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翻译在文化交流中必然存在具有源文和译文双方特点的“杂合”。即使被誉为归化楷模的张谷若《苔丝》译本也存在杂合现象。语言方面,译本中从词到句法都存在明显的异质性翻译,并杂合在地道的译语中;文化方面,无论是人名人称及其位置还是度量衡单位、文化典故、谚语成语等的翻译也都存在异化的特点,使译文在文化上呈现杂合性。因此,杂合是语言文化交流中必然而且必要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天路历程》宾为霖译本在语言、文化及文学体例上都具有杂合的特征。对这三方面进行分析,旨在揭示译者是如何灵活运用中西语言文化资源对原作进行改写从而使译本适应晚清社会环境;同时也探究杂合对于跨文化翻译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3.
后殖民翻译理论关注译文背后不同民族和语言文化间的不平等权力斗争,翻译中所使用的杂合策略是不同语言文化间交流的必然产物,有利于彰显弱势文化和促进东西方文化平等交流.葛浩文英译《酒国》作为杂合译本的典型,使用了多样化的翻译手法.本文从后殖民翻译理论视角审视杂合翻译策略在译本中的应用,揭示其对消解西方文化霸权、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特别是中国文学走出国门和文化强国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4.
通过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经对《水浒传》赛译本的分析,发现汉英隐喻翻译无论在语言文化层面上还是翻译策略上,其杂合都是必然而必要的。隐喻翻译应尽量保留原文的文化意象,在归化基础上对原文进行更多的异化处理,以此促进文化的多元发展。  相似文献   

5.
霍米·巴巴是后殖民主义理论三巨子之一,作为"杂合"翻译策略的倡导者,他认为,翻译过程必然会涉及语言和文化这两种形式,其对译者产生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两种语言文化成分的保留使译文本身也具备了"杂合"性。对张爱玲《金锁记》译本的翻译策略进行分析,并以其中的意象翻译为例,可以充分证实"杂合"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杂合"翻译策略在抵制文化霸权主义的同时更有利于促进文化的多元化。  相似文献   

6.
随着90年代后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文化差异造成词语在不同文化语境中概念空缺,已成为翻译实践中的一个难题。在具体操作中如何切实可行地填补文化空缺?这一问题至今尚未完全解决。笔者以胡锦涛总书记讲话中提出的“不折腾”这一俗语词为个案,通过具体分析目前流行的各种译法及问题,揭示此类文化空缺词语在不同文化语境中理解的困难性,总结此类文化空缺词语填补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7.
典故是语言的精华与核心,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由于中西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典故翻译是译者所遇到的最棘手的问题之一。《浮生六记》原著中有很多文化含义丰富的典故。拟以其两译本为例,探讨典故的不同翻译策略,旨在通过对具体译例的对比,分析译者处理典故时的做法与得失,并指出译者应恰当地处理典故的翻译问题。  相似文献   

8.
科米萨罗夫提出的语用适应理论,要求在翻译过程中需要进行语用适应性的调整,使译作的语用影响与原作一致。俄罗斯著名汉学家帕那休克翻译的《红楼梦》俄译本在俗语俄译过程中采取了不同的语用适用策略,即保障对等理解、传达情感效果、完成“翻译外最高任务”等原则,较好地表达了《红楼梦》中俗语所蕴含着丰富的语用意义。  相似文献   

9.
由于归化和异化之争在国内外翻译界由来已久 ,笔者从语言角度和文化角度出发来比较《浮生六记》的两英译本 (林语堂译本和布莱克译本 )。最后得出结论 ,即归化和异化是互补的翻译策略 ,异化应是主流 ,归化是补充  相似文献   

10.
从功能翻译理论的角度对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杨宪益、戴乃迭译本和霍克斯译本)中的典故翻译进行研究,对比和分析杨译本和霍译本对于典故所采取的不同翻译策略和方法。通过研究表明,两个译本体现了翻译目的对翻译策略的影响,不同的翻译目的决定了译者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和翻译原则。  相似文献   

11.
谈谈翻译中的杂合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杂合是翻译中的一种现象,是异域文化与本土文化间的交流与对话的必然产物.翻译中采用归化法或异化法可以减少或增加译文的杂合程度.在目前不同文化融合处在不断扩张的情形下,要认真思考"杂合"的适度问题.  相似文献   

12.
混杂性是翻译的本质特征。全球化时代,翻译的混杂性是一种客观的普遍存在。译者身份的混杂性确立译者的主体地位,赋予译者能动性。翻译策略的混杂性是重塑民族文化身份、抵抗文化殖民的有效途径。全球化时代要求异化与归化的有机结合,即翻译策略的第三条道路。混杂译本是全球化趋势下的自然结果。混杂性是翻译中自身文化与他者文化交流与对话的必然产物,体现了全球化背景下对差异性和多元性的诉求。对混杂性现象的探讨有助于加深对翻译本质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意蕴差异性,普遍存在英汉“词汇真空”现象。从跨文化角度探究英汉“词汇真空”现象的特征:词汇完全真空、词汇部分真空和词汇真空下的文化冲突。为了促进两种语言文化交流,重点探究了英汉“词汇真空”的归化法与异化法、意译法与音译法、改译法与借译法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4.
与传统的电影翻译提倡归化的翻译策略不同,后殖民理论给中文电影英译时异化策略的选择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面向英美观众的异化的翻译策略可以抵抗强势文化的文化霸权,确立其文化身份,促进多元文化健康发展,但同时译者必须尊重文化交流和电影翻译的一般规律,注意杂合的度,防止过分异化的台词出现.  相似文献   

15.
文章探讨了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问题,认为归化与异化不仅有语言层面和文化层面之分,而且有整体策略和具体方法之别,并从以上四个方面入手,通过对《红楼梦》两个英译本的对比分析得出结论:一部成功的译作,在语言层面上,应尽量做到归化,而在文化层面上,则以异化为上策。另一方面,归化与异化作为翻译的整体策略,是译者出于不同的翻译目的和不同的读者对象而做出的一种选择,归化可方便读者阅读,异化则更有利于文化传播,两者的侧重点不同,各有所长,无所谓优劣;而作为具体方法,译者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则总是将两者结合起来,使之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16.
从英语习语的特点入手,分析和比较了中西方文化内涵对习语翻译的影响,并总结出英语习语翻译的标准和难点,最后提出翻译的原则和归化和异化各自不同的具体翻译方法。唯有了解对等的文化信息以及转化成目的语的文化信息的表达方式,方能使译文完美再现原语的整体思想性和艺术性。  相似文献   

17.
“混杂性”是当今文化理论研究的热点,是后殖民主义理论的关键词。混杂性本为生物学术语,在十九世纪殖民种族主义话语中,沾染了负面的种族与文化内涵。法农等反殖民族知识分子批判了种族主义的混杂观。至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混杂性的内涵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萨义德强调了文化混杂性的普遍存在,驳斥了帝国主义与民族主义的文化本质主义与文化纯粹观。霍米·巴巴从语言与文化层面论述了混杂性的颠覆力与能动性,建构了混杂性理论体系。“混杂性”概念在后殖民文化语境中的植入与内涵衍变,反映出不同的意识形态理念。  相似文献   

18.
文化转向为归化与异化翻译实践提供了新的理据,基于这一理论,同一作品可采用归化或异化策略获得不同译作,同一作品可采用归化与异化有机结合的策略进行翻译,从而存具体的翻译过程中达成归化和异化的辩证统一。同时,归化、异化的使用必须符合译入语的语言规则和表达习惯,必须体现原文的文化内涵,必须体现原文的语境因素。  相似文献   

19.
让谁“安居不动”,原文作者亦或译文读者?长期以来在翻译界都是争论的话题。以林语堂英译本《浮生六记》为个案,分析强势文化中林氏文学翻译策略的归化与异化共存互补现象;并指出“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林语堂选择的翻译策略的历史文化背景。随后得出结论,在文化翻译中,最佳的策略是如林语堂先生的让读者和作者相互走向对方,即归化异化彼此杂糅,以达到两种文化的互补和交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