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华人文化诗学"意味着华文文学批评重心的转移,即从重视中国文化/文学对海外华文文学的影响研究到突出华人与华文文学主体性的转移,从中国视域为主导的批评范式转向以华人为中心的"共同诗学"与"地方知识"双重视域的整合."华人文化诗学"主张从纯审美研究视域转向文化政治阐释.  相似文献   

2.
与中国内地或其他华文文学比较繁荣的地区相比,捷克华文文学呈现出五个特征:较少的商业影响;较少的思想束缚;更宽的视野;更注重人性;思想性、艺术性高的作品较少。随着华语卫星电视的普及,华文盘片、磁带租赁的兴盛以及网络的传播,捷克华人的文化生活空前地丰富。而华文文学作品仍然以不可动摇的地位被广大华人所爱戴。  相似文献   

3.
2002年1月4日,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协会总会长、第三届世界华文女作家协会会长戴小华女士在同济大学亚太研究中心和海外华文文学研究所共同举办的第十二次文学沙龙活动中,介绍了东南亚华人文学的现状,她对世界华文文学、特别是马来西亚华文文学的前景充  相似文献   

4.
香港文学是中国当代文学总体格局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历史上看,香港文学是中华文明的延伸。在香港文学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意识一向占有相当大的优势,同时,又与西方文化有着内在的相通、相连和彼此交叉、渗透的一面。香港文学是世界华文文学全球格局的一个组成部分,香港特殊的历史和地理条件是其他华人地区不可能取代的,它在沟通海峡两岸文学和世界各地文学的交往上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香港文学是以自己特有的形和质——香港性——定位于世界华文文学大文学圈格局之内的。  相似文献   

5.
一般认为,20世纪80年代至今,是泰华文学的蓬勃发展时期,但近年来随着华文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新媒体的介入,本应再次蓬勃发展的泰华文学的生存却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其中符徵的焦虑与反思具有较强的代表性。符徵认为,受泰国历史上的语言政策和信息传媒的双重冲击,泰国华文报纸订阅量下降,写作者和阅读者缩减、写作阵地萎缩、写作主题消解,华文文学生态急剧恶化,亟待转型与重建。  相似文献   

6.
华人的每一次迁移,都伴随着华族文化的迁徙。东南亚华文文学在其发展过程中,一方面它守成着中华文化的“根”,显现出浓烈的“文化乡愁”色彩;另一方面它又经历了从“落叶归根”到“落地生根”的文化心态的流变。东南亚华文文学在东南亚各国的“文化土壤”和“地理环境”里生根、开花、结果,需要一定的创作时间和文化空间  相似文献   

7.
华人企业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在海内外广为传播和延续的成果之一,其文化渊源主要来自中华传统文化、西方文化价值观、华人居住国的本土文化三个方面。然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华人企业文化中的比重呈现出逐渐降低的趋势。在华文教育蓬勃发展的今天,华文企业文化的研究与教育在华文教育内容体系中却处于缺失状态。当前,应从加强华人企业文化研究的支持力度,将华人企业文化的研究成果编入教材,对华文教师作系统的有关华人企业文化的教育与培训三个方面入手加强华人企业文化研究,并将其纳入华文教育内容体系之中。  相似文献   

8.
华人企业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在海内外广为传播和延续的成果之一,其文化渊源主要来自中华传统文化、西方文化价值观、华人居住国的本土文化三个方面。然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华人企业文化中的比重呈现出逐渐降低的趋势。在华文教育蓬勃发展的今天,华文企业文化的研究与教育在华文教育内容体系中却处于缺失状态。当前,应从加强华人企业文化研究的支持力度,将“华人企业文化”的研究成果编入教材,对华文教师作系统的有关“华人企业文化”的教育与培训三个方面入手加强华人企业文化研究,并将其纳入华文教育内容体系之中。  相似文献   

9.
华文《西贡解放日报》是越南唯一一份华文报纸,也是越南政府管理华人的重要渠道。从其时政部主任、记者杨迪生新闻作品集《走进堤岸》中可以看出,越南华文报纸在越南华人的身份认同发挥着双重作用,它既是建构越南华人的国家认同的工具,又是传承华人民族文化、维系族群意识的载体。  相似文献   

10.
新马华文文学萌发时间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新马华文文学的发生、发展受中国五四新文学影响至重,历来的文学史都只关注其新文学的发生、发展,有意无意地忽略了所谓旧文学的萌发及其延续,因此,往往把新马华文文学的萌发时间定于1919年之后。我们认为,本土意识是海外华文文学的灵魂和纲领,考察海外华文文学,必须把立足点放在海外华文文学赖以产生的海外各国本土上。海外华文文学的萌发,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必须得有形成规模的华人移民群体(即华人社会)和华人学校;第二必须得有华文文学的创作者及其创作事实,并且这些作品必须得对当地的社会生活有所反映或表现;第三必须得有能让这种文学作品传播的载体,并且通过一定的传播手段传播于世。根据这三个必要条件,新马华文文学的萌发不应该忽视所谓的旧文学,其萌发时间应该是在1919年之前的旧文学诞生之时。  相似文献   

11.
在《华人文化诗学:批评的期待》一文中,我们认为:“建构以‘华人性’为研究核心,以‘形式诗学’与‘意识形态批评’统合为基本研究方法的‘华人文化诗学’,在更加开放的社会科学视域中审视与诠释华人文学书写的族裔属性建构意义及其美学呈现形式,应是我们拓展华文文学批评空间的一个有效途径。”我们提出“华人文化诗学”概念,隐含着的  相似文献   

12.
马来西亚有近七百万的华人,是中国以外保留中华传统文化较为完整的国家。华人精英在教育领域及传承中华文化方面的成就卓著。马来西亚华人常常自许马来西亚拥有从小学到大专的完整的华文教育体系,但是,究竟马来西亚华人在日常生活中还保留有多少中华文化,这是一个笼统又难以回答的问题。不过,可通过华文小学的课程内容窥探一二,因为马来西亚有超过九成的华人在华文小学接受教育。因此,华文小学的华文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马来西亚华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并形成了颇具特色的马来西亚华人文化。  相似文献   

13.
现当代欧洲华文文学传承着20世纪初留欧学人精英文化的传统,作者普遍文化素质高,起点高,属学者型"文化精英".但人数少,也很分散,在欧洲本土强势文化壁垒下,只能处于边缘状态.不过这并不妨碍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华文作家和不少华文经典作品.值得关注的是,上世纪80年代以后,来自中国内地的一批新移民作家群的出现,他们视野更开阔,题材更丰富,创作基调积极乐观,叙述方式更多种多样,是欧洲华文文学的新高点,显示欧洲华文文学在"万里长城"与"马其诺防线"之间正在艰难地突围.  相似文献   

14.
从华文文学转向华人文学,目前已成为华文文学研究界值得关注的一种学术趋向.围绕族裔身份与汉语写作两个层面,对这一学术现象进行梳理和辨析,在肯定其合理性的同时,反思这种转向的局限性,以期对当前的华文文学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5.
《四海论坛——世界华文文学研究专栏》自本期开始与读者见面了。著名旅美华人作家白先勇先生为本专栏欣然题词:“四海一家”,表现了他对全球华文学作的拳拳爱心与美好祝愿,也是第一时间送给我们的最珍贵的礼物。他的隆情盛意,我们愿与读者诸君共享。本次论坛邀得苏州大学世界华文文学研究中心的通力合作,内容主要是关于香港文学研究。以后还会相对集中地发表有关台湾文学、东南亚华文文学、欧美华文文学等方面的评论,敬请广大读者、学者鼎力支持。  相似文献   

16.
世界华文文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三十多年来各种文体研究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旧体诗词始终未获得相关学者应有的青睐,现在是到了反思并付诸实践的时候了。世界各地华人社会中的旧体诗词创作,都应该引起华文文学研究界的关注并加以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反映世界华文文学的多元性和各区域华文文学的独特性,描绘出一个完整的世界华文文学谱系。  相似文献   

17.
海外华文文学是20世纪80年代初出现的具有世界性的新学术领域,以台港澳文学作为“引桥”而逐渐拓展,也逐渐与国际上的移民文学、离散文学接轨,形成一个极具东方特色的文化、文学“圈”。它的兴起为中华文化外移与外族文化相互影响研究拓展了广阔的空间。本期发表三篇文章:饶芃子的《海外华文文学的比较文学意义》从跨学科的视角论述海外华文文学对相关学科的促进,为比较文学提供了崭新的探讨对象和研究空间,为传统的国别、地域文学比较,特别是理论研究和学科“边界”研究,提供了新的内容和视点,海外华文文学和比较文学在开拓文学研究新视野、新思路、新方法上,均起了积极的作用,为中国的文学研究,提供了更为开阔的视野和新的阐释内容和角度,并由此而引起了对传统思维模式的反思;王润华的《文化属性与文化认同:诠释世界华文文学的新模式》是从文化视角切入东南亚华文文化,作者从不同国家、不同层面、不同视角来谈中外文化交流的感受,并探讨诠释中国以外边缘地带华人建构的另一种“中华文化”的模式;蒲若茜的《华裔美国小说中的“唐人街”叙事》是对不同历史时代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华裔美国作家笔下频繁出现的“唐人街”叙事的分析,在华裔美国文学书写中占有不可或缺的主导地位,随着历史时代和文化背景的不同,作家笔下的“唐人街”再现也表现出极大的差异:从早期“他者导向”的叙事、“亚裔感性”的追寻到华裔第二代逃离或固守“唐人街”的种种诉求,表现出美国强势文化俯视之下,作为弱势群体的华裔要冲破“玻璃天花板”的艰难。  相似文献   

18.
海外华文文学是20世纪80年代初出现的具有世界性的新学术领域,以台港澳文学作为“引桥”而逐渐拓展,也逐渐与国际上的移民文学、离散文学接轨,形成一个极具东方特色的文化、文学“圈”。它的兴起为中华文化外移与外族文化相互影响研究拓展了广阔的空间。本期发表三篇文章:饶芃子的《海外华文文学的比较文学意义》从跨学科的视角论述海外华文文学对相关学科的促进,为比较文学提供了崭新的探讨对象和研究空间,为传统的国别、地域文学比较,特别是理论研究和学科“边界”研究,提供了新的内容和视点,海外华文文学和比较文学在开拓文学研究新视野、新思路、新方法上,均起了积极的作用,为中国的文学研究,提供了更为开阔的视野和新的阐释内容和角度,并由此而引起了对传统思维模式的反思;王润华的《文化属性与文化认同:诠释世界华文文学的新模式》是从文化视角切入东南亚华文文化,作者从不同国家、不同层面、不同视角来谈中外文化交流的感受,并探讨诠释中国以外边缘地带华人建构的另一种“中华文化”的模式;蒲若茜的《华裔美国小说中的“唐人街”叙事》是对不同历史时代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华裔美国作家笔下频繁出现的“唐人街”叙事的分析,在华裔美国文学书写中占有不可或缺的主导地位,随着历史时代和文化背景的不同,作家笔下的“唐人街”再现也表现出极大的差异:从早期“他者导向”的叙事、“亚裔感性”的追寻到华裔第二代逃离或固守“唐人街”的种种诉求,表现出美国强势文化俯视之下,作为弱势群体的华裔要冲破“玻璃天花板”的艰难。  相似文献   

19.
海外华文文学是20世纪80年代初出现的具有世界性的新学术领域,以台港澳文学作为“引桥”而逐渐拓展,也逐渐与国际上的移民文学、离散文学接轨,形成一个极具东方特色的文化、文学“圈”。它的兴起为中华文化外移与外族文化相互影响研究拓展了广阔的空间。本期发表三篇文章:饶芃子的《海外华文文学的比较文学意义》从跨学科的视角论述海外华文文学对相关学科的促进,为比较文学提供了崭新的探讨对象和研究空间,为传统的国别、地域文学比较,特别是理论研究和学科“边界”研究,提供了新的内容和视点,海外华文文学和比较文学在开拓文学研究新视野、新思路、新方法上,均起了积极的作用,为中国的文学研究,提供了更为开阔的视野和新的阐释内容和角度,并由此而引起了对传统思维模式的反思;王润华的《文化属性与文化认同:诠释世界华文文学的新模式》是从文化视角切入东南亚华文文化,作者从不同国家、不同层面、不同视角来谈中外文化交流的感受,并探讨诠释中国以外边缘地带华人建构的另一种“中华文化”的模式;蒲若茜的《华裔美国小说中的“唐人街”叙事》是对不同历史时代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华裔美国作家笔下频繁出现的“唐人街”叙事的分析,在华裔美国文学书写中占有不可或缺的主导地位,随着历史时代和文化背景的不同,作家笔下的“唐人街”再现也表现出极大的差异:从早期“他者导向”的叙事、“亚裔感性”的追寻到华裔第二代逃离或固守“唐人街”的种种诉求,表现出美国强势文化俯视之下,作为弱势群体的华裔要冲破“玻璃天花板”的艰难。  相似文献   

20.
跨文化视野中的海外华文文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跨国别、跨地区的世界文化视野中考察海外华文文学。认为海外华文文学是一种世界性的文学现象 ,必须把跨文化的理论和方法投射于海外华文文学这个特殊的空间 ,在文化的层面上诠释海外华文文学所蕴涵的内在丰富性。从而为比较文化和海外华文文学提供一个共同的文化与文学相结合的研究新视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