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学生宗教价值观调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大学生宗教价值观是大学生价值观体系的重要部分 ,对大学生的宗教价值观进行调查研究有利于加强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针对性  相似文献   

2.
采用总体幸福感量表(GWB)与价值观类型调查问卷,调查了浙江温州高校的417名大学生。结果发现:大学生价值观中审美型与宗教型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不同专业的大学生价值观除经济型外,其余均有显著差异;大学生价值观中经济型、社会型、政治型与宗教型因子与总体幸福感有显著相关,其中经济型因子是影响和预测主观幸福感的最主要因子,但价值观不是主观幸福感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信仰问题是一个关乎国家意识形态建设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问题.近年来,随着“宗教升温”现象对高校带来的冲击,信仰宗教的大学生也日渐增多.准确反映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实际状况,深度分析大学生信教原因,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策略,使大学生正确认识宗教的本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宗教观.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宗教观教育是新形势下高等学校面临的新课题。当前大学生信仰宗教受到多方面因素的推动,而高等学校的应对措施还比较滞后,不能完全消除宗教对大学生的渗透和吸引,对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带来一定的影响。面对大学生信教者比例增多的现状,高等学校应当给予高度重视,并采取务实方式加以引导,使大学生能够全面认识宗教,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5.
新形势下宗教在高校的渗透和传播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对高校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越来越严重,甚至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所以宗教渗透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巨大的挑战。本文力求从高校“宗教渗透”现象来解析产生这一现象的深层原因,提出强化文化安全意识,加强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积极应对高校...  相似文献   

6.
当前受社会上"宗教狂热"的负面影响,高校部分大学生深受宗教信仰的毒害。高校应及时调整教育原则与方法,通过对其进行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和科学无神论等相关知识的教育,使其重建信仰,从而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自觉抵御各种不良社会思潮尤其是宗教观念的影响和渗透。  相似文献   

7.
在宗教世俗化、现代化进程中,宗教网络传播的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趋多元,敬拜仪式更为多样,对大学生的心理与行为也产生了某种程度的影响:大学生更易于对宗教产生兴趣,更易于从心理上认同宗教,更易于参与宗教敬拜,对宗教的态度更为宽容.在宗教网络传播日趋活跃的情境下,完善五级心理危机干预系统,加强大学生挫折教育和团体心理辅导,真正满足大学生的内心需求和精神追求,阻止宗教在高等学校扩张的势头从网络延伸到网下.  相似文献   

8.
爱因斯坦通过对宗教经验发展历程的分析 ,批判了旧宗教的“拟人化的上帝观” ,提出了自己对宗教的一种新的看法与理解———宇宙宗教感情 ,并指出这种新宗教有着旧宗教所没有的职能与作用。爱因斯坦的这份宗教感情、人文关怀与他的科学精神并不相悖。他从独特的宇宙宗教感情出发 ,构建了一种新型的双重文化价值观。这种双重文化价值观在科技异化现象盛行的今天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宗教现象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始终,宗教文化的影响深远而复杂。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多种宗教并存的大国,不仅本土宗教众多,而且多种西方外来宗教在我国相当流行,其相关的宗教文化与我国传统相互激荡,对我国的各个群体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这其中,大学生是我国社会当中的高智力群体,由于他们知识丰富,思维活跃而又缺乏一定的判断力,对各种纷繁复杂的宗教文化有些不知所措。因此,发挥宗教文化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降低其负面影响,使大学生健康成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本文在借鉴前人对宗教文化研究的基础上,以宗教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为切入点,深入分析了宗教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并提出具体措施,使宗教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科学工作方法下发挥其积极的影响,最终取得思想政治工作的胜利,使大学生成长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生力军。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宗教信仰教育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当前大学生信教的比例从绝对数来看已经不是少数,宗教与大学生的距离越来越近,宗教暧昧现象日益普遍。高校应坚持宗教与教育分离、宗教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原则,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精神,切实加强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