,这时候毛泽东为什么还要邀请他访华,其中有何背景和意义?  相似文献   

19.
1972年的中日邦交,遗憾的是中日双方首脑并 没有实现互访,这与当时中日政治关系不够正常有 关。本文的目的是寻求当年田中角荣与毛泽东谈判 的核心部分,并探讨中日之间误会的源起。当年田 中拟使用日语"迷惑"来表达他诚心诚意地向中方 谢罪的意思。他的心意当时被中方正确地接受了。 但是,针对田中的"百感交集地道歉"一语,毛泽东 赠送田中一本《楚辞集注》。毛泽东为什么要赠送这 本书?  相似文献   

20.
1951年1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取得第三次战役的胜利,朝鲜战局大体上稳定下来,毛泽东松了一口气,想离开北京,找一个僻静的地方,集中一段时间来编辑《毛泽东选集》. "搞《毛选》,在北京事情太多,要找个地方,集中精力搞出来." 1951年3月初,毛泽东把负责警卫工作的汪东兴叫来,交待他说:"搞《毛选》,在北京事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