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百色市壮族歌圩历史悠久,在各县有不同的称谓.百色市壮族歌圩有源于乐神、为纪念某些著名人物(主要是歌手)、源于男女青年借歌圩场合对歌连情求偶三种起源.百色市壮族歌圩的存在和发展具有保存和发展百色市各民族文化、培育一代又一代歌师和艺人、推动百色市经济发展等价值.百色市壮族歌圩作为群众性歌唱聚会的场所,是一种传统的民族文化活动形式,应受到尊重,应进一步加以重视研究.  相似文献   

2.
壮族是一个喜欢唱歌且善于唱歌的民族,历史上许多地区,都有传统的对歌的盛大节日──“歌圩”。然而改革开放后,歌圩却日渐衰落。主要原因是歌圩择偶功利性的减弱,动摇了歌圩赖以生存发展的社会基础;环境的变迁缩小了歌圩的地盘;民众价值观念的变化是歌圩衰落的社会心理因素;壮文的滞后阻碍了壮族歌圩文化的传播。  相似文献   

3.
《今日南国》2009,(6):F0004-F0004
布洛陀民俗文化旅游节俗称敢壮山歌圩。据史料记载,该歌圩形成于隋唐之前,千百年来长盛不衰,是广西最古老、最大的歌圩。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七到初九,田阳和周边县、市及海内外的壮族同胞几十万人自发来到敢壮山,以祭祖、对歌、舞狮、抛绣球等活动纪念壮族始相——布洛陀,并开展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活动。歌圩规模大、内容丰富,在广西乃至全国都很少见到,令人叹为观止。在敢壮山上,有祖公祠、姆娘岩、将军洞、鸳鸯泉、通天洞、布洛陀根、圣水池、望子台、红军洞等人文、自然景观,与原生态的榕树林一起,形成了人文与自然相结合、历史与红色旅游相结合的独特景区。  相似文献   

4.
情歌对唱活动是广西歌圩与西北"花儿"会共有的重要内容,但两种所表达的婚恋文化的内涵有差异。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的相关观点,从歌场程式主题的差异、歌圩与"花儿"会的起源、歌词风格、"好歌"的审美心理四个方面,对这种文化的异质情况进行分析。情歌对唱活动在歌圩上体现为壮族"倚歌择偶"的传统婚姻习俗,而在"花儿"会上则表现为婚外恋的一种形式。  相似文献   

5.
论壮族歌圩的生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壮族歌圩是绚丽多姿,有鲜明民族风格的民族传统活动。根据史料记载,壮族歌圩起码在一千二百多年前的唐代就已存在,到了宋代已初具规模,而到明清则与今日接近。可见壮族歌圩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但壮族歌圩也有过兴衰,历尽沧桑。自明中叶封建王朝逐步对土司统治地区实行“改土归流”后,封建统治者视歌圩为“风流圩”,把歌圩中演唱的山歌视为“风流歌”,认为其“伤风败俗”而严加禁止。如清朝思恩知府李彦章,就出示严禁,但并无寸效。“会讫,群人  相似文献   

6.
广西田阳敢壮山歌圩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歌圩文化是壮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传承和保护好这一民族文化资源,对弘扬壮族文化、繁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敢壮山歌圩是壮族歌圩文化的代表,对敢壮山歌圩的文化背景、发展现状等问题的分析表明,要实现传承和保护的目的,必须充分发挥现代媒介的作用,启动"和而不同"的机制,走"文化旅游"发展之路,结合时代特点创新歌圩内容与形式.  相似文献   

7.
在我们祖国多民族的大家庭里,壮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能歌善唱的成员。自古以来,壮族人民酷爱唱歌,常以歌代言;并且每年都有定期聚会唱歌赛歌的传统风习,这就是人们所共知的“歌圩” (壮语叫“窝坡”(okbo)、“龙桐”(roengzdongh)等等,各地称法不一)。歌圩是壮族人民歌  相似文献   

8.
歌圩是壮族民间文化的特色所在,也是现代壮族嘹歌的重要生存空间。同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歌圩与嘹歌的保护传承相得益彰,互相促进。依托歌圩这一传统地域性活动组织形式,壮族嘹歌的传唱被融入到群众的日常生活,民间参与的优势力量亦被充分发挥,这使“非遗”的活态传承得以有效实现,而这对于其他项目类“非遗”的传承发展也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流行于右江流域的壮族嘹歌 ,是歌圩文化的艺术产物 ,是该地区壮族民情、风俗、历史、愿望、技艺传承等丰富内涵的载体 ,嘹歌是一部由壮族民间歌师歌手创造的智慧的结晶 ,是一部经民间长时间传唱相对稳定的抒情组歌的组合。嘹歌由日歌、夜歌、贼歌、建房歌、三月歌及短组歌构成 ;五言体壮欢 ,用土俗字唱本。嘹歌是壮族本土原创民间口碑文学的经典之作。  相似文献   

10.
壮鄉歌圩行     
《今日南国》2010,(5):56-57
壮族青年男女在歌圩上或赶圩过节时,选择对歌之人,交朋结友,寻求配偶。壮人自古好歌、善歌标志着最具聪明才智,并以此衡量一个人是否值得尊敬和爱慕。民间传说,漂亮的姑娘,虽有众多的追求者,但她们只嫁给在赛歌中唱得最好的小伙子。“倚歌择配”反映了壮族的传统文化心理和婚姻道德观念。  相似文献   

11.
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贺州市浮山歌节"是广西歌圩文化的典型代表,其相关传说和对歌仪式反映了当地民众对族群内部和族际之间人际关系的思考,是地方族群对村落社区秩序理解与建构的隐喻。当地政府介入歌节是出于社区文化建构与施政理念宣传的需要,有助于提升节庆品质和影响力。民间节庆对地方社区秩序建构有重要的价值和作用,适度的国家在场是保护民间节庆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卓有成效的措施与策略。  相似文献   

12.
壮族的传统民俗文化如铜鼓文化、歌圩文化、织锦文化等 ,因各种社会历史原因 ,均程度不同地陷入了困境。重建壮族传统民俗文化的对策有 :澄清认识 ,更新观念 ;在利用中实现保护 ,使壮族传统民俗文化与市场经济的多种需求相适应 ,发挥它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价值作用 ;进行民俗改革 ,剔除其落后因素 ,注入有活力的具有时代特征的文化因子  相似文献   

13.
潘其旭先生所著的《壮族歌圩研究》已公开出版发行,它向读者全面介绍了歌圩的起源、发展、内容、形式、性质、功能,作为第一部关于壮族歌圩的专著,它填补了民族文化研究领域的一个空白。本文就此谈些读后感。一、潘其旭和他的《壮族歌圩研究》  相似文献   

14.
论壮族歌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壮族素以善歌著称。壮族民歌浩如烟海,源远流长,许多作品在人民中间世代相传,吟唱千百年而不辍。这固然是由壮族那天赋的喜歌善唱的民族特点所决定,但同时也与“歌圩”这种传统风习的特定形式,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这样说,歌圩是壮族人民歌唱才能的“大教场”、“大考场”,也是壮族民歌的“大宝库”。因此,我们在这里,着重地从历史的角度,对壮族的这一传统歌节进行探讨研究,这对于进一步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艺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将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5.
旅游视野下的壮族族群认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族群认同是求同与求异的综合,旅游开发为实现族群认同提供了一个契机。壮族的族群认同要素主要有布洛陀文化、稻作文化、铜鼓文化、歌圩文化、岜莱文化、干栏文化等,壮族民族旅游开发以这些壮族传统文化为内容,既可获得经济利益,又是实现族群重建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广西是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首府。广西建设先进文化,首府建设先进文化,当以壮族文化遗产为民族根基。壮族先民是南方稻作民族,探索壮族文化遗产,当以壮族是稻作民族为出发点。壮族五大文化遗产之首,当推南方稻作民族人文始祖洛甲。而后为洪水育人神话盘古兄妹,左江花山崖壁画,歌圩的女儿、歌仙刘三姐,全国篇幅最长的民间抒情长诗《嘹歌》及壮族原生态民歌。五大文化遗产各有其抢救措施。文化遗产是建设先进文化的民族根基,抢救文化遗产与建设先进文化密切相关,与建设广西先进文化、首府先进文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传统壮族文人的文论在全国影响并不大,但是否就因此而没有价值和意义?尽管受到汉族文人文论的巨大影响,并因此还具有滞后性,但传统壮族文人文论的存在仍有其价值和意义,这种价值和意义表现为:它是对传统壮族文人文学创作的总结;它是壮族民间文论的发展,是壮族人民对文学思考的进一步深化;它是对全国文论的一种丰富。在这三个方面,它有着别的文论无法替代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8.
“歌圩”主要流行于广西西南部及红水河流域,是壮族人民最为喜闻乐见的赛歌形式。在壮语中,它有各种不同的叫法。比如“窝峒” (ok deongh)、“窝岩”(okgamj)、“窝坡”(ok bo)、“行峒”(hangz deonsh)、“坡会”(bo hoih)、“放球”等等。壮族的“歌圩”历史悠久。早在明代,邝露的《赤雅》就有这样的记载:“峒女(即壮族少女。因壮人聚而成村为峒)于春秋时,布花果笙箫于名山,五丝刺同心结百  相似文献   

19.
歌圩文化作为壮族传统文化之一,它拥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多样的良性社会功能,但在每一次的社会变革中,歌圩文化却总是成为主流文化的打压对象.这其中所反映出来的不仅仅只是歌圩这单一地方性文化所表现出来的命运,而是折射出更多的非主流文化的发展方向问题.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之间应该存在一种怎样的关系,非主流文化在当今全球化的社会中应该怎样求得发展,文章对此都作了一定程度上的分析.  相似文献   

20.
"神药两解"是壮族社会重要的疾病治疗观念,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壮族居民的治疗实践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文章从对这一观念与治疗选择之间的关系入手,探讨壮族民间治疗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