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农村公共品供给与农民收入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农村公共品供给与农民收入增长关系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协整技术对农村公共品供给与农民收入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农村公共品供给短缺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重要原因,但并不是所有的公共品供给对农民收入增长都具有同等效应,其中电力供应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要大于农业科技投入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同时农村基础教育等的供给增加在现阶段对农民收入增长并无显著影响.据此提出当前提高农民收入的关键在于加大对农村公共品的投入力度,其中重点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相似文献   

2.
促进农民收入增长是农业发达地区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而影响发达地区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因素又不同于欠发达地区。本文以农业发达地区山东潍坊市的历年农民收入为例,运用因子分析方法,研究了农民收入的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投入和城镇化因子、农业产业化因子、农村市场化因子是影响潍坊市农民收入的主要公共因子。基于因子分析的结果,本文提出了促进发达地区农民收入稳步增长的十大对策。  相似文献   

3.
进入新世纪以来,江苏省苏南、苏中和苏北农民收入差距呈现逐步扩大的趋势.针对江苏省农民收入区域差异现状,采用锡尔系数分解法对江苏各区域农民收入差异进行了定量分析.利用线性回归方法,得出区域非农经济发展水平、支农支出比重、农业生产条件和第一产业发展状况是导致江苏省农民收入区域差异的主要因素,提出了缩小江苏省农民收入区域差异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增加农民收入,一直是社会关注的重点。本文在分析了以往关于农民收入的研究基础上,利用1990—2009年间的数据,运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实证研究了影响农民收入的各种因素。结果表明,内在投入因子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最大,外在辅助因子也是影响农民收入的重要方面。据此提出相应的对策,认为要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增进农村的人力资本;政府要加强对三农的支持力度,推进农民收入稳步增长。  相似文献   

5.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已严重影响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必要有新的思路,要把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近期和中长期发展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结合起来.增加农民收入除了要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加大国家对农村的投入等措施外,还要切实减少农民数量,扩大农业经营规模,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从而增加农民收入.小城镇是吸纳农业人口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载体,要大力发展.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MF理论,提出物流与经济发展之间的两种关系:一是物流投入量和经济产出量之间的关系,物流经济效率(或叫物流经济效果系数)和物流投入系数(或叫物流消费系数)是其重要衡量指标;二是物流投入量增长速度和经济产出量增长速度之间的关系,物流投入弹性系数是其重要衡量指标。同时提出了上述三个指标之间的数学关系,并进行了实证分析,揭示了物流经济效率、物流投入系数和物流投入弹性系数的发展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7.
关于农业投资与农民收入相关性的几点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对我国农民收入与农业投资进行相关性研究,指出农业投入与农民收入有极大的相关性,并通过对目前我国农村存在政府和农村金融机构对农业投入减缓、农民用于投资的资金不足以及投入增加、收入递减等问题的分析,提出促进农业投资、增加农民收入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农产品加工业规模对农民收入影响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运用1982年—2004年统计数据对农产品加工业规模与农民收入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农产品加工业规模是农民收入的格兰杰原因,且二者存在协整关系,协整系数为0.2684。结论是在扩大农产品加工业规模的同时,逐步提高农产品加工层次和加工率,延长产业链条,实现农产品多次加工增值将有助于增加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9.
农民收入增长:影响因素与对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我国农民收入与以前相比有较大幅度的增长,收入结构也发生了较大变化,但同时存在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农民收入差距、地区间农民收入差距、农民之间的收入差距拉大等问题。这既有宏观经济方面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和制度的原因。当前,必须通过强化政府服务农业意识、调整农业结构、精简乡镇机构、发展个体私营经济、搞活农产品流通、加快城镇化进程、加快农业产业化中龙头企业的培育、增加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和创新等方式促进农民增收。  相似文献   

10.
从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分析农民增收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人力资本理论为依据 ,通过分析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与农民收入之间的关系 ,说明提高农民收入的关键不全在于农业制度的变迁与物力资本的投入 ,核心挑战是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  相似文献   

11.
民族地区农民持续增收是精准脱贫工作的重要考量指标。基于民族八省区农民收入增长的现实情况,利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分析了影响民族地区农民收入增长的因素,结果表明,自然资源禀赋结构、教育投入、地方财政支持、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建设等对民族地区农民收入增长有较强的正面影响,并针对这些因素提出民族地区农民持续增收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增加农民收入是当前国家和各级政府工作的重点,应在财政、信贷资金等方面支持农业,解决现存的问题,逐渐增加农民的收入.应当向发达国家学习,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并进行相关配套改革.只有在农民收入水平提高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3.
我国农民收入与以前相比有较大幅度的增长,收入结构也发生了较大变化,但同时存在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农民收入差距、地区间农民收入差距、农民之间的收入差距拉大等问题。这既有宏观经济方面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和制度的原因。当前.必须通过强化政府服务农业意识、调整农业结构、精简乡镇机构、发展个体私营经济、搞活农产品流通、加快城镇化进程、加快农业产业化中龙头企业的培育、增加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和创新等方式促进农民增收。  相似文献   

14.
我国当前农民收入问题的本质是市场机制作用"被扭曲",导致农业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陷入一个制度性的困境中:农民收入严重依赖于国家的价格干预,农民只能采用"弹性投入策略"以适应市场。要不断地缓解我国的农民收入问题,除了对现行的户籍和土地制度进行改革和完善外,国家还应该采取其他一些政策措施,有效缓解当前的突出问题,维护农村乃至整个社会的稳定局面。  相似文献   

15.
1993年,河南省农村市场逐渐趋向活跃,但就市场整体形势而言,仍属相对偏淡。其根本原因在于近几年来农民收入增加不多而造成农村需求的不足。农民收入的低速增长,首先影响了农民生活消费水平的提高;其次导致了农民生产投入能力的下降,农村市场需  相似文献   

16.
支农政策旨在提高农民收入,但存在导致农民收入降低的内生机制,是为支农悖论.支农政策有可能导致农产品过度供给从而引发价格下跌,还有可能减缓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及时转移,从而降低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中国农村面临两大任务,加大投入和减少农民,理想的支农政策应是增加投入和减少农民并举.然而,由于这两者的悖论性质,理想的支农政策并不多,只能在支农和增加农民之间进行权衡.认为减少农民是解决农民相对贫困的基本出路,深入讨论了支农政策的悖论性质;提出较合理的支农政策选择:加大农村教育培训、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补助农村医疗保障系统,为农民提供必要的市场和就业信息,降低农民进城的成本.  相似文献   

17.
区域产业投入优化的熵权系数模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区域产业投入的优化问题,不仅考虑到投入的经济效益,同时也考虑了投入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综合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建立熵权系数模型,以确定各产业的最优投入,并举例说明模型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农民收入水平相对偏低且增长缓慢,依然是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造成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农业发展阶段性变化,非农产业阶段性变化,过度松散的农业生产模式,农业投入不足、资金严重短缺等。要实现农民收入的增长,必须相应地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包括加快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大农业和农村的投入,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等。  相似文献   

19.
以湖南省为例,根据1995—2010年的统计数据,建立回归模型对粮食最低收购价格与农民收入之间相关性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粮食最低收购价格对农民收入具有重要影响,相关系数达0.8,影响系数为4.147 259,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可以有效地增加农民收入。在深入分析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政策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粮食最低收购价格形成机制、拓宽粮食收购渠道、健全农业生产资料限价、农业补贴机制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我国财政支农政策绩效及政策选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我国农产品供求总量已经基本平衡的新形势下,财政支农的目标应由增加农产品产量转化为增加农民收入,在加大财政支农投入的同时,更要认真分析以往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率不高的原因,调整财政支农政策,提高财政支农效率,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