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生活本身就是一部深奥的哲学,我们应该仔细地探索哲学与美的关系,以便为人类“诗意地栖居在这个世界上”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哲学是理论形态的人存在的自我认识,哲学是人类最高形式的智力探索,哲学是对世界和人生的明澈而宁静的认识,哲学思维具有极致性,是最深沉的思维。  相似文献   

2.
从生命哲学的视角审视,当代教育的功利主义,使生命的意义被消解;教育与生活的分离,使生命失去了根基;教育者角色的强化,使生命的灵动与创造被泯灭。生命解放之路在于让生命在教育中“诗意地栖居”,“诗意地栖居”是自由地栖居、创造性地栖居、精神相遇地栖居。  相似文献   

3.
从生命哲学的视角审视,当代教育的功利主义,使生命的意义被消解;教育与生活的分离,使生命失去了根基;教育者角色的强化,使生命的灵动与创造被泯灭。生命解放之路在于让生命在教育中“诗意地栖居”,“诗意地栖居”是自由地栖居、创造性地栖居、精神相遇地栖居。  相似文献   

4.
“人类诗意地居住在这地球上……” 这是海德格尔援引的荷尔德林的诗句。作为一个20世纪首屈一指的哲学大师,海德格尔一生所思考的问题是:存在。他从对存在的追问走向诗化哲学,从而昭示了人类生存的道路指向:人如何诗意地栖居!人在异化、沉沦的非本真生活中如何争取过一种本真的、自由的、有意义的生活!同时也启迪诗人用诗去言说世界性的生存,敞明存在的真理,寻找精神生活的家园。 (一) 海德格尔的全部哲学都是围绕“存在”问题而展  相似文献   

5.
海德格尔诗学是当下人类魂灵救赎的武库,它从建筑、生态和审美三个维度所揭示的“人诗意地栖居”思想是海德格尔所倡求的人的生存论主题。而在此主题视野下反思人们当下之“居”,却是脱物、脱自然、形而上和人类中心主义的种种遮蔽。对于人们当下之“居”,应追求人与自然的平等、和谐和统一,从建筑、生态、审美三个维度来努力实现人之为人应然的诗意地栖居。  相似文献   

6.
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运用德国诗人荷尔德林的诗句“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之上”,道出了人类存在的本质。西方的《荷马史诗》与中国的《诗三百》,无独有偶地印证着诗意很早就存在于人类的生活之中,成为人类文化发展的血液,孕育出多姿多彩的艺术世界,抚慰着劳累困厄的流浪之人。哪里有人类,哪里就有诗意。  相似文献   

7.
海德格尔的诗学思想认为,真正的艺术与诗必须表现人的生活,显示人的存在。在现代社会里,人的存在面临着深刻的危机,"诗意地栖居"针对此,要求我们以诗性的情怀来对待生活、劳作、交往和艺术,建构完美的诗性人生。  相似文献   

8.
诗意地生活     
海德格尔说:“人应当诗意地栖居。”当飞鸟翱翔于天际,当鲜花盛开于大地,当人们脸上绽放出微笑,诗意便开始在生活中流淌。人应当诗意地生活。  相似文献   

9.
在现代社会 ,现代人陷入前所未有的困惑之中 ,由是探讨诗意地安居如何可能的问题 ,对于现代人来说无疑是有意义的。晚期海德格尔将著名诗人荷尔德林的著名诗句“人充满劳绩 ,但还诗意地安居于这块大地之上”予以深刻的哲学诠释 ,为寻求终极觉悟的现代人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资粮。在海氏存在论解释学视域内 ,其缘在展现、本真存在、临界状态中的觉悟 ,以及诗意的理想与现实的安居相即不二的思想 ,其存在澄明的敞开状态和诗思合一的生命体验境界 ,都非常接近中国大乘禅宗佛学的识度  相似文献   

10.
传统形而上学本体论认为,作为终极实在的本体是既定的、不变的,整个人类世界是预成的。马克思哲学本体论则认为,人类世界的本体是动态的、生成的,自然界、社会和人就是在人类的实践活动中不断地生成的。马克思生成的实践本体论的诞生,实现了近代哲学向现代哲学的转变;确立了马克思哲学的生存论维度;实践本体论就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  相似文献   

11.
面对西方严重生态危机,西方学者把目光投向了东方文化,特别是老子的生态智慧,“道家是一种基本的生态或环境哲学原理体系”,他们把老子奉为生态与环境哲学的先祖。“生态文明的希望在东方。”老子高瞻远瞩的预见了今天我们所面临的危机,老子的生态智慧成为西方解决危机的一剂良药。老子与生态女性主义相隔二千多年,两学派都不约而同地发出反对父权文化、反对父权制的呼声,要求重估女性与自然的价值,引导人类重返伊甸园,走向诗意栖居。  相似文献   

12.
在现代社会,现代人陷入前所未有的困惑之中,由是探讨诗意地安居如何可能的问题,对于现代人来说无疑是有意义的.晚期海德格尔将著名诗人荷尔德林的著名诗句“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安居于这块大地之上”予以深刻的哲学诠释,为寻求终极觉悟的现代人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资粮.在海氏存在论解释学视域内,其缘在展现、本真存在、临界状态中的觉悟,以及诗意的理想与现实的安居相即不二的思想,其存在澄明的敞开状态和诗思合一的生命体验境界,都非常接近中国大乘禅宗佛学的识度.  相似文献   

13.
道家哲学对现代人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家哲学曾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文化心理结构、社会理想、艺术追求和审美情趣。在现代社会,道家哲学以自然的终极关切、智慧生活、本真的生命和道德的社会,为现代人提供了带有超越意境又合乎道的规律性,带有理想境界又达于人类终极需要的指导,为现代人过上更有意义和尊严的生活树立了"方向标"。  相似文献   

14.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一切言说和行为都是为了生存。孔子与海德格尔关于生存论说展示:"词语破碎处,无物存在"、"正名"是现实生存的秩序化调整;"向死而生"、"未知生,焉知死"是人类生存的终极关怀;"诗意的栖居"和"燕居"是人类生存的追求指向。通过二者比较不仅显明了中国人的生存特点,而且也显现了当下中国的生存危机。  相似文献   

15.
嵇康生逢魏晋乱世,在“越名教而任自然”、“行不违乎道”的形上追求中,渴望达到“任逍遥”的精神境界;海德格尔的存在哲学却提出主体应在“畏死”的设定下拯救自身于俗世的“沉沦”之域,人只有“诗意地栖居”于“共在”的现实世界,才可在“返乡”之终途走向“主体澄明”之境。二人的形上追求与栖居选择异同共具。嵇康直面死亡的从容与海德格尔畏死而生的超越使“向死而生”被证明为哲学的永恒。  相似文献   

16.
顺着时光前行的方向,我们看见:人类怎样诗意而实际地栖居在这个星球上,并从看似偶然的微妙关联中,找到了通往现代的道路。  相似文献   

17.
生态文学是审视和表现人与自然关系的文学。在人类面临自然生态危机与精神危机的今天,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从追求单纯的物质满足转向精神满足的生态文学引领着人类重返精神家园,真正地"诗意的栖居"于地球之上。  相似文献   

18.
天、地、神、人“四重整体”之思表达了海德格尔对“人之栖居”的诗意吁求,“万物一体”观念反映了中国传统哲学追求人与自然、社会整体和谐的理想。尽管在思想取向、达乎本真处境的途径和对人的定位等方面存有差异,但两者都是对人在世界中所处地位和境域的深刻反省,两者都体认到,只有达乎与自然万物本然的相融相契、一体存在,才是人之在世的本真处境。  相似文献   

19.
叙事文本中隐喻地表达和理解都依赖于隐喻思维,叙事隐喻思维在认知过程中体现了从特殊到特殊、从一到多、此岸到彼岸的哲学二元对立关系。叙事隐喻不仅仅是艺术问题,还具有哲学意味,最终实现了人类“诗意地栖居”,完成了对真与美的传达。隐喻叙事构成了叙事隐喻文本艺术哲学层面上的真实,叙事隐喻思维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艺术哲学思维。  相似文献   

20.
海德格尔从生存本体论出发,追问了现代科学技术的本质,指出了现代科学技术异化的形而上学根源,认为科学研究的企业化、商业化和技术解蔽的座架化使科学研究及现代技术走向了歧途,主客体的分离和世界的图像化是现代科学技术异化的哲学根源,要使人类摆脱科学技术的异化、座架化,就要批判形而上学知识论思维,借助于诗与思方能使人类诗意地栖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