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宋代文化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宋代女子体育很值得关注和研究,文章首先介绍了宋代女子体育的一些主要项目,如秋千、棋类、博戏、蹴鞠、角抵等.并从中分析概括出宋代女子体育的两个特点节令性和娱乐性.  相似文献   

2.
博戏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民间娱乐活动。从经济和法理的角度考察,博戏与赌博具有本质上的区别。博戏文化是中国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博戏的发展和文化变迁,勾勒出了我国古代休闲精神萌芽和发展的轨迹。中国当代百姓的休闲思想受西方休闲理论的影响,但其核心休闲精神根植于传统民俗文化的深厚土壤之中。  相似文献   

3.
汉代的博戏种类多样,主要有博戏、塞戏、弈棋、斗戏等形式。博戏在两汉时期较为盛行,各个阶层广泛参与,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市井商贾都比较热衷。更为甚者,汉人认为死后可继续享乐,所以墓葬中多备有博具。博戏盛行与当时经济状况、统治阶层导向、制度不完善等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巴蜀休闲好赌风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巴蜀好游嗜赌,自古风尚相沿。早在《隋书》就记载蜀中士人悠闲聚会喜欢意钱等博戏。清代"湖广填四川"后,大量南北移民入四川,各种博戏入巴蜀,赌戏更是南北兼融。在巴蜀地区来看,清代赌风最盛,当为成都平原一带。古今巴蜀地区赌风尤盛,但经济意义上豪赌大博并不明显,民间博戏的休闲娱乐功能更明显。  相似文献   

5.
赌博,古时系指赌事及博戏而言。它肇始于何时,笔者未曾考证,不敢妄加断语。据传早在古代西汉桓谭所著《新论》的叙述中就曾谈到战国时《法经》的若干具体内容。斯时,对赌博就有禁止性规定:“博戏罚金三市,太子博戏则笞,笞不止则特笞,不止则更立,曰嬉禁。”到了盛唐时期,唐律《杂律》中对“诸博戏赌财物者”的处罚作了相当详细的规定。可见,赌博古已  相似文献   

6.
文章根据归纳前人以及笔者新发现的共计四条有关唐代杂剧的材料 ,论证了唐代杂剧的四种基本形态 :歌舞戏、杂伎、博戏、谐戏。杂剧的这种最初形态 ,解释了宋代杂剧何以会有广窄之别的原因 :广义宋杂剧直承唐代杂剧的传统 ,包括歌舞戏与杂伎在内 ;窄义的宋杂剧专指滑稽剧 ,是宋代杂剧戏剧性因素发展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以徐州柳琴戏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生存和发展进行剖析。柳琴戏是当地文化的一种选择,同时,柳琴戏也要适应本地区文化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赌博之害,在祸国败家,蠹政害民。因此,历代统治者大都禁止赌博。相比之下,官员赌博比民间赌博危害更大。因此大凡历史上有作为的明君贤臣,莫不把官赌视为误国、亡国之道,把惩治官赌作为治国、兴国之道,从而在禁止民间赌博的同时,对惩治官员赌博采取更为严厉的态度和法令。战国时期魏国改革家李悝制定的《法经》,是我国第一部成文法典,其中《杂律·嬉禁》不只规定,无论官员百姓博戏罚款;而且规定,即使贵为王位继承人的太子,也要“博戏则笞;不止,则特笞;不止,则更立”。至汉代,《汉律》仍然保留了这一法令,从严惩处参与赌博的官员直至诸侯王。…  相似文献   

9.
李商隐《无题二首》"昨夜星辰"中的名联"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实为描述宴饮中博戏"凤翼"的场景,是赋兼比、兴。"灵犀"一词应释为"用犀牛角做的骰子"。古今注解者因未能理解此联的博戏本义,导致了对"凤翼"、"灵犀"两词的注释存在一定的瑕疵,并对此联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误读、误释。因此,在注释上应正确注释关键文辞的含义,在释读上应着重兼顾诗句中所描述博戏"凤翼"的本义,而李商隐诗歌侧重对"凤翼"的化用意义。  相似文献   

10.
六博引发的争端常见于史籍,前提条件是六博在先秦秦汉时期的广泛流行,同争端往往附属于重大历史事件、富有戏剧性和冲击度亦紧密相关.六博引发争端的原因有四:一是六博通过掷采行棋,并非公平的智力比拼,有时令输家难以释怀;二是六博带有浓厚的赌博性质,刺激人的好胜心,使人们对胜负表现得更加在意;三是对博时常饮酒助兴,致人情绪亢奋,容易出现过激的言行;四是六博的参与者存在身份地位的差别,无法排除现实层面的干扰.这些方面突出反映了六博的特质,故而与统治者禁止博戏的出发点以及知识阶层批判六博的宗旨多有重合之处.  相似文献   

11.
地戏文化以其独特的文化表征和丰富的内涵,在屯堡地区的扩展过程中,充当了民族团结重要使者的角色。现代化在促进地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一些问题。关注并处理好这些问题,有利于屯堡地区民族关系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2.
采用田野调查、文献资料等方法,研究水族民间棋类游戏活动。研究表明:水族棋类活动是水族传统体育的重要内容并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共同特征。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研究水族体育文化保护与传承意义重大。据此提出了水族棋类的保护与传承策略。  相似文献   

13.
《燕青博鱼》是元杂剧“水浒戏”中的著名作品,然而从 民俗学的角度分析,该剧中对“博鱼”这一具体事件的描写,反映了宋元时期城市社会中普 遍存在的“关扑”这种赌博习俗。通过剧本,我们可以对人们极少关注的宋元这一习俗得 到一些大致的了解。  相似文献   

14.
黄梅戏形成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起源于湖北省黄梅县的采茶调,由民间艺人为谋生计而带入安庆.黄梅戏念唱以安庆地方话为基调,同时汲取徽剧、京剧及秦腔等戏剧的精华.黄梅戏在上海发展演员大开眼界,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严凤英、王少舫两位大师相互切磋技艺,成了舞台搭档.黄梅戏从国内唱到国外,独树一帜.在继承和发扬黄梅戏传统艺术上,不失时机地谋求发展推陈出新,营造繁荣氛围.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来,作为我国五大剧种之一的黄梅戏,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整个黄梅戏演出市场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之景象。黄梅戏演出市场体系完善,演出形式多样,传播渠道多元化。其发展虽然迅速,却依旧弱小,同时还面临着重重困境:创作人才匮乏,专业团队有待整合;优秀剧目不足,时代新剧有待挖掘;演出票价过高,行业法规有待健全;资金投入不够,政府支持有待加大;产业发展滞后,市场竞争力有待提高。为了更好地促进黄梅戏演出市场的发展,需加强人才培养,促进黄梅戏队伍完善化;建立剧目机制,促进黄梅戏作品优质化;加大资金投入,促进黄梅戏发展科学化;增加市场竞争力,促进黄梅戏发展产业化。  相似文献   

16.
受众主体性创造意识主要包括了白我探索、自我怀疑、自我扬弃和自我整合四个方面的内容.大学生作为中国博客网民中最活跃的群体,受众主体性创造意识对他们的博客行为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这种创造意识激发了大学生写博的热忱,为他们开拓了写博空同,同时也积极推进了大学生写博的互动,加强了写博思想的共享.  相似文献   

17.
离别与重逢,是人生不停上演的戏,习惯了,也就不再悲怆。01唐博的牙齿微微翘着,不饶不依。我打量着他,忍不住也微微笑了笑。我说,你还是不要跟着我了吧。他说,你看虽然叶子还没有黄,虽然阳光还明晃晃,虽然还是比较暖和,可是,这毕竟是秋天啊。所以,我还是要求你穿上我这件外套。  相似文献   

18.
中国戏曲艺术源远流长,戏源词汇的形成演变与戏曲行业的产生发展密切相关。戏源词汇总是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会出现新词产生、旧词消亡、跨域使用、语义泛化等现象。究其原因,既是词汇系统发展的一般规律使然,又与戏曲行业自身的特性有关。思维联想规律以及人们的语用心理也促进了戏源词汇的发展演变。戏源词汇的泛化受使用频率的影响,与使用频率呈正相关性,使用频率越高的词语越容易泛化。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由蒙古博研究总论、蒙古博对蒙古民族的影响、蒙古族语言、文学、艺术中的博文化遗存三大部分组成。从历史文化角度,考证并梳理了蒙古博文化的历史发生、发展变迁以及对现代化的改造的过程。总结了1979年以来对于蒙古博文化的研究成果,同时通过对蒙古博文化的研究探讨作出了小结性思考。对蒙古博文化的挖掘、整理并研究,不仅丰富了我们对蒙古博文化的更深认识,而且也是对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一个总结。  相似文献   

20.
黄梅戏语言艺术颇具特色,比兴、反复、比喻、用典等修辞手法的积极运用增强了黄梅戏语言的典雅性、生动性,增加了黄梅戏的可接受度,有助于黄梅戏的传播。韵脚的和谐使用,使黄梅戏便于传唱,同时其押韵可充分体现黄梅方言特点,这是黄梅戏与其他剧种的重要区别之一,是黄梅戏独领风骚的重要标记之一。可以说,黄梅戏的语言艺术是雅俗共赏的优秀文化特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