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宋话本小说《碾玉观音》用悬念来结构故事 ,发展情节 ,其处理悬念的特点在于 :按生活本身发展的样子来平实自然地设置悬念 ,而却用谲诡传奇的手法来解开悬念 ,使小说在富有生活的真实感中 ,展示一个波谲云诡的传奇故事。从而具有扣人心弦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2.
本文探讨小说《绿卡》获得良好阅读效应的原因,论述了小说的悬念设置、人物性格表现、情节结构与主题深层内涵等各个方面,而认为小说情节的新奇、突兀、变化与出人意外的穿插,是引起阅读兴味的主要手段。本文认为小说理论中“淡化情节”的主张,是直接导致社会阅读兴味减退的主张。认为小说向“写实”回归,重视情节的艺术结构,是在社会群体中重建阅读效应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3.
情节对于小说,特别是长篇小说不可或缺,这在中国小说中尤其如此。本文针对近年来小说创作中,忽视甚至“排斥情节”的倾向予以辨析;对以情节故事著称的我国当代长篇小说《漩流》的情节、故事、线索、穿插、照应、铺垫、巧合、悬念等布局结构的艺术进行了较细致具体的剖析。  相似文献   

4.
德国小说《朗读者》是德国反思文学的一部力作,风靡全球,包揽众多文学奖项。它的成功得益于作者本哈德·施林克深邃的思想和超凡的写作技巧。作者在故事架构中运用设置悬念的方法推动情节发展,小说爱情故事的背后蕴藏着对德国第三帝国历史和罪责的反思。  相似文献   

5.
文字游戏诗是以汉字为基础,游戏笔墨的诗歌体式,在古典白话小说中体现为数字诗、藏头诗、字谜诗、回文诗、双关语诗、顶针诗等多种艺术形式。这些诗以多种方式与小说具体的内容相结合,通过恰当的艺术处理能起到辅助情节、渲染背景、描写环境、刻画人物等方面的文学功用。  相似文献   

6.
薄清江 《南都学坛》2009,29(6):132-133
一、小说艺术构思上“空”的意境美 说到意境人们会想到诗。古人云“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确实很美、很“空”灵、很有意境,但很少有人赞美小说“空”得很有意境美感的。这是因为小说是以人物、故事、情节的展开来说话的,没有不行;但是作为文学艺术的需要,这一切又是可以虚构的。  相似文献   

7.
从铁凝小说诗性与智性的小说语言策略出发,探索了铁凝的小说在叙事策略上始终坚持着自己独有的生命体验,其叙事策略体现在诗性描写与智性幽默两方面。铁凝将诗性因子融入小说创作,将营造氛围、铺设情调提高到文本的核心与精髓,在散淡的故事和模糊的人物身上寻找生命的意义,使其小说具有了明显的诗化倾向;智性幽默是铁凝对生命感悟的另一种方式,在情节设置上她采用一种适度的夸张,使小说获得了荒诞的意味。  相似文献   

8.
研究一下《聊斋志异》中的诗词及其与小说结合的特点,看看诗词在小说创作中的作用不仅有助于理解和评价这部古典文学名著,而且对我们从中取得借鉴,在今天的小说创作中调动一切艺术手段来塑造人物、安排情节、描写环境和渲染气氛等,都是有意义的。 在评注本《聊斋志异》的四百三十八篇作品中,有二十三篇中含有诗词。其中除断句、联句共十六句外,完整的诗十八首,词曲五首。  相似文献   

9.
《包公案》中智断故事与AT926型故事都是以智慧断案为核心,在情节设置、主题表达、人物塑造等方面都存在相似性,这是因为小说与民间故事之间存在着一种关系,即民间故事为小说创作提供素材来源,而小说中的内容又会转变为民间故事。研究这种关系的价值,至少体现在有利于小说中故事源流考证、有利于民间故事类型判定,同时也可为比较文学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小说中插入诗词是古代文言小说中常见的现象。文言小说《聊斋志异》受到诗文化的影响,呈现出浓郁的诗意。其诗化特征因素与小说中的情节、人物、环境相互交织,产生了特殊的诗化作用,丰富了小说的叙事性,使作品呈现出独特的风貌。此外,《聊斋志异》中的诗歌也是蒲松龄个人情感的寄托。研究《聊斋志异》中的诗词及其艺术价值,对探讨蒲松龄本人的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红楼梦》既继承了才子佳人小说融诗词入小说以增加作品容量与情韵美的优点,又克服了生搬硬套、阻滞情节流程、破坏形象的完整性等方面缺点,巧妙地将诗赋创作作为小说塑造人物、描写事件、创造意境的手段,使《红楼梦》在诗的韵味、诗的旋律、诗的意境中,完成了悲剧的创造,同时也使《红楼梦》在美学价值上超越此前所有的才子佳人小说,成为中国小说美学最高成就的代表。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小说中存在着一种死后以"化形为蛇"的方式来报复仇人的情节,这种情节在话本小说、文言小说甚至笔记中均有记载.探其渊源流变,在早期汉译佛经中可以找到"变蛇"与"嗔怒"之间转换原则的佛典依据.在僧人们看来,人若临死时饱含嗔怒,亡后就会化形为蛇,备受诸苦,这是一种烦恼习气的报应.此后,这种信仰与情节通过一系列的僧人故事转而流播民间,有些故事逐渐向复仇主题靠拢.而后,中国小说遂将"化形为蛇"的情节原型吸收下来,使之成为"报复"主题的一种特殊表现方式.但嗔怒作为死前的心理状态,依然是"化形"的条件.  相似文献   

13.
悬念的普遍运用是中国古代小说的基本特征之一。中国古代小说中包含着不同类型的悬念,而不同类型的悬念往往又跟不同的叙事技巧与叙事效果相联系。本文对古代小说悬念的类型、设置方式及其表达效果进行了比较全面深入的讨论,以期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在理论层面上有所推进。  相似文献   

14.
悬念是小说家构建作品的主要手段。悬念(Suspense),是哈代主要小说形式上的一个重要特点。悬念是小说叙事中情节模式的显著特征,是联系偶然和必然,情节和情感的重要手段。哈代的悬念是建立在悲剧总体趋势的必然性和具体事件发展趋向不可预测之间有机的统一的基础上。与哈代所设计的巧合(Coincidence)一样,悬念让读者强烈地感受到小说中主要人物的悲剧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因为当读者回顾小说时,冥冥中的天意早就注定了苔丝的悲剧结局。  相似文献   

15.
先验性叙事是中国古代小说中存在的一种独特叙事方式,它具有预叙与元叙事的特征,作者一般通过说书人语气、人物言行、小说人物的姓名或别号、情节的设置等方式暗示情节的下一步发展或者小说人物的某种结局。先验性叙事不同于元叙事对虚构的明确而彻底地暴露,而是有意识地试图告知读者故事的真实性。叙述者通过虚拟的说书人来完成先验性叙事,但是并不充当作品中人物形象。先验的预见性因素在中国古代小说中随处可见,这与中国特定的文化土壤分不开,也具有史书的叙事特征。  相似文献   

16.
珍妮弗·伊根的《塔楼》采用元叙事的叙事策略,通过叙事者的现身,彰显了小说的后现代性。小说中的元叙事具有解释、类比和离散的叙事功能,这些功能推动了小说的悬念设置、情节发展和主题渲染,使小说在叙事特点上大异奇趣,这也是小说成功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
沈从文小说的故事形态及其现代文学史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现代小说追求抒情化的潮流中,沈从文逆势而动,高举“故事”大旗,对小说叙事性因素给以格外关注。沈从文采用民间故事素材和母题,改写佛经故事,模拟口传故事,创作了《月下小景》框架故事集;此外,他还善于布置悬念和伏笔,制造逆转效果,突出题材的非凡性与人物身心反应的平和之间的张力,这些都使沈从文小说的故事形态丰富多彩。故事性具有保存素材、原料的特质,它与沈从文笔下湘西世界生命形态和生活方式之间具有内在同构关系。故事性要求小说回归本体,给叙事性和情节铺排演绎予以突出关注,这对现代中国小说追求抒情化的倾向是一个反拨。沈从文要求小说在回到基本面和本体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的主张,对中国小说现代化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8.
晚清小说家李伯元对《红楼梦》关于封建等级制度罪恶的描写十分熟悉。出于揭露隶卒罪行的需要,他的小说模仿《红楼梦》官场故事,运用对比、悬念、陡转、反讽等方式设置情节;借鉴《红楼梦》以底层姐妹作为反衬人物的方法,突出女性贱民惨遭官吏压迫的悲剧命运;沿用《红楼梦》贾府等级色彩鲜明的环境描写方式,体现官府的显赫地位及其带来的心理压抑。李伯元在借鉴《红楼梦》封建等级制度罪恶描写的基础上不断深化拓展,适应了晚清政治改革的启蒙需要,获得了良好的创作效果。  相似文献   

19.
文章认为,网络游戏具有明显的情节性,其主要表现为超文本场景性的情节空间、开放的复制性故事、交互非线性的情节线索、游戏情节的传奇性。网络角色扮演游戏颠覆了传统小说与影视中的情节发展方式,在视像化故事中带来了人们对世界、对人类行为全新的体验与感受。  相似文献   

20.
古典诗词中往往用典。所谓用典,就是在诗词中融入一些历史故事传说,将它们组成诗材,用以表现主题。用典的目的大抵有二:一是增加诗词的容量;一是避免直说。 诗词比起小说、散文来,更要求高度凝炼。要以最少的语言,写最大限度的内容。单靠炼字锤句,毕竟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果借助一个典故,就等于调动一个故事去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