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有些父母会经常说,孩子不听话该怎么办啊?要我说,那得看他是在什么问题上不听话。比如说,孩子喜欢蓝色衣服,你非让他穿红色的:孩子喜欢学电脑,你非让他学钢琴……这不是孩子“不听话”,而是父母剥夺了孩子选择的权利。  相似文献   

2.
正薇薇今年9月就要上小学了,家庭气氛与往常有些不同,首先是五花八门的玩具被束之高阁,爸爸妈妈平添了几分紧张。从幼儿园回到家后,薇薇和妈妈便锁在书房里进行简单的数学、识字学习。"孩子要上一年级了,可不能再让她玩了,从现在起要认真学习,绝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妈妈这样说。自从孩子出生后,父母就有焦虑不完的事情:孩子用什么尿不湿、吃什么奶粉等都是父母考虑的事情;孩子上学后,父母焦虑孩子的学习成绩,焦虑孩  相似文献   

3.
孩子的能耐     
假如你问一句如今的孩子有多大能耐?很多父母会说,如今的孩子真是聪明绝顶,小小年纪能认多少多少字,会背多少多少诗,玩起电子游戏来能得多少多少分。可是,假如你再追问一句,如今的孩子自理能力有多强?比如能不能自己整理玩具或学习用品,自己洗脸洗脚,自己挤公交车去上学……恐怕很多父母要为此语塞。  相似文献   

4.
孩子考上初中后,有些家长说:“这下该松松气了!孩子交给学校老师管去,不能再像读小学那么拴着、捏着了……”可是,根据往届初中新生中“溜野马”的教训,不用几个回合,有些孩子就“脱缰”而去,到问题成堆后,家长要“收”也难了。对此,不少往届初中生的家长教训深刻地说:对初中新生,从入学第一天起就放松不得。作为父母,不但要抓紧家教的科学配合,而且要配合到底!那么,其体应该怎样配合呢?  相似文献   

5.
正人们常说家庭的中心是孩子,每一位父母都不希望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以至于很多家长让孩子马不停蹄地学习各种知识,就怕学晚了会错过什么。父母很拼也很累,回家还要教育和培养下一代,但孩子不一定长成想象的样子……让我们放慢脚步,倾听孩子们的心声,或许会有不同的收获。孩子们究竟需要什么呢?让我们先来听听孩子们是怎么说的。  相似文献   

6.
开心做作业     
“功课做完了吗?”这几乎是每位做父母的下班回家,见到孩子的第一句话。它凝聚着父母们的许多期望,也包含着他们的许多焦虑。做家庭作业是必要的,问题是有些孩子讨厌做功课。父母监督过严,孩子就会产生逆反心理。这个头痛的问题折磨着许多父母。有的话天天说,效果未必好。如果一位厂长每天下班时都守在厂门口问工人:“你定额完成了吗?”这和一回家就问孩子功课引起的心理反感,恐怕是差不多的。为什么我们不问问:“今天你什么课上得最有意思?”“你向老师提了什么问题?”“球赛胜负如何?”“你借到了什么新  相似文献   

7.
正家里有0~6岁的孩子,家长可要注意了,这些父母常对孩子说的话,很可能造成孩子的误解。"做得好"如果每次孩子做好了某件事,父母都用"好孩子""做得好"来表扬,孩子会将父母的称赞和肯定当成以后再做这件事的外在动因,而不是自愿去做这件事。所以,下次孩子再做好某件事时,可具体告诉孩子好在  相似文献   

8.
正薇薇老师:您好。想和您咨询个事儿。我有一个儿子,今年5岁,特别活泼可爱。看着儿子一天天成长,我特别骄傲,同时也很失落,因为每次看到朋友新出生的宝贝就特别羡慕,真的很想再要一个孩子!儿子太孤单了,我想给他找个伴儿,我和他爸爸早晚会老去,不能永远陪伴、保护他,两个孩子再怎么说也能够相互帮衬,共同面对人生。我跟老公说了我的想法,他不同意,说再要个孩子经济压力太大。他说现在养孩子不比以  相似文献   

9.
爱的故事     
仁爱是金 国外曾经举行过一个竞赛,要找出一个最具有同 情心的孩子。最终获胜者是一个年仅4岁的孩子,他的 邻居是一位老先生,最近刚刚丧妻。听到老先生的哭泣 声,孩子就走进他的家,爬到他的膝盖上并坐在那里。 当母亲问儿子说了些什么时,小男孩说:“什么也没说, 我只是陪他哭。”  相似文献   

10.
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困惑:孩子小的时候很依赖父母、特别听父母的话,可是慢慢地孩子就变得逆反、不听话了。为什么自己和孩子的距离越来越远了,感觉快把孩子"弄丢"了呢?的确,外面的世界对孩子的诱惑很大,电视、网络、商家,时时刻刻和我们争夺着孩子的思想和欲望。家长要想不"丢失"自己的孩子,就必须和孩子建立互相联系的"精神脐带",不断给孩子输送爱的养料。这个"精神脐带"是什么?我认为应该是经常与孩子聊天,并养成与孩子聊天的习惯。父母为什么要和孩子聊天很多家长会奇怪,"聊天"还有用?在他们看  相似文献   

11.
孙道荣 《家庭科技》2013,(11):10-10
每次给父母打电话,总是很匆忙:我还有事,挂了啊。每次道别后,便毫不犹豫地将电话挂掉。回家探望父母,男友的电话打来,说了几句情话,他说再见,我说好。还想说一句什么,那边电话已经挂掉了。于是叹息一声,每次都不等人把话说完就挂。母亲笑笑说,或许这个男孩还是不够爱你吧。母亲认真地说,爱你的人,总是最后一个挂电话的。我不信。可是最终,我与男友分手了。  相似文献   

12.
很多年轻的妈妈常常有这样的困惑:孩子长到三四岁,想让他独自睡觉,可是怎么也不成功。孩子每次都答应得好好的,可一到睡觉时就犹豫,一会儿让妈妈先陪一会儿,一会儿又要喝水……好不容易睡着了,有的孩子到了半夜,或者过来找大人,要求在大人床上睡觉:或者自己醒来就哭,妈妈们没办法,只有再和孩子一块儿睡。甚至有些孩子一和大人同睡就特高兴,有的到了半夜还会爬起来,看看自己是否还在大人的床上,然后才会踏实睡去。孩子在独自睡觉时的心理是怎样的,大人又该如何培养孩子独自睡觉的习惯呢?这成了许多年轻父母所关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前几天领着儿子逛超市,正好碰见他的班主任,自然而然说到了孩子。老师随口说,孩子总体不错,就是脑瓜慢点儿,分数不高。本来笑容满面的我,脸立刻僵了,儿子可是瞪着眼在一旁听着呢。跟老师告别后,老师的话让我有两种担忧。一是怕孩子自尊心受挫;二是怕孩子认为自己真的脑瓜慢,影响他的创新创造能力。果然,儿子无心再逛,拉着我的衣角要回家。儿子上小学三年级,成绩一直不太理想。我平日里经常看教育类的书籍,算是相对开明的家长,对让孩子赢在起跑线的说法并不赞同,知道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长,潜力无限,所以对他的学习并未施加过大压力。可是,儿子面对老师"脑瓜慢"的评语,是怎样的感觉?到了家里,‘还没坐定,他就怯怯地说:"妈妈,给我出题,我要做题。"我故作轻松地问:"怎么,不看喜羊羊了?"他摇摇头,眼圈红了:"我脑瓜慢,就得笨鸟先飞。""瞧瞧,我儿子脑瓜可不慢,还会用成语呢!"我打趣他,拉着他的手坐在沙发上。"儿子,你一定听说过‘人无完人’这句话,我的意思是老师说的话也不一定就正确。妈妈知道,老师今天这样说,让你伤心了,但妈妈一点儿都不  相似文献   

14.
没有什么!父母们都不要号咷! 兄弟们,姊妹们也都用不着悲恸! 这青春的赤血再宝贵没有了, 盛着他固然是好,泼掉了更有用。  相似文献   

15.
《家庭科技》2011,(11):23-23
当今社会,什么都讲快节奏,就连养育孩子,许多父母也抱着“快、急”的心态。《圣经》里说:“世间万物皆有定时--播种有时,成长有时,花开有时,凋零有时。”同样,孩子的生长、发育、认知亦有时,养育孩子也需要我们静下心,慢慢来。  相似文献   

16.
正说起孩子,每个父母都有说不完的话题。孩子的成长倾注了父母太多的心血,孩子也给家庭带来数不尽的欢乐。孩子们一天天成长,从牙牙学语、蹒跚学步到小学、初中、高中……其实,孩子的成长过程也是父母的成长过程,父母在这个过程中也不停地学习和进步!纪伯伦在他的《致孩子》中写道:你们可以给他们爱,却不可以给他们思想,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相似文献   

17.
企盼     
闫岩 《快乐青春》2011,(5):41-42
他生下来就是一个瞎子。医生说治好他的双眼起码要五万元,而且没有把握治好。父母彻底失望了,于是在他六岁那年冬天,父母把他丢在一个陌生的地方。虽然母亲已经给他穿上了最厚的棉衣,可他还是觉得很冷。他开始“哇哇哇”地大哭,这一哭惊动了许多人。他一个劲儿地喊:“我要妈妈!”可是妈妈没有来,爸爸也没有来,他知道爸爸妈妈嫌他是个瞎子,不要他了。  相似文献   

18.
曾经对丈夫的衣着装扮记挂于心,然而,随着孩子的降生,我心中爱的重心就偏移到孩子身上,对丈夫的穿衣由亲自购做变成不闻不管。 丈夫倒也无异议,只是在我为孩子买回几件漂亮衣裙喜滋滋地向他展示时,再无以前的兴趣观赏评论,对我偶然为自己购置的衣物,也只是冷眼旁观。 有同事说我:你也把老公打扮打扮嘛,怎么还穿那几件难看的旧衣服?我不置可否,心中说:男人嘛,吃饱穿暖就行了,还管什么好看不好看?  相似文献   

19.
俗话说,孩子是自己的好。做父母的爱自己的孩子可以说是天性,但真正懂得“爱”孩子的父母却并不是很多。多数父母只是把自己的爱体现在对孩子生活的关心上,而在学习上.父母对孩子的爱多数表现为严格要求,以为孩子好的名义要求孩子做一些他不喜欢做的事,而这样做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导致孩子厌学,个别孩子甚至因此仇恨自己的父母(孩子杀害自己的双亲的事件在中国已发生多起)。  相似文献   

20.
家庭在孩子的教育中起什么作用?有了孩了后,父母应具备哪些理念与方法?日本人的《家庭教育手册》涉及教育孩子的种种细节,其观点和做法值得我们思考,现摘录一些精彩片断,与读者共飨。 孩子最大的愿望是家里人都能愉快地过日子 当问及孩子“你对家庭有什么更高的期望”时,孩子回答得最多的是“家里人都能愉快地过日子。”孩子们在企求这么理所当然的事,作为父母应该认真面对这样的现实。只要给孩子提供必要的东西。孩子就能自然地成长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安宁、愉快的家庭需要全家人有意识地共同努力。为了孩子,为了自己,请对家庭进行一次再认识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