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孟子的人格精神由两个方面构成 ,一为无所畏惧的阳刚之气所体现出来的独立人格精神 ,一为愤懑不平之气所体现出来的依附性人格。这两个方面对立统一就构成孟子文化人格的悲剧二重性 ,它是孟子散文气势最根本的内在人格成因。此种悲剧性人格外在表现为知识分子的角色特质、天赋要求与实际社会角色、社会环境的矛盾 ,而背后却是社会历史发展中固有的人与外在环境冲突的悲剧性“二律背反”。  相似文献   

2.
孟子“士”人格的思想特质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孟子在继承孔子理想人格思想基础上,对"士"人格做了详细、全面的阐释,实际上奠定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人格的原型。孟子"士"人格的思想特质可归结为三方面:一是士志于仁义之道;二是重道轻仕、士以师道尊于君;三是士以成为具有浩然正气的大丈夫为目标。继承和发扬孟子"士"人格的思想传统,对于当今时代知识分子和广大国民塑造和培育理想人格,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儒士作为“道”的传承者,是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文章分析了中国古代儒士的道德人格形成的原因、过程、特点和内容,反思其分裂的二重道德人格,对当代中国知识分子道德人格建设有借鉴和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清官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法律人,具有明显的法律人格特征。古代清官法律人格的外在表现既体现在司法活动的断案上,又体现在他们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上。古代清官法律人格的内在精神主要体现在其道德品质、知识结构和价值追求上。清官的法律人格是中国特定的文化塑造出来的,这种人格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社会的矛盾和冲突,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但是,清官框扶正义的社会效果非常有限,而且麻痹了平民百姓的抗争行为,对中国的法治建设造成了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文化历史的背景上,论证分析了有宋一代文化士人人格精神的根源和动因,指出宋代高扬的人格精神与历史中知识分子的价值观念、生存环境的演变等等有着内在的联系。  相似文献   

6.
《古诗十九首》中“秉烛游”的人生态度,体现出诗歌抒情主体背弃主流文化的人格特征,第一次凸现出下层文士反传统的文化姿态,表明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生命追求的分化。一批下层寒士有意抛开道德面具而走向世俗生活,这种非道德化的、世俗化的价值追求中内蕴着一种悲剧的价值,并揭示出中国古代复杂多端的文化精神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7.
由于外在的政治苦难的压抑,张贤亮内在的心理人格发生分裂,由此导致了他的小说观念的矛盾性,创作动机的二重性,小说文本的双重性和梦幻特征。  相似文献   

8.
由于外在的政治苦难的压抑,张贤亮内在的心理人格发生分裂,由此导致了他的小说观念的矛盾性,创作动机的二重性,小说文本的双重性和梦幻特征。  相似文献   

9.
孟子的理想人格学说具有内在的逻辑一致性,具体而言,其学说包含理想人格的理论基础、理想人格的类型、理想人格的主要内涵和理想人格的培养等四个方面。反思及厘清孟子理想人格学说的主旨和精神,对我们今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格构建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10.
近代文化的转型有赖于近代知识分子文化人格的转型,而近代知识分子文化人格的转型,科学、民主知识的输入与科学、民主精神的培植是十分重要的因素。科学精神是伴随科学知识谱系的产生与传播而在具有一定科学知识水平人群特别是知识分子中形成的一种具有现代性的文明素养及人格气质。民主精神的产生源于民主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民主主义思想体系的核心观念是自由、平等、博爱。这些精神构成了近代知识分子文化人格的主要内涵,在中国培养了第一批真正具有全球化视野与"现代性"品质的文化群体。  相似文献   

11.
本文是对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人格独立性问题的个案研究。文章认为, 古代知识分子人格的非独立性几乎是命定的, 因为他们必须面对人生难以逾越的两大难题即经济生活和政治权威。蔡伯喈的形象告诉我们: 外部权威的重压与主体性格的软弱的双重叠加和外部的情理包裹与内在的功名欲望的有效吻合是导致士人人格丧失的两大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屈原和苏轼都堪称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人物。从本质上说 ,二人在人格精神和气质风度上有着相当程度的共通性 ;但与此同时 ,在对待人生等问题的态度和处理方式上 ,又有许多差异。本文试图通过对屈、苏其人其作品的比较分析 ,进一步探讨代表中国古代两种知识分子的人格典范各自的特点和彼此的联系  相似文献   

13.
阮籍人格由三重构成,即作为传统儒士的真实自我,作为魏晋名士的现实自我,以及作为文学家的理想自我-“大人先生”,这三重自我之间张力的失衡。导致了阮籍人格的焦虑与分裂。这种士人人格在士大夫文化史上具有典型性,其中所包涵的现实悲剧,人生伦理以及内在超越精神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伦理人格向审美人格的生成,生存智慧与诗性智慧相融通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余秋雨文化散文的一个重要主题是对历代中国知识分子文化人格的检视与发掘,对当代知识分子健全文化人格的呼唤。余秋雨言说的知识分子文化人格汲取了浙东地域文化的精神元素。讲究经世致用、追求实事实功是浙东地域文化的核心精神,余秋雨的人生设计和生命选择中承袭了浙东地域文化的核心精神,余秋雨对强健人格的看重和对知识分子驾驭现实人生能力的强调都具有浙东地域文化的因素。  相似文献   

15.
侠的起源是探讨侠的历史演变和侠文化、侠文学不可回避的问题.考察了前辈时彦在侠的起源问题上的诸种说法,并联系先秦社会历史文化实际和中国侠自身的人格精神及行为规范,指出春秋战国时期的刺客是中国古代侠的直接源头,其人格精神和行为规范中包含了中国古代侠的最原始的、最稳定的质素.刺客人格类型经历了由宗法性武士到非宗法性武士、由成为游民中的一部分到以行刺为手段依附于权贵的角色转换.在由刺客向侠的过渡中,战国时期剧烈的社会动荡使其服务于权贵的依附性大大减弱,由"失位"而进一步演变为民众的英雄,加之古代"任"的行为观念的滋养、诸子思想文化的人格哺育,形成了中国原始侠的人格精神和侠义观念,遂产生了中国古代社会最初的侠.  相似文献   

16.
从“成人”的价值诉求与君子人格的建构两方面探讨了古代士大夫成长过程中的礼学修养与君子人格形成的问题,分析了儒家思想中“成人”的基本含义及“成人观”,讨论了君子人格的内在要素及君子必须具备的基本品质。认为礼学精神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塑造古代士大夫的心智结构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儒家文化实现其价值诉求的方式主要是通过对士大夫礼学精神的培养来实现的,即“外王”的社会价值在本源上植根于“内圣”的人格修炼,在这个意义上,礼学教育是培养古代文化精英和政治精英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晚年孙犁对极左路线形势下,以及80年代中后期商品经济环境中知识分子人格样态及各种人文现象的审视独具中国特色和时代精神,充分体现了传统文化与"五四"精神的有机融合,传统人格理论与现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对接,文化渊源与当下社会的相互关照。提出重塑有道德力,非"依附"性,具"思想力"的新型知识分子人格。  相似文献   

18.
傅斯年人格与中国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傅斯年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群体中一位有现代思想又有浓厚传统名节意识的典型代表。在其人格构筑中,呈现出中西方文化的许多精神内涵。是中西方知识分子人格的集合。但是,从支配傅斯年一生的价值取向来看,他身上突显的却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所形成的人格观念。本文首先列述了傅斯年人格结构中的“大一统”观念与维护国家独立的民族情结。继而分析了傅斯年在群体观念影响下所表现出的以天下为心的情怀。进而论述了傅斯年以“忠君”为核心的向心观念及其依附变异的文化品格;最后就傅斯年人格精神所呈现出的道德价值作了扼要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古代思想史上 ,孟子首次涉及到了理想人格的目标、层次、实践和内在动力等方面的问题 ,建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人格系统。  相似文献   

20.
人格的独立性是孟子“人格自由论”的立论前提,这也是孟子以及有骨气的知识分子与无道的统治者尖锐对立的必然结果。“诚”既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体实在,又是人道与天道彼此摩荡的本体基础。因此,“诚身”、“明善”既是形而下的工夫也是宗教性的提升,由此而与天相接,焕发出了人性中美、大、圣、神的创造性。《孟子》的“知言养气章”由以言养勇、以气养勇、以志养勇三个阶梯构成,在比较中显发“浩然之气”的主体人格。三者彼此激发,富有内在的张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