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传统政治体制简议许垣我国传统的政治制度是君主专制制度.这是众所周知的。这个为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效劳了4000年的阶级统治形式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具有怎样的特征,应该如何看待与它并存的某些民主习惯的性质?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必须从国家的起源谈起。最...  相似文献   

2.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自近代以来中国文化的批判和重构进入了全新的历史阶段。审视建国以来的文化发展历程,我们应当看到,文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经历了种种磨难,其中,唯政治化思维的泛滥是阻碍文化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原因。改革开放的潮流不但使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等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唯政治化的思维也逐渐被人们抛弃,它推动着中国文化从本土走向世界,从封闭走向开放。  相似文献   

3.
《大庆社会科学》2011,(6):118-11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内涵丰富,围绕文化的地位作用、发展方向、发展目的、发展动力、发展思路、发展格局、发展战略、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等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  相似文献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突破和超越了苏联传统社会主义模式,宣告了西方资本主义历史终结论神话的破产,冲破了西方文化(文明)优越性和中华文化(文明)劣等性形而上学思维的桎梏,颠覆了欧美世界国强必霸的所谓历史铁律,丰富和促进了人类对社会发展规律及其人类文明多样性的认识,其文化意蕴重大而深远。  相似文献   

5.
试论中国法律文化的发展道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纵观各国不同的法律文化,在法律基本精神的确立方面,不外有几大系统:一是个体本位,视国家为个人联合,强调法律的目的在于保障个人自由,古罗马法与近现代西方法即属于此列;二是宗教本位,用神代替人,用信仰与服从代替世俗权利义务,用教义经典代替法典,古印度法、伊斯兰教法、中世纪欧洲教会法都属此列;三是宗法家族本位,奉行宗法家族至上、社会集体主义、义务第一的法律原则,中国奴隶封建时代法律传统主旨当属此列;四是国家本位,以个人为实现国家目的与职能的工具,用国家利益取代个人利益,战前德国日本法西斯法显属此列。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确立了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主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公有财产不可侵犯,保障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结合等社会主义法律原则,形成了既不同于资产阶级个体本位,又不同于封建专制等级制度的新型社会主义法律关系。但由于封建传统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本文揭示了当代中国文化发展面临的两大困境,对学术界目前关于中国文化发展道路的两种看法提出质疑,提出走以马克思主义的人类学观点为基础的、综合中西方文化二者之长的、具有生态学性质的后工业化发展道路,其发展方向是应当创造出一种既能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人类持续发展、又能充分发挥社会个体积极性与创造潜力的新型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7.
邴正 《江海学刊》2020,(2):48-51
<正>现代化是工业文明发展推动的全球性浪潮,我们为什么要考虑中国道路的特殊性?为什么中国进入现代化,一定要走自己的道路?东亚的国家在现代化来临之前都是农业国家。日本和韩国也是从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他们大体上选择了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道路,当然也保留  相似文献   

8.
中华传统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资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就是中国的现代化之路.在中国的现代化历程中,中华传统文化作为其丰富的文化资源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国的现代化既不是对传统文化的彻底否定,也不是对传统文化的简单复归,而是在充分鉴别基础上的扬弃和创新.在当前,充分认识和发掘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内涵,又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源泉.  相似文献   

9.
民族文化对一个民族发展道路的选择具有重大影响。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选择。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很难兼容,而马克思列宁主义能够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相通,这是近代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深层次原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鲜明的中华文化属性,其本质特征、发展方式、动力寻求、发展宗旨、根本原则、目标设置等都可以在中华文化中找到源头和依凭,是民族文化在民族发展道路上的集中表达,是中华文化对中国发展道路选择发挥重大作用的鲜明体现。实践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中华文化高度契合,中华文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强大的民族心理支撑。道路自信的本质是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最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哲学史上,先秦无疑是思想最为活跃的时期,同时也是对中国文化道路的选择产生了决定性影响的时期。关于这一时期诸子百家之间的论争,传统上人们对儒道之争关注比较多,而对儒墨之争则相对比较忽视。这大概是因为儒道互补构成了后来中国文化的主干,而墨学则在儒学确立正统地位(汉代“独尊儒术”)之后基本上湮没了。然而,从探索中国文化形成根源的角度来说,儒墨之争则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相对而言,儒道之间其实并不构成正面冲突,后来形成的所谓儒道互补的事实就说明了这一点(两者一个以入世为主,另一个以出世为主)。真正构…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进行了拓展和创新。具体表现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整合各种社会力量,加强和谐环境建设与廉政文化建设,构建良好社会文化环境,传承、发展与创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12.
《理论界》2017,(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形成和发展是建立在对人类一切优秀文化发展经验借鉴的基础之上的。具体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吸收借鉴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文化建设经验,吸收借鉴中国传统文化发展道路的历史经验,吸收借鉴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文化发展有益经验。  相似文献   

13.
“五四”以前,学习西方、效法西方的文化发展道路模式是中国思想界对文化发展道路选择的主流。“五四”时期中国思想界对文化发展道路的选择出现了不同以往的新情况,出现了多种文化发展道路的主张。对于文化发展道路,瞿秋白的选择是通过革命的手段建立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新文明。这一选择在当时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唯一正确的选择,它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近代以来中国文化发展的难题  相似文献   

14.
简议减灾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议减灾意识陆立德,徐旭初随着自然灾害愈见频繁的发生和人类愈见积极的实践,人们愈来愈清醒地认识到减灾意识对于人类建设实践和减灾实践的重要性。国际减灾十年运动非常强调增强人类的减灾意识,如1090年在国际减灾十年日本国际会议上提出的今后减灾的十五项任务...  相似文献   

15.
犯罪中止的成立必须具备自动性、时间性和有效性等三个条件 ;刑法对中止犯规定了比预备犯、未遂犯更轻的刑事责任 ,这是从实际出发而且符合罪刑相适应原则的  相似文献   

16.
许多人把民主仅仅理解为一种政治制度,这种理解虽然抓住了民主概念的本质,但它没有完整地揭示民主概念的全部含义。笔者认为民主是一个由多元素构成的运行系统。从“静态”角度来看,民主有其本质的规定;从“动态”来看,民主又是由构成整个民主运动及其变化和发展的各个要素组成的。本文仅从“静态”和“动态”二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正> 具有两千年文明史的中国为什么生产力发展速度这么缓慢?从经济基础领域寻找答案无疑是正确的,但是还有一个不应被忽略的问题,那就是传统文化心理结构对生产力的影响. 上层建筑对于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具有重大的反作用。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态的构成因素具有政治的、法律的等多个方面,以其整体的规定性对生产关系发生着作用。但是,每个民族不同的文化心理结构,都不可避免地要对上层建筑的诸因素都有着自觉的和潜在的巨大影响,甚至于表现为一种更为内在的、无所不至的心理机制作用。所谓文化心理结构,是指传统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哲人并不倾心于构筑哲学体系的宏伟大厦,而注重于现实社会结构的合理性以及现行价值体系及其评判尺度的思考。可是哲人们的思考毕竟有着更为基础也更为深刻的前提,只是在他们看来,那种前提是极为明白的,是用不着特别加以阐述的,然而就今天的研究来说,弄清这个前提是有必要的。本文意欲探讨这个前提,而范围局限于先秦。主观上希望通过对儒家形而上学的描述,见出儒家学说结构的宏观轮廓。  相似文献   

19.
李频诗简议     
<正> 李频是晚唐诗人,主要生活在文宗开成至僖宗乾符年间。《新唐书》有他的传记。关于李频的诗,《新唐书·艺文志》著录为一卷,宋人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亦录为《李频集》一卷。其集又名《棃岳集》,收诗195篇。《全唐诗》编录为三卷,另在“补遗”中载其2首,凡206首,比《棃岳集》多出11首。其中《送刘山人归洞庭》诗卷中两见,惟起二句小异;《渡汉江》诗“岭外音书绝”1首,乃宋之问诗,明人早有考证(见万曼《唐集叙录》);  相似文献   

20.
郭艾生 《兰州学刊》2008,(Z1):125-126
近年来,考古资料的发现,推动了秦汉史的研究。自从王国维提出"二重证据法"以来,史学界也颇注意文献与考古的结合。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的考古发现对秦汉时的研究者提供了广阔的驰骋领域。它们丰富了秦汉史的研究内容,而秦汉封泥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文章就其所收集资料对秦汉封泥作一简单评议,可以对秦汉封泥的梗概做更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