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突发公共事件是公共管理的重要内容,政府主导下有效实现信息公开和舆论引导是其解决的关键。转型期的社会发展中,社会主体多元化和新媒体普及化使政府面临参与困境。在突发公共事件解决中政府应承担主导角色,要与其他直接参与或间接参与事件的主体多元协同,并在整合信息技术平台的基础上,实现信息公开的及时、透明、公正,同时科学设置事件议程,进行网络引导,推动突发公共事件的理性解决。  相似文献   

2.
突发公共事件妥善处置分析研究——以高校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妥善处置突发公共事件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对那些对社会危害程度定为特别.重大、重大的突发公共事件,要做到"快、围、导";因思想、情绪、感情上的问题引发的突发公共事件,要通过加强思想教育与情感的感化来解决;因生活实际问题引发的公共突发事 件,要通过相关管理部门统筹协调解决;因管理制度缺陷和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而引发的突发公共事件,要以改革创新精神实现管理制度的科学化来解决;"妥善处置"包括指导思想上的"柔性",感情投入上的"柔情",处置手段上的"柔和";"妥善处置"要求将政治哲学、心理学、管理学、信息技术和音乐艺术等成果运用于处置过程中.  相似文献   

3.
我国突发公共事件新闻报道公开透明制度化建设,是以处理"非典"事件为契机建立起来的.公开透明的方针和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是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它们统一于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的目的.按新闻传播规律办事要求新闻报道必须公开透明;保证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要求新闻报道必须公开透明;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同样要求新闻报道必须公开透明.  相似文献   

4.
西部城市安全与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和处置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本文论述了开展西部城市安全与突发公共事件应对研究的意义;通过对引发西部城市突发公共事件原因的分析,对突发公共事件特征的概括和对发展变化趋势的预测,得出中国西部城市己进入突发公共事件多发期和高发期的结论;从法律、组织、技术和心理这四个层面提出了加强西部城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建设,提高应对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能力和水平的若干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大众传媒的新闻报道既构成公众认识外部世界的"传媒镜像",同时又在当下风险传播"充满矛盾的丛林中"完成.在风险传播的普遍悖论(矛盾)下,大众媒体报道突发公共事件应该有理性的角色期待与定位.大众传媒必须肩负社会(公众)安全使命,实现国家利益与公共利益平衡,实现新闻报道的公开透明与适度管制并重,实现新闻报道的及时性与准确性统一,并在此角色追求中完成大众媒体在风险环境下的传播.  相似文献   

6.
在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过程中,政府应当做好信息公开。新闻发布会是政府向媒体和民众公开信息的重要渠道,是政府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重要工具,运用得当能够满足民众的知情权,指导民众与政府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中形成合力,甚至能变危为机。通过对墨西哥联邦政府在第一波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召开的每日疫情情况报告新闻发布会进行研究和评估,可以看出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政府新闻发布会应当做到及时主动、真实详尽,并适当体现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是影响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因素。因此,构建和谐社会要重视分析和研究突发公共事件,探索建立适合我国国情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确保和谐社会建设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8.
张健 《江淮论坛》2022,(6):135-142
从社会时间概念对建制化的突发公共事件治理进行反思,无论是法律规章的刚性界定,还是学界的义理辨析,当前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置系以工业时间和管理者为中心的危机管理思维的延伸,而数字技术给虚拟空间的个体带来了时间上的个人可欲与无限可能性,解构与重塑了突发公共事件中追求的相关治理主体。作为反思的结果,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置与学理辨析亟待跳出危机管理层次,将“前治理”作为在新技术语境下重新阐释和分析突发公共事件治理理论的补充性概念。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青海省民族地区应急管理现状的分析,以青海省突发公共事件的特殊性为逻辑分析起点,揭示出民族地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说明全国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机制不能完全应对民族地区的突发公共事件;针对我国民族地区的特殊性,提出民族地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建设与完善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使"信息疫情"问题再次引起全世界的关注."信息疫情"问题的出现和蔓延,不仅给疫情防控工作带来诸多负面影响,也给我国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的信息治理能力和危机应对能力提出了全新挑战:一是导致有害信息"病毒式传播",放大社会恐慌情绪;二是反智主义甚嚣尘上,挤占公众理性对话空间;三是侵蚀社会信任基础,加剧信任赤字风险;四是媒介体系变革诱发"熵增"风险,信息传播呈现失范状态.为此,要从信息发布、应急处置、舆论引导、媒介素养培育等方面着手,加快构建"四位一体"的"信息疫情"防治体系,在有效提升"信息疫情"防治的响应速度和效果的同时,不断增强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的信息治理能力,持续推进信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