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熹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比兴的认识有了新的突破,从文学创作和表现手法的角度对比兴进行了深入研究.他给比兴所下的定义在形式方法上有了新的突破,且首次系统地标明了赋比兴,并从文学创作的角度具体区分了比和兴.  相似文献   

2.
朱熹虽然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却在诸多哲学问题上存在着某些不足。在鬼神观上,他认为鬼神是气,是形而下者;在人性论上,他认为恶来源于气质之性,天地之性便没有了地位;在道气观上,朱熹主张道是体是用。用便是气之流行。道气之间或别或合,不一而定。造成朱熹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他的理气二元观,即万物不仅有理本,而且还有气本。朱熹强调理气之间的统一性,却忽略了二者之间的一致性,即理不仅离不开气,而且还是气的某个特殊部分。理便是气,这才是正确的理气观。  相似文献   

3.
吴冠章  朱更生 《天府新论》2007,(Z1):195-197
作为一种新儒学宋明理学的形成标志着儒、释、道“三教合流”的最终完成。在这一融和的过程中,作为当时的士大夫阶层,朱熹对佛教的态度也很具有代表性:一方面,政治上以儒家为正统,排斥佛教;但另一方面,从学术发展的需要出发“援佛入儒”发展新儒学,并将它最终落实到封建伦理道德上,为封建统治服务。  相似文献   

4.
一、朱熹的坎坷经历和他的教育思想朱熹一生,命途多舛:早孤家穷,“少依父友刘子翚寓建之崇安,后徙建阳之考亭,箪瓢屡空晏如也”(《宋史·朱熹传》)。生活拮据,寄人篱下;学无常师,全靠自己。在苦读的过程中,虽“祜人横截直截”,他“尺是不管”(同上),有志者事竟成,终于十九岁时登进士第。他在“学而优则仕”之后,又屡遭排斥和打击:孝宗时因力主抗战而被主和派汤思远之流进谗降职;继因直谏“人君正心术以立纪纲”(《朱子文集》、《朱子语类》以下引语凡出此书者不再加注),“重振周孔之道”,又被以“讥君”罪贬谪;宁宗时他侍讲《大学》才四十六日,即被妒才嫉能的韩佗胄之辈诬陷罢官。至此犹不甘休,这伙有权无能之徒,为致熹于死地,又斥“时君世主欲复天德王道之治,必来此取法”(《宋史·朱熹传》)朱熹的“帝王之学”为“伪学”,于是“攻伪学者日急”,与此同时又  相似文献   

5.
赵中国 《社会科学》2008,(5):120-128
朱熹易学思想影响很大,其主要原因在于其易学观,朱熹易学观是对易学总体的反思,它包括易学史观、对易之结构的认识,以及对象数易学和义理易学及其关系的整体反思.易学史观包括一对核心概念:本意和言说,它们描述了易学原初状况和后世易学发展的关系.易由"理"、"象数"和"辞"三重层面构成,这是朱熹对易之存在结构的最终认定.以易学史观和对易之存在结构的认识为前提,朱熹进一步思考并融合了象数易学和义理易学.朱熹易学观为易学史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如果朱熹把其道德性判断的依据完全置于同先验理则的相应上,那么他的天理、人欲区分就可能存在一个内在的难点,这个难点源于由他成熟的理气现中共时性和合的思路所导致的一系列推论。本文将从朱子的理气观、天理人欲观及其理一分殊现三个角度分析这个难点,并探讨在其体系内部克服这个难点的可能性。理气观与天理人欲观的分析必然是结合起来的。或者天理、人欲分别相应于理、气,或者天理、人欲分别为两种实然状态,即各自涵摄一类理气,此即不相应情况。于相应的情形下,也可分为三种情况:其一,在常识性时间的意义上讲理先气后,则“去…  相似文献   

7.
8.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别号晦菴,我国南宋时期儒学集大成者.朱熹一生热衷于教育,教学活动长达半个世纪.朱熹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教育思想,在语文教育方面,尤其在阅读教学上有大量的论述,给后世以巨大的影响,被视为经典.但是,由于朱熹的教育思想存在着明显的"反科举"、重德行及"重读轻写"的倾向,与当时世风格格不入,以至他的有关写作的论述,较少受到历代学人的关注.我们认为,作文教学既作为  相似文献   

9.
理气观是宋明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哲学范畴.作为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在中国当代哲学史上首次把“理”和“气”作为一对哲学范畴进行讨论,一方面以二程思想为基础具体详细地诠释了“理”论,另一方面吸取并改造了张载的“气”论,综合两家之学,对理与气、理与万物的关系作了较系统的论述,提出了“理一分殊”的理气观.此理气观在中国儒学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矛盾"一词不仅包含形式逻辑中的"逻辑矛盾"的含义,而且也包含辩证哲学的"对立统一"的含义,即辩证矛盾。辩证矛盾与亚里士多德的逻辑矛盾在矛盾双方的关系、矛盾的界限问题、矛盾与运动的关系和表述角度方面都存在着重要的区别。辩证矛盾与逻辑矛盾也有实质性的联系:拒斥和清除逻辑矛盾是进行辩证思维的必要前提,准确把握逻辑矛盾律是正确把握辩证矛盾的先决条件;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与辩证思维方式对立,但形式逻辑思维法非但不与之对立,反倒是真正进行辩证思维不可违逆和必须遵循的。  相似文献   

11.
朱熹(公元1130-1200年)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一位博学而且影响最大的唯心主义哲学家。他以儒家传统的政治伦理思想为支柱,以周敦颐,邵雍的“象数学”和程颢、程颐的“义理学”为理论源泉,又吸取佛教华严宗“理事说”中的某些思辩方法,利用当时自然科学知识中的某些思想资料,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关于朱熹哲学思想的性质问题,目前学术界的意见还很不一致。本文试图就朱熹哲学的核心问题--“理”、“气”关系,谈一点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古人对天地奥秘的探讨,按现代科学来分,有的属于宇宙论、天文学,有的则属于气象学、地理学,地质学。朱熹对这些问题的探讨,没有写成专著。我们将他的这些方面的零散议论,抽出几个问题来加以述评。这几个问题就是宇宙演化论、天地结构论、日月左旋说、日月面面观等四个问题。一、宇宙演进强化论从先秦道家提出“道出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道一元论的宇宙演化论后,宇宙演化论就成了古代一些思想家关注的问题。《淮南子》对道家的道一元论进行改造,把道生万物的中间环节“一”、“二”、“三”改为“虚霩”、“字宙”、“气”、“天地”。东汉张衡则把道演化成万物的中间环节称为“溟津”、“庞鸿”、“元气”、“天地”。而  相似文献   

13.
韩伟 《船山学刊》2009,(4):95-99
朱熹既有推崇古乐的复古思想又有认可新声的通变意识,两者的契合点是对儒家“中和”思想的继承和发挥。雅与俗通变的内在基础是“性情”,“性”与“情”都是“理”的具体化,表现“自然之情”是俗乐被认可的特质。朱熹乐论完成了儒家乐论的哲学化、经典化、辨证化进程,也完成了“理”对“乐”的自上而下的干预。  相似文献   

14.
朱熹的天人观是他对于天、人以及天人关系的看法,主要内容包括:天人本只一理、天人所为各自有分、人是天地之心以及循理而行的现实实践,朱熹的天人观即关切自然的化生万物、发育万物,也充分体现了人的价值,强调人可以发挥仁的精神来实现天与人的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15.
朱熹女性观的推行与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熹的女性观也是其理学的一个有机的组合部分。朱熹对理学女性观的推行与传播,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展开:一是利用国家刑法——快速强硬的手段,从制度上强制性地保证女性观的实行;二是利用家庭文化教育——稳固持久的手段,从思想上开启性地进行女性观的灌输;三是利用宗族民俗——潜移默化的手段,从形式上渗透性地进行女性观的落实。  相似文献   

16.
矛盾范畴的发生、发展已有两千多年,历经事物实体矛盾观、逻辑悖论矛盾观、概念关系矛盾观、事物关系矛盾观几种主要形态,发展至今天的实践矛盾观。本文拟对“实践矛盾观”的历史渊源、基本特征作些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王夫之矛盾观述评李德明王夫之是明末清初最有成就的哲学家。他在哲学上的突出贡献之一,是把古代哲学中的矛盾现,发展到了当时历史条件所允许的高度。本文拟就此作一述评。对传统哲学中形而上学外因论进行批判,论证了矛盾的客观性、普遍性、绝对性(一)敏锐地观察到我...  相似文献   

18.
朱熹对文道观的本体论发展及其内在矛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道观是中国儒家传统文学理论和艺术哲学的一个基本命题。秦汉儒家主张“文以明道”,唐宋古文家主张“文以贯道”,前期理学家主张“文以载道”或“作文害道”,朱熹则第一次明确提出“文道合一”。朱熹对传统“文道”说的突破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唐宋古文家文道论的突破;二是对理学前辈文道观的修正。朱熹对传统“文道”说的发展则主要体现在第一次将文道关系明确地上升到了本体论的角度,将历来仅限于道德或道统内容与文学辞章关系的文道说,切入到体用关系的深度,从表象世界或表现方式与其本体世界或终极原型之间的关系来加以新的审视。然而朱熹的文道本体论自身包含着由其理气关系决定的两重性矛盾。  相似文献   

19.
明确辩证矛盾与逻辑矛盾的区别,不仅在逻辑理论上而且在认识论上划清客观真理和主观谬误的界限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尽管这两类矛盾表面上颇有相似之处,其实彼此的客观基础、真假性质及思维形式的结构等方面都存在着根本的区剐。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