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弥撒礼是天主教信仰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内在的神学思想与外在的礼仪制度相表里,并进行完美结合的一种文化现象.由原罪观导引的永恒追求则是弥撒礼最基本的神学诉求.弥撒礼是一种在制度化组织的支配之下的仪式,其结果是使信徒与宗教团体发生密切的关系,并将广大信徒整合在的有效的组织管理之下.弥撒礼仪中的情感交流将人们的某种“虚幻”的需要支撑起来,对信徒的信仰起到加固的作用.弥撒礼仪程序是一种符号,这些符号在主礼者与信徒之间转换、传递,进而促使仪式的完成,同时符号将“形式美”演绎成为一种参照系,然后去衡量各项礼仪自由实现的完满程度.宗教经验是关于极限情景的经验,在极限情景中,人进入了某种程度的超验,体验此岸与彼岸的交融.弥撒礼的整合功能主要体现在融合、调节、补偿等侧面,对信徒的心理起到一定的抚慰作用.对弥撒礼仪的文化解析证明了宗教学上的一个原理:仅有内在的信念尚不能构成完整意义上的宗教,必须有外在化的崇拜仪式才能使宗教获得完全的表现形态.礼仪没有使人神圣化,而人经过礼仪的操练和熏染,竟然使礼仪走向了神圣;教会也没有使现实中的人变得神圣,而人却使教会变得更加神圣.  相似文献   

2.
孔子、郭店儒简强调礼本于情、礼以情为据。孟子受礼学历史传统尤其是郭店儒简思想的影响,同时因其礼学主要根于其性论,而性论所彰显的人之自主性、能动性与向善性,致使在以"男女授受不亲"为大常原则的同时,又主张"嫂溺援之以手"的权变性与灵活性,从而体现了礼仪与人情的典范式结合,是经与权的统一。对于礼而言,我们应该既要行乎表,更要谨于内,惟其如此,才能更好得将礼之功能真正而完全地发挥出来,以达致儒家"内圣外王"之理想目标,使礼由礼仪之礼而向礼义之礼转进。所以,任何礼文仪节的背后都存在着深层次的礼意,都是人之恭敬、爱憎等情感的适当表达,因而谨守礼节亦必须以内在的情实为根基,否则就会流于肤浅形式;相反,只要有助于真情实感的表达,也不必过于拘泥于某种固有的形式规定,可以因情而变通,此当是对于孟子"经与权"之礼学思想的合理诠释。  相似文献   

3.
学界以往对儒家礼仪的研究,偏重于政治社会性的意义,但礼仪实践同时具有个人身心修炼的维度。在儒家礼仪中,丧礼承载了儒家“慎终追远”的理念而得到了特别的重视,其中的踊礼又最能体现丧礼“哀死亡”的性质,因而在礼仪的身心修炼中具有代表性。“踊”作为一种身体动作,是哀情的直接表达,踊礼则在丧礼开展的特定时段施行,将哀情调节到“无过无不及”的范围内,并具有发明孝子“本心”的意味。较为特殊的“奠时之踊”更能营造宗教氛围,进一步实现了哀情的道德性升华。踊礼与丧礼作为儒家礼仪的一部分,贯穿着儒家的基本观念,而其严格性与复杂性更能体现充满考验的“修炼”性质。丧礼中展现的儒家身体因被赋予了父母“遗体”的伦理性意涵,能够挺立为价值主体,因而不同于西方“修身”传统中身体的工具性意义,这一点构成了儒家礼仪修炼之为“身心修炼”而非“精神修炼”的本质性特征。  相似文献   

4.
论《诗》与礼的关系王洲明孔子曾说:“兴于诗,立于乐,成于礼.”(《论语·泰伯》)把《诗》与礼、乐紧密联系在一起,是看出了三者之间确实存在着内部联系。礼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狭义的礼指礼仪而言;春秋后期以后,礼概念的外延不断扩展,成了周代一切典章制度的...  相似文献   

5.
"礼"与"仪"原本不分的。"礼"是通过特定形式体现的特殊意义,"仪"是体现特殊意义的特定形式。形式与意义合二而一,形式本身就是意义,意义本身就是形式。"仪"就是"礼","礼"就是"仪"。当"仪"与"义"与"礼"相结合时,"礼仪"与"礼义"二词具有极大的相合之处,而不是今天人们所说的"仪"是形式,"义"是内含。一旦"仪"脱离了"礼",甚至背离了礼之义,即"礼"的基本精神,"仪"就褪变为虚伪的形式。所以在礼的本质方面,我们强调"以仁释礼";在礼的作用方面,我们强调"成人"——"成仁";在礼的特征方面,我们强调礼的无限性。这样,我们就把"礼仪"这一概念与当前学术界、特别是当前礼仪教学与培训方面所讲的"礼仪"完全区别开来。  相似文献   

6.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称号,儒家礼学在其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近代以来,由于时代的变迁、战争的破坏、社会的动荡以及价值观念的混乱,没有形成一套系统的为全民族共同遵守的礼仪规范。特别是在当下,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社会转型期的种种矛盾日益凸显出社会公共生活无序性的加剧。本文旨在运用发展的眼光,追根溯源,从中华民族之根——中华文化"孔礼"的角度出发,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为建立和谐社会公共生活新秩序作以实践性思考。  相似文献   

7.
礼义、礼仪、礼制、礼度是上古礼学的内在层级,也是其学说得以建构并付诸实践的保证。其中体现的逻辑关系是:礼义概括礼的本质特性,是礼仪、礼制调整的内在规定,而礼度正是体现这些规定性的理论空间和实践尺度。礼仪是礼在天人、朝政和人伦交往中程序性的活动,礼制则是在礼器形制、数量方面的规定。四者相互制约、相互作用,从理论层面、程序过程、器物使用和调整原则等四个方面维持了礼的运行,使之成为延续数千年并不断更新的理论体系和实践行为。  相似文献   

8.
释奠古礼起源甚早,属于非时而祭的简约之礼,具有不忘先祖、敬祖归功的礼仪内涵。周代的释奠古礼存在两个受祭系统:先祖先王(多于“庙”中举行),先圣先师(于“学”中举行)。“学”中所行的释奠礼显示出重视人事经验、知识智慧的理性倾向和文教意味,是中国文化由巫到史的历程在礼仪上的具体体现。伴随着孔子及儒学在国家意识形态中地位的提升,历经汉、魏、晋,释奠古礼最终由对先圣先师的群体祭祀演进为专祀孔子之礼。释奠孔子新礼结合了祭祀礼典与讲经活动,南北朝、隋唐时期更形成为规范隆重、自由辩论的学术盛会,以及国家礼仪文化展示盛典,具有了崇圣重师、继承道统、昌明经学的新的礼仪内涵。当代继承和发展优秀礼文化,应处理好礼仪展示和精神承传的关系,发挥释奠礼在增强文化认同和凝聚人心方面的功能。  相似文献   

9.
屯堡人礼俗活动的高度象征化、深度混融性以及内在超越性,使得日常生活本身成为神圣进行自我表证的一个路径。当作为一种神显形式的礼仪实践被泛化为一种礼俗生活之时,神圣已非人们日常生活的"在外者",而是内化于其中。礼仪实践的泛化,使得神圣的仪式活动与世俗的日常生活的二分在很大程度上被消解,理解这种弥散于生活之中的神圣感,能让人类学的研究在经验上和观念上对从宗教话语体系中衍生出的"神圣论"加以适当修正,从而获得其更为深刻的解释力度。  相似文献   

10.
农村文化礼堂的再仪式化,是将传统农村民俗礼仪和儒家传统礼仪结合起来,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过程,其实质是文化再生产。浙江台州市L区"乡村十礼"的建构和礼仪实践,反映了以象征性的符号表达仪式的特定关系、礼仪文化再生产的建构方式和乡村社会转型的价值再塑方式再仪式化的逻辑机制。"乡村十礼"的实践表明,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农民道德共同体和精神家园的仪式过程构成了再仪式化实践逻辑。"乡村十礼"为行为规范的礼仪活动,反映了政府建构乡村社会文化礼仪的价值取向、农村社区治理的文化选择和农民个体的文化意愿,也成为农村社区治理中文化治理的探索实践。  相似文献   

11.
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体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最为重要的是体现在普通民众的言行举止方面。作为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与准则,礼仪包含礼貌以及礼节等内容,是现代社会人与人、社会、国家之间交往互动的重要“介质”。社会主义国家中的人际交往应该自觉剔除不符合核心价值观的规范,在个人层面的交往互动上体现诚信和友善,在社会交往层面上体现平等自由,才能最终形成国家层面的文明和谐共处。因此,现代礼仪的构建应该在继承优秀传统和吸收现代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形成个人礼节、社会礼仪文化和国家仪式三个层面的内容,并建立相对应的社会机制来设计、制作和推广现代礼仪体系。  相似文献   

12.
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然而,近些年,在社会中存在着许多不知礼、不守礼、不文明的行为,这既有道德的错位与缺位的原因,又有中华传统文化的失落和礼仪教育缺失的原因.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倡导中华礼仪文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建立德、法、礼三者结合的社会规范体系、实施德、法、礼并举的教育是重建礼仪文明之举.  相似文献   

13.
中小学生的礼仪行为水准并未随其年龄的增长、接受教育年限的延长而逐步提高,大学生礼仪修养存在着与其所受文化教育不对等的情况,存在着礼仪修养的严重缺失,体现学校的礼仪教育存在不少问题,需要我们倡导现代礼仪教育理念,家庭、学校、社会协同努力,克服学校礼仪教育这项系统工程各环节相互脱节、教育过程理论与实践脱节等弊端,综合利用各种社会资源积极稳妥地推进学校礼仪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在高等教育中,女大学生礼仪培养逐渐受到重视。体操形体训练内容丰富,手段灵活多样,通过体操形体训练,能够培养女大学生优雅的礼仪举止、协调优美的礼仪姿态。对于女大学生进行体操形体训练是社交礼仪培养的有效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5.
在跨文化交际中,两种文化的礼仪差别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在现实交际中,这种跨文化交际的成功与否不仅仅取决于交际者所具有的语言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其礼仪知识。因此,了解汉俄语言中的礼仪差别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就称呼、问候、赞扬和恭维、电话用语以及其他日常交际中常常不被重视的细节礼仪问题在汉语、俄语中的差异进行了阐述,目的在于引起人们对跨文化交际中礼仪差别的重视,使交际能够顺利进行并取得成功。  相似文献   

16.
对日本料理的形成和特色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分析日本料理与日本文化、日本礼仪之间的联系,指出日本料理中所包含的人文之美,是透视日本民族文化礼仪的一面镜子。  相似文献   

17.
饮食礼仪作为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饮食活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无论古代还是当代,饮食礼仪对规范人们自身的行为、实现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以及维护社会和谐秩序都具有一定的内在控制作用。在我国,传统的饮食礼仪一直到今天仍能看到其影响的痕迹,且仍在一定层面上发挥着其他元素无法替代的功能。  相似文献   

18.
礼仪与道德有着内在同一性,这种同一性就是道德教育与礼仪教育的契合点,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礼仪教育是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二是礼仪教育是提高道德教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三是礼仪教育和道德教育的终极目标都是追求和谐.  相似文献   

19.
礼治是中国古代传统的治国理念和方略.从功绩角度看,礼治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工具,是蕴涵着道德伦理、和谐思想、政治民主等合理因素的社会治理方式.从过失角度看,封建礼治因灭绝人欲而使社会发展失去了原动力,导致了社会的停滞与落后;因忽视法治而使礼治走向了人治,减缓了中国政治文明的进程.今天,深入发掘礼文化中"和谐因子"的价值,实现古代礼治的现代转型,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以中华女子学院女生为例,在高校女大学生社交礼仪教育中,将女大学生礼仪培养与体操形体训练课程巧妙相结合,是培养女大学生良好社交礼仪习惯的有效手段之一。在女大学生体操形体礼仪课程教学实践中,只有探索切实有效的教学内容与手段,才能达到培养良好社交礼仪习惯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