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近现代以来,我们的文化先驱们开始思考中国落后的根源,而"国民性"成为讨论的热点.中国现代化的前途与命运,其关节点真的在于我们的"国民性"?对"国民性"的认识,林语堂先生无疑具有独到之处.林语堂(1895~1976年)是一位以英文书写而扬名海外的中国作家,他一生"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在他去世30周年之际,我们谨以此文纪念林语堂先生.  相似文献   

2.
本中文考察了林语堂先生散文中运用的比喻的修辞方法及其表现形态。林语堂散文中比喻手法运用得心应手,比喻取材广泛.他不仅擅长使用常见明喻形式,也经常采用大量的“暗喻”、“借喻”、“博喻”、“讽喻”、“反喻”、“互喻”、“缩喻”等形式,灵活多姿,富有变化,善于创新,形成了贴近自然、生动风趣的语言风格,值得我们探讨与学习。  相似文献   

3.
张小平 《女性天地》2011,(10):50-50
林语堂先生是福建人,现代著名学者,著作等身,三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林先生认为“生活的目的是真正的享受生活”,他从不把写作当作生活的全部,家庭生活因为他的机智和幽默而显得异常温馨。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他同样是一个智者。  相似文献   

4.
薛涌先生为他的新作《学而时习之》所作的长篇序言,分别由《社会学家茶座》、《南方周末》刊出。由薛文我们得知,中国数千年文化之所以失败,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几千年来的文化人,或说知识分子们的思想精神资源一直都是有问题的,诸如什么“民本”思想啦、什么“家国天下”之情怀啦、什么鲁迅的《阿Q正传》与国民性改造啦,其实统统都不脱韩非子的“法术之士”框架,不过是一以贯之的“赤裸裸的权力游戏”的另一面而已。  相似文献   

5.
幽默与漫画     
《老年世界》2013,(3):34-35
越短越好 演讲比赛结束以后,班主任总结道:“我们讲话时,言语要简练,要有艺术性。林语堂先生说过,‘一篇精彩的演讲,应该像少女穿的迷你裙,越短越好’。”  相似文献   

6.
关于爱情与婚姻,林语堂曾有过一个非常精辟的比喻。他说:“爱情是点心,婚姻是饭。”林语堂与陈锦端初试于上海圣约翰大学。陈锦端是他一个同窗的妹妹,美丽、优雅,还画得一手好画。他一见她就着了魔。然而,陈锦端出身名门,父亲陈天恩根本看不上牧师的儿子林语堂,觉得他家境太过清苦。林语堂就这样被阻隔在相思的门外,痛苦到寝食难安。  相似文献   

7.
20世纪初,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而精准的批判。他身体力行,致力于用实际行动将国家解救于道德灾难之中。从鲁迅著述的字里行间,我们发现在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恨”之余,还流露着对民间文艺毫不掩饰的“爱”。在不留任何余地尖锐的批判下留有的这丝“温存”,激起了笔者对鲁迅先生的民间文艺对象产生了兴趣。  相似文献   

8.
在一个雪花漫天飞舞的下午,我们如约来到中国文化书院·绿色文化分院。专访了“中国民间环保第一人”——梁启超之孙梁从诫先生。十年前,梁先生就开始从事民间环境保护工作。作为中国第一个群众性、会员制的民间环境保护组织——“自然之友”的会长,他非常忙。梁从诫先生完全是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环保。他开门见山的强调说,大自然的规律,不可违背“道法自然”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9.
卑怯,是鲁迅揭示的中国“国民性”的主要劣点,是鲁迅对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和近百年的殖民统治及与此相应的封建的和殖民主义的奴化教育造成的种种孱弱的“国民性”的弱点,尤其是对其中的“奴隶根性”的认识不断深化听得出的结论。本文仅从鲁迅对“奴隶根性”的认识过  相似文献   

10.
问:谁是中国历史和文学中最可爱的女人?答:陈芸,清乾隆年间苏州才子沈复的妻子。这是一个今天已为大多数人感到陌生的名字,但在五四以前,知识人大都不会反对林语堂的观点。沈复对妻子陈芸爱之弥深,亲撰《浮生六记》来祭奠她,并以此书纪念他们两人间的爱情。俞平伯把该书作为“个性解放”的读本;潘光旦对此则持批评态度,认为这种“个人主义的家庭观”会妨碍中国人进入现代竞争社会。林语堂赞叹沈复、陈芸的充满爱的“闲适生活”。他数易其稿,特地将《浮生六记》译为英文,向全世界隆重推出陈芸——“中国历史和文学中最可爱的女人”。  相似文献   

11.
陈初越先生曾在《南风窗》撰文指出:“中国,从更大意上来说,就是乡土中国.乡村的和谐,就是中国的和谐,就是我们内心深处真正的和谐.”一向追求和谐,以诗歌闻名于文坛的著名作家蒋巍先生说,当他“敲完《沉没的“草根声音”》时,整个生命仿佛被冻结了,一种惊愕与疼痛的寒流包围了我的身心.”  相似文献   

12.
余玮 《职业》2002,(11):32-34
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斯瓦米纳森博士曾高度评价袁隆平所做的贡献:“我们把袁隆平先生称为‘杂交水稻之父’,因为他的成就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做。他的成就给人类带来了福音!”  相似文献   

13.
上世纪50年代我还是一名小学生,村里一间大庙便是我们的学堂。老师姓高,他一个人教我们三个年级、40多个学生,谓之“复式班教学”。高老师原是私塾先生,不会说普通话,他就现学现卖。每逢星期日,他就去区联校学拼音,再回来教我们。他伸长脖子大鹅似的张着嘴巴“啊喔额”地教拼音的样子,滑稽而认真。  相似文献   

14.
林语堂是一位享誉海内外的文学家和翻译家,在翻译实践和理论方面颇有造诣。他在著名的《论翻译》中提出了翻译的忠实、通顺和美的标准,特别是在美学方面做出了开拓性的突破,明确提出"翻译是一种艺术"。林语堂将美学思想运用到翻译理论与实践当中,在中国翻译研究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林语堂的《论翻译》为基础,立足于他的美译观,客观地介绍林语堂翻译美学思想,并具体分析他中译英作品里的典型例句,最终得出林语堂翻译理论中"五美"相融合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15.
《京华烟云》是林语堂先生所著的长篇小说《Moment in Peking》的汉译本。本文选择张振玉先生的译本,从社会风俗与历史传统两个方面,探究其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并从中得到一些对翻译工作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晓月 《老年世界》2008,(9):32-33
虽然我和婆婆语言不通,但她逮着我照样说个不停。而我不管是否听懂,脸上总是挂着真诚的微笑。结婚之前,先生可怜巴巴地对我说:“现在我妈妈和我住在一起,但我们结婚以后,她就得搬到公寓去住了,她得整天一个人在那个公寓里。”我问:“为什么?”先生回答:“因为这是我和你的家。”我明白了先生的用意,他是想让我表个态,结婚后他妈妈怎么办。  相似文献   

17.
老陆走了     
曾石 《老人天地》2013,(7):24-24
我们从来也没有叫过他“陆学艺老师”,因为这个称呼透着生分和距离;我们更是从来没有叫过他“所长”,因为这个称呼弥漫着官气。——陆学艺先生的同事及弟子  相似文献   

18.
闲话“福份”杨陶然人要奋斗,也要享受。何以为度?林语堂在一篇文章中谈到,“享受生活中太多的幸福”,左中国人看来是“折福”,即减少自己生活中的“福份”。所以,“人当取较清淡之幸福”,这是“家族延续”、“种族延续”的重要保证。由此可知,人的奋斗无穷,而享...  相似文献   

19.
他徘徊在那幽深的雨巷 “请问先生,我们能不能去您二楼的房间,从窗口拍对面徐志摩先生当年的旧居?”未待我作答,同来的一位中年女士立即补充道:“我们刚从美国来上海不久。”  相似文献   

20.
“农家乐”别淡了“乡村文化”的底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语堂在他的《中国人》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论述:“田园生活的模式总被认为是最理想的生活方式,在艺术、哲学与生活中的这种田园思想,深深地扎根在中国普通人的意识中,它在很大程度上是我们今天的种族繁荣和健康的原因。”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在在水泥森林中的现代人,对田园式的生活越发向往,于是这种深深扎根在中国普通人的意识就产生了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