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天葬     
天葬是我国藏区民众中普遍流行的一种丧葬方式,本文初步探讨了藏族天葬和古代西亚流行的天葬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解剖学是研究人体或动植物体器官、组织构造的科学。藏族古代解剖尸体,是从天葬开始的。天葬是我国藏族聚居区最普遍、最流行的一种殡葬方法。它既不同于现代美国开始实行的“天葬”,即通过火箭将死者骨灰盒送入天空;也不同于芬兰的拉斯丁人将死者遗体装在大木笼内,  相似文献   

3.
天葬,是藏族地区流传至今的一种较为普遍且又具有独特性的丧葬仪式。本文主要讲述甘南藏区殡尸习俗、出殡、葬后习俗等一系列天葬习俗。  相似文献   

4.
西藏天葬风俗起源辨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天葬,是西藏地区流行至今的一种较为普遍的丧葬形式。对于天葬的起源问题,历来为学术界所关注,对此曾发表过一些不同的见解。笔者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一些新的看法,以求教于同好。 一、关于天葬起源现行的几种观点 对于天葬这一特殊丧葬习俗的起源,目前主要流行这样—些观点:其一,认为天葬是从印度传来的葬俗。持这种观点的学者有的根据《大唐西域记》记述印度葬俗中“送终殡葬,  相似文献   

5.
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93年),清朝统治者在西藏地区发起了一场旨在变天葬为土葬的所谓开化民风的丧俗改革运动,但是,旋即以失败而告终。为了探究其失败的原因,借鉴历史,本文不揣浅陋,仅就这一丧俗的改革作一述略。天葬有的地方称鸟葬,也有的地方称风葬,是流行于藏族地区的一种较为将遍的主  相似文献   

6.
天葬,是藏族地区流传至今的一种较为普遍且又具有独特性的丧葬仪式.本文主要讲述甘南藏区殡尸习俗、出殡、葬后习俗等一系列天葬习俗.  相似文献   

7.
青甘宁地区自古以来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枢纽地带,历史上曾有许多民族在这一地区生活、繁衍,同时又将各自的民族文化带入这一地区,使这一地区成为多元文化交汇、交流的地方。这一地区以河西走廊为中心,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的重要地段,凡在中国历史上流行传播过的各种宗教文化,都在这个地区传播、流行过,并留下了各自丰富灿烂的文化遗产。佛教、景教、袄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及各种中国民间宗教,都可在这里寻觅到各自的历史印证。经过千百来历史演进,许多民族及其文化已沉没于大漠旷野中,踪迹难觅;有的民族,则度过历史的重重…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国内外关于天葬及天葬师的研究状况及成果进行了梳理和综述,认为学术界对天葬的起源等问题的讨论已较为充分,但比较缺乏对现代语境中的天葬的深入研究,对天葬师的研究十分有限,且存在偏颇之嫌,有必要进一步对天葬师的生存状况进行深入了解及探讨.  相似文献   

9.
西藏丧葬风俗的演变及其原因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天葬主要盛行于我国西藏地区。这种独特而神奇的葬俗的发生、发展,不仅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而且有着广泛的社会影响,对它的研究无疑会加深我们对藏族历史的理解和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兹欲藉近年考古工作所提供的材料和调查所得情况,结合一些零碎文献记载,就有关天葬的几个问题作些肤浅探讨。不妥之处,尚希宏达指正。天葬,藏语称“杜垂杰哇”,意为“送(尸)到葬场”,又称“恰多”,意即“喂  相似文献   

10.
浅析西藏天葬习俗的成因及文化含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天葬这种独特的习俗与藏族的历史、宗教信仰、生存空间以及青藏高原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因素息息相关。文章从藏传佛教、藏民族古老的宇宙观和世界观、西藏独特地理环境等方面论述了天葬习俗的成因,简述了天葬所赋予的民俗价值和历史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1.
河西走廊,自古就是多民族居住的地区,也是古代中国去往西方的通道。自两汉张骞、班超通四域后,随着使臣的往还,商胡兴贩不断东来,长安、洛阳等内地城市固然有之;河西五郡,即武威、张掖、酒泉、敦煌、金城等郡亦有不少中亚胡人在活动。对于商胡在中国各地的活动及火祅教在各地的传播,前贤已有过许多精辟的论证,近年又有学者作了进一步的阐发。本文仅就魏晋至隋唐期间以武威为中心的河西地区胡人的聚居和特点以及火祅教在这一地区的发展问题,作些补充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洲塔  刘嘉尧 《中国藏学》2013,(1):161-163
藏族天葬习俗是在自然因素、游牧生计方式与宗教思想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帕·当巴桑吉及其弟子玛久拉仲将藏传佛教中观论的思想引入藏族葬俗,他们提倡的宗教修持成为天葬普遍流行的主要原因.天葬蕴含的生态文化价值对“回归自然”人生观形成、维护藏区良性生态循环和对藏区未来生态开发的伦理支持等方面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伊斯兰教在东北地区的早期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伊斯兰教在中国境内传播过程中,也于元明两代伴随回回穆斯林迁徙足迹而传入到东北地区。这一时期回回穆斯林主要向交通便利、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东北南部地区迁徙,以及这一地区部分蒙古人,汉人等改宗伊斯兰教,这是东北地区伊斯兰教的最早渊源。本文仅就元明两代伊斯兰教在东北地区的早期传播问题,进行一些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祆教,即古代波斯的“琐罗亚斯德教”.公元前六世纪,由波斯人琐罗亚斯得(Zoroa-ster)创建.因该教拜火,以火光代表至善之神崇拜,故名“拜火教”,同时,该教还拜日月星辰,故又名“祆教”.公元三世纪,波斯萨珊朝时,定火祆为国教,一时在中亚地区盛行.公元七世纪,大食(即阿拉伯)统治波斯后,伊斯兰教取胜,迫使祆教徒大批东移.一、祆教的传入与兴盛祆教传入中原时间,学术界一般认为在公元六世纪,即波斯邻近的滑国于公元516年通梁之时.但是,祆教传入西域应早于这个时间.据《魏书》卷101记载;“高昌国俗事天神”.《北史》卷97与此载同.《魏书》卷102记载:“焉耆国俗事天神”.《周书》卷50与此载同.  相似文献   

15.
从藏族走向回族的穆斯林——来自卡力岗地区的田野调查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县卡力岗地区的穆斯林,是一支原信奉藏传佛教的藏族。在二百多年的沧桑变化中,这里的部分藏民改信了伊斯兰教,进而演变为回族。这一特殊社会现象是怎样发生的呢?通过对该地区德恒隆乡德一村的实地调查,了解了当地流传着的传说,奇特的习俗。本文对卡力岗地区部分藏民演变为回民的原因作了初步论述。  相似文献   

16.
藏民族历史悠久,居住地域辽阔。由于自然条件所限,往来极为不便,隔绝天长日久,致使同一语言在不同地区逐渐产生了分化。这一分化先是语音,渐次是词汇、语义和语法结构等。嘉戎话而今成为藏语的一个特殊的方言的原因也在于此。语言演变是异常缓慢的,特别是它的基本词汇和语法结构更是如此。嘉戎地区山大沟深,地势险要,在相当漫长的历史时期内与其它藏区往来甚少,别的地方语音或词汇发生了较大变化,而该地区变化不大,所以嘉戎话里至今保留着不少古藏语。《安多政教史》说:“多麦地区南北各地的人民,多数都是吐蕃法王所派驻防唐蕃边界的部队之后裔,所以他们的语言中保留了许多古代藏语。  相似文献   

17.
青海藏族丧葬文化青海藏族以天葬为主,多种葬式(如火葬、土葬、水葬及塔菲等)并存。分述如次:天葬又称“鸟葬”、“野葬”、“风葬”。这是青海藏族特别是牧区藏族最常见的葬式。当病人弥留咽气后,趁其尸尚未完全僵硬之前,脱去所有衣服,用其腰带(或白布条或绳索)...  相似文献   

18.
伊斯兰教是世界性的宗教,唐代已经传入中国.广西是中国沿海一个偏远省份,历史上伊斯兰教也曾传入这一地区,并对其历史与文化产生过一定的影响.本文拟就伊斯兰教在广西传播情况作探索性的论述,意在弄清伊斯兰教传入广西的时间、发展脉络、內部组织及其特点等.自知学多粗疏,意有偏颇,不当之处,请学术界同仁指正.一、关于伊斯兰教的传入时间关于伊斯兰教传入广西的时间,迄今有三种不同的说法,即"唐代说"、"宋代说"和"元代说".唐代之说,以理推之,多所不实.比如其理由,一是回教唐时传入中国,先在广东番禺建怀圣寺以传教,唐中  相似文献   

19.
王欣 《世界民族》2006,2(4):37-43
阿富汗东北部地区是古代东、西方民族的汇聚之地。在前伊斯兰时期,该地区的民族构成在原来东伊朗语民族巴克特里亚人的基础上,先后融入了希腊人、斯基泰人、大月氏人、波斯人、哒人和突厥人等。该地区在历史上先后被称为巴克特里亚和吐火罗斯坦,这种地理称谓的变化折射出当地古代民族的变迁轨迹。  相似文献   

20.
迎着濛濛的秋雨,我跟随拉萨民政局一位会讲汉话的藏族干部,走进八角街附近一条小巷,在一家挂有黄红蓝三色布条的门前停下。藏族干部把门敲开,一个五大三粗的汉子迎我们进屋。经介绍,他便是拉萨有名的天葬师次多吉。他一边请我们喝着酥油茶,一边向我们讲述着他的职业生涯。十几年前,我从日喀则那木林县老家来到拉萨,不久跟着叔父学天葬。说老实话,当初只是为了赚钱。因为送一个死者,一般能得到十几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