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论文化交流与中日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晓秋 《日本学刊》2003,(1):130-138
文化交流是加深中日两国之间互相理解和信任的重要渠道 ,是沟通中日两国人民心灵和感情的友谊桥梁 ,是建立中日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的坚实基础。它往往能起到国际关系中政治外交和经济贸易关系所不能取代的深层次的作用和效果。作者以理论与历史相结合的观点 ,从八个方面进行了简要的阐发。  相似文献   

2.
安平 《日本研究》2009,(3):26-29
历史认识问题是影响中日两国正常交往的障碍之一。本文以对日本国民历史认识产生重大影响的日本媒体为例,分析了能够表明其历史认识问题的诸多言行及其形成原因。并提出在当前媒介化社会和全球信息一体化进程中,拥有广泛而巨大社会影响力的媒体可以起到促进国家之间正常交往或影响国家之间友好关系的重要作用的论点。认为日本媒体的历史认识问题也是影响中日两国关系正常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历史认识问题是左右中日关系的关键因素之一,在刚刚结束的日本众议院选举中,民主党以压倒多数打败长期执政的自民党成为新的执政党,而新首相鸠山由纪夫就具有比较进步的历史认识。日本首相对日本的外交政策具有决定性作用。纵观战后的中日关系,可以说具有正确历史认识的领导人执政时两国关系就变好,反过来,历史认识有问题的领导人上台时双边关系往往不顺利,有时甚至坏到不可收拾的程度。鸠山首相不但对过去的历史有着清醒的认识,而且重视东亚外交,对东亚共同体的建设也比较积极。因此,与过去相比,中日关系迎来了较好的发展平台。作为日本近邻的中国,应抓住机遇,进一步推进21世纪的中日关系,为东亚的和平与繁荣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4.
中日关系经过了古代两千多年的友好交流史和近代60余年的日本侵华史,给两国处理和发展当今中日关系留下了很多教训和启示。1972年9月中日恢复邦交正常化至今,中日文化交流迎来了第五次高潮时期,同时也是有史以来中日两国关系发展得最稳定、平等、健康的历史时期。2006年10月安倍首相访华,2007年4月温家宝总理访问日本,中日双方就构筑战略互惠关系达成了共识,并且进一步进行了具体的探讨和磋商。为了增进理解,两国政府首次组织并成立了中日历史共同研究委员会,通过对古代、近代、当代不同时期中日关系发展史的共同研究,加深对历史的客观认识,增进相互理解,进一步推进中日关系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浅议当前的中日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正确认识和对待历史是中日关系顺利发展的关键问题。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问题,日本不能正确对待台湾问题,日本霸占钓鱼岛问题及东海大陆架问题,是影响中日关系发展的三大障碍。应正确评估、准确定位和认识当前中日关系中的各种问题,并善于应对。历史已经证明,中日两国“和则两利,战则两伤”。应相互“与邻为善”,共同构筑2 1世纪中日两国的新型关系。  相似文献   

6.
徜徉在中日关系的历史与现实之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洪 《日本研究》2005,(1):21-26
进入了2 0 0 5年的中日关系正面临着新的考验。中日之间能否在今天实现睦邻友好,取决于历史问题的正确定位。任何粉饰、美化侵略战争的言行,必然给中日关系造成严重破坏。中国不忘战争创伤的目的,在于避免历史悲剧重演,而不是向日本复仇。日本试图成为“远东的英国”,做美国在亚洲的最亲密盟友。模仿英国在国际关系上走钢丝,恐怕会落得无路可退。中日关系的总体性倾向是走向一种“非敌非友”的相邻大国关系,或曰“竞争性伙伴”关系。  相似文献   

7.
彭洲飞 《创新》2011,5(5):24-27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研究的进程中,原本统一如初的一体化马克思学说,表现态势却呈现出了学理向度、政治向度和实践向度的划分。尝试这种新的划分有利于把握马克思主义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恢复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学理性、政治性和实践性的融合统一。  相似文献   

8.
邓京力 《求是学刊》2004,31(1):112-116
历史认识的两种基本形式———历史认知与历史评价,在诸多方面既有明显差别又客观存在着密切联系,而这种联系恰恰说明历史评价在认识中的普遍性,同时也具体展现了事实与价值在历史认识过程中复杂的交互运动。在处理认知与评价、事实与价值、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问题上,不能简单采取消解矛盾的方法,而要在联系中发现其变化的整体趋向与特征。  相似文献   

9.
潘攀 《社科纵横》2005,20(3):117-118
文化的全球化是全球化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任何国家或民族的文化发展要想真正游离于其外都不可能。但文化的全球化并非是各国、各民族之间真正平等的文化交流。如何在全球化时代应对文化交流中强势文化的挑战,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是其中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对中外文化交流进行历史的反思,吸取历史的教训,树立正确的态度,不失为一种良策。  相似文献   

10.
1972— 1 992年的中日关系在中国方面获得了高度评价 ,尽管此时的两国关系出现磨擦和冲突 ,但毕竟是支流。文章最后对中日关系的未来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中日民间交流 ,在战后两国关系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为打开两国交往的大门 ,推动中日友好运动的勃兴和邦交正常化的实现 ,促进两国关系全面、健康、顺利的发展 ,它始终扮演着官方或其他渠道都无法代替的角色 ,发挥了“贸易入手 ,以经促政”、“民间先行 ,以民促官”、“半民半官 ,以民代官”、“与官并举 ,官民并茂”的特殊而又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中日两国复交谈判时,田中角荣的一句"添了麻烦",曾引起激烈争论;在6年后缔结《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时,双方又因是否将"反霸条款"写入条约而互不相让.中日两国外交方面的分岐,除了"政治因素"外,还有深层的"文化因素".中日两国在"名誉"与"等级"方面的不同文化取向,成为以上争论及中日之间主要分岐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3.
韦立新 《日本学刊》2002,43(3):123-133
本文把焦点集中放在中国文化中的儒、佛思想传入日本之后 ,对日本神道的发展产生的影响和所起的作用进行分析、论述 ,指出日本神道的发展 ,在许多关键性阶段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传自中国大陆的儒、佛思想的刺激和影响 ,其与中国古代文化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绝不应忽视。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对过去十年的中日关系进行评价,全面总结其中的历史经验及教训,并对未来十年的中日关系做出展望的基础上,从中日关系定位、政治和经济关系、安全关系、应对金融危机、中日经济合作、中国形象等六个方面,对中国的对日政策取向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高洪 《日本学刊》2020,(1):1-13
中日双方经过数年努力,终于迎来两国关系发展的新时代。本次两国关系改善是两国领导人亲力亲为的结果,改善的路径也因此带有"自上而下"的突出特点。日本社会各界在改善关系方面仍存在不同程度的认识差距,而这些差距在两国外交实践中又具体表现为诸种"失衡",亟待解决与克服。面对中国领导人即将对日本进行国事访问,以及2020年到2022年中日关系大事叠加的敏感时间段,今后双方能否持续稳步地相向而行,能否为指导、约束和规范新时代的中日关系制定出继往开来的新政治文件,自然是人们高度关注的重要议题。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变局,中日应当同舟共济,努力创造美好世界;应当深化互利合作关系,共同维护正常的国际秩序;应当担负起新时代的历史责任,求同存异,妥善解决争端问题;应当坚持多元共生的文明观,以东方智慧积极寻求精神融合。  相似文献   

16.
陆建人  蔡琦 《创新》2019,13(2):45-54
人文交流是发展中国—东盟关系的重要基础,现已成为双方关系中继政治安全、经济贸易后的第三根支柱。中国和东盟的人文交流在机制建设、文化合作、教育合作、旅游合作、体育合作、科技合作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亮眼的成果。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合作规模较小,影响力不强;民间参与度较低,限制较多;教育合作领域有限,层次结构欠合理;人文交流的广度与深度不足;民众相互了解仍处于较低水平;讲好中国故事的水平有待提高。为改进中国—东盟人文交流合作,建议加强交流机制建设、加强相互包容和信任、共同投入资源、创新人文交流方式、加强民间外交、规范旅游秩序、简化签证手续等。  相似文献   

17.
试论制约日本回归"普通国家" 的"精神文化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武心波 《日本学刊》2005,(2):94-110
日本受岛国地理环境与自身历史和其他因素的制约,精神文化素质先天发育不足.在与外界的悬殊落差中,充满了"历史悲情"的"和魂"千百年来虽几度奋起积极"补差",欲与世界缩短差距,却"初衷难改".日本在外表上与外界的一致,无法弥合其心灵深处与世界的巨大裂痕与反差.日本依然习惯于在心灵深处掩藏自己,每每固执地以一种非常独特的方式维护与表诉着自己.精神文化因素在理性和非理性间的徘徊与跌宕,深刻地影响和制约着日本向"普通国家"回归的未来政治进程.  相似文献   

18.
1972年的中日邦交正常化是在两国领导人经过四次的会谈磋商下一举实现的.其中日本在野党的对华外交在中日复交过程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野党领导人相继访华,为两国政府传递了重要的信息,促进了田中内阁迅速做出访华实现邦交的决断.  相似文献   

19.
21世纪初中日关系的特征与课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1世纪初 ,中日关系正进一步趋向均衡、对等和相互依存 ,中日间的政策互动正从具体论争转向战略对话。 2 1世纪中日关系的理想目标是逐步走向战略和解与合作。在人们描绘的各类前景中 ,中日共筑东亚共同体的模式最能实现中日双赢和东亚乃至世界和平与繁荣的未来蓝图。  相似文献   

20.
中日政治关系失和对双边经贸关系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文 《日本学刊》2006,(4):37-48
在国际关系中,政治因素与经济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中日民间相互亲近感的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投资环境的恶化和消费品市场的萎缩,且在两国政治关系恶化的情况下,政府间的对话趋于狭窄化和政治化,许多经济合作项目或因无暇顾及而搁置,或因过度关注而搁浅。受中日政治关系失和影响,东亚区域经济合作举步维艰,中日自由贸易协定迟迟不能提上议事日程,一些共同合作项目难以启动,双边投资和贸易的增长出现相对下降趋势。如果中日关系在未来一个时期不能出现明显好转,中日经贸关系趋冷的速度将进一步加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