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江南文化和文学的发展与嬗变是唐代江南文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作为唐代第一代的江南文人,以虞世南、许敬宗为代表的文人延续了陈隋以来江南文人的宫廷文学之士的政治身份,同时又因家族文化和师学传承等因素影响呈现出学行兼备的文儒特征,从而展现出江南文人在唐初的变迁。受其影响,唐初江南文人的诗歌表现出复变相交的创作特征。  相似文献   

2.
<正> 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凡有所作为,励精图治的皇帝,都比较能够接受臣僚的规谏。早在西汉时,封建统治阶级为适应封建专制的需要,就设有散骑、谏大夫、专司谏争,东汉时称谏大夫为谏议大夫,这是隶属光禄勋的谏官。到了唐代谏官制度进一步发展,并形成了一套比较系统和完善的制度,使谏官在唐代维护地主阶级的封建统治,  相似文献   

3.
试论唐代流刑与国家政策、社会分层之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国家的统一、边疆的开拓,新拓地区需要有一定比例的人口充实、一定数量的军队驻防,而流刑强制迁徙的特性正好与这种需要契合,从而成为朝廷推行政策的工具。唐代流放地区的指定和被流放人的身份有直接的关系:被流放到西北军镇的绝大多数都是贫民百姓,而流放到岭南、黔中等南方各地的则大多是统治集团中人。唐代的流刑政策对后世的政局也有重大影响。从唐初以来近300年间,大量知识阶层中人的南流就是南方智力积累的重要条件。宋代之积弱,仅就西北一地而论,和唐代的流刑政策也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中央监察体制变迁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中央监察体制复杂多变。先秦时期以规谏为主 ,秦汉到隋唐谏官、御史、封驳官三大体系职掌逐渐分明 ,宋金至元明清谏官、御史、封驳官三大体系回归合一。中国古代最早出现的是规谏人主的制度 ,而不是御史制度 ;谏官、御史、封驳官三者关系的变迁反映了“否定之否定”、“御史主线”、“对监察官自身监察不断强化”等规律。这些规律的出现与丞相制、三省制、内阁制等中央行政体制的演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寒山子年代的再考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唐代隐逸诗人寒山子的年代,千余年来一直未有定论。本文以证据驳斥了寒山子为唐初贞观时人的传统偏见,又以寒山诗内证修正了胡适、余嘉锡、钱穆等学者以及作者自己以前的中唐大历说;大致确定寒山子年代为公元725~830年,即生于玄宗开元年间,卒于文宗宝历、太和年间,享年一百有余  相似文献   

6.
唐代惩治贪贿犯罪的立法严密而详备,体系严谨,内容广泛,超过了以往各代.唐初统治者严于执法,吏治澄清,但到了中后期,惩贪不严,统治者以权代法,法制废弛,导致贪污风盛,难以抑制.  相似文献   

7.
唐初的科举考试,不论进士科、明经科、制科都试策问。为了应对科考,举子习作策论,官员也撰写作为辅导性质的策论,大量策论遂应运而生,从而在唐代形成一种特殊文体———策论。研究唐代的策论,则成为“策学”。时至今日,唐代时务策留存甚少,能够确定的最早的科场进士时务策,为贞观间上官仪之进士对策。至于作为习作或辅导性质的策学之作,有学者认为中唐诗人白居易成书于元和间的《白氏策林》四卷是唐代留存至今的最早策学著作。其实,迄今为止所能见到的唐代保存至今的最早策学之作,当属日藏《令集解》中所载唐太宗贞观初魏徵撰写的进士《时务策》,它比《白氏策林》早出一百七十年左右。  相似文献   

8.
从儒学发展的角度,运用综合与比较的方法,分析了初唐儒学的特点,认为唐初统治者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对儒学的推行具有全方位性。同时,我们也应该知道,与后来宋代儒学的比较来看,唐代儒学还具有不够精微、对思想控制尚不够严密的特点。因此,研究唐代儒学,既要看到唐代统治者的大力推行,又要看到儒学发展的时代性特点。  相似文献   

9.
唐初密教的发展既不同于唐朝之前的密法,也不同于唐玄宗"开元三大士"出现之前的密教,具有非常明显的过渡性,主要表现在出现了较为系统传播密法的僧人以及对密法价值评估的提升,密法与佛教核心概念开始结合,成为解脱法门,摆脱了唐代以前密法在终极解脱中的辅助性地位。这都为唐代密宗的建立提供了前期准备。从佛教的信仰来看,唐初密教典籍的翻译,对后世千手千眼观音、不空羂索观音信仰、佛顶尊胜陀罗尼信仰的展开,具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文殊信仰在唐代达到顶峰与王权推动有直接关系。从政治角度入手探析其在唐代兴盛的原因。首先,唐初开放性的宗教政策促进了佛教的发展,为其兴盛奠定先机;其次,皇室对文殊道场的推崇在全国范围内强化了文殊信仰的传播和深入;再次,武则天的支持使文殊信仰盛行全国;最后,具护国护王性质的密教文殊信仰顺应"安史之乱"之后的政治需求,获得代宗朝的全力支持而达到信仰顶峰。  相似文献   

11.
走向隐逸是唐初朝野文学思想的一个共同趋向,以隐逸为雅是朝野文学思想中一个共生相长的重要交汇点.朝野共同的崇尚使得隐逸成为唐初雅正主流文学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隐逸文学在唐代文学史上重要地位的确立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宋仁宗朝谏职成为士人获得升迁、出任宰执的绝佳渠道.谏官可与宰执相提并论,已是具有较高地位、广泛参与国事的要职.任谏职成为仁宗朝士人心中的一段光荣经历,甚至上升为一种谏官心理情结.曾任谏官的士人通过文学作品对其谏官生涯进行追忆,是他们谏官情结的文学再现,带有自信、自豪之情.  相似文献   

13.
唐代河南的仓储体系与粮食运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的河南是封建生产关系发展的典型区域之一,是唐王朝的主要产粮区.在河南境内普遍设立了太仓、正仓、转运仓等完备的仓储体系.由于仓廪制度的完备,使河南粮食运输发达,除地方性粮食运输外,唐代全国性的粮食运输主干线都是通过河南而得以实现的,河南的许多粮仓都担负着转运仓的职能.唐初以降,由于漕、陆运输干线的发展变化,河南境内的一些粮仓也随之兴衰.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认为:一、骈文的定义不应是“美文”;“骈文”与“四六文”既是种属关系,而在某些场合又是对等关系。二、骈文与赋虽各为一体,但可相互包容交叉。三、唐代骈文的变革主要应归功于古文运动而非陆贽及“燕许大手笔”之力;而唐初骈风之盛主要是其自身发展的结果,而不是因为“十八学士”的倡导。  相似文献   

15.
唐初统治者在确立其政权之后,开始了建立文化“大一统”的工作,并通过整合自汉魏以来长期分裂的文化形成了新的文化体系.建构这一体系的主体是来自不同区域的文士,这些文士围绕于帝王周围成为当时宫体诗的创作主体.从而令来自关陇、山东、江左各个不同区域的诗歌创作风格与审美倾向得以交流融合,但也造成了唐初宫体诗内容尚质却又追求形式美的新矛盾,并最终导致宫体诗走向僵化与死亡.这正是后来陈子昂、“四杰”开始寻找新的诗歌创作途径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6.
回纥与唐朝的关系,在唐代民族关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在厘清回纥与唐朝关系大致轮廓的基础上,强调指出:应从正、反两方面辩证地解读回纥与唐朝的关系;在回纥与唐朝的关系中,双方都掺合有一定的功利色彩;回纥与唐朝关系始终都随着双方实力的变化而变化。  相似文献   

17.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中空前强盛的时代,也是继承魏晋六朝文化向前发展的时代,也是中外文化交流频繁、文化高度繁荣的时代,更是我国诗歌史上辉煌灿烂的时代。唐诗的发展繁荣固然有诸多因素,但与当时文化艺术的繁盛也有密切关系。本文拟从唐代诗人与音乐这一层面来考察唐诗的繁荣与文化艺术的关系一唐代的音乐继承了隋代而又有所发展。隋代的《九部乐》,即:《清商》、《西凉》、《天竺》、《高丽》、《龟兹》、《安国》、《疏勒》、《康国》、《文康》,唐初完全继承。随着国势的安定,社会的发展,国内各民族文化交流的进一步加强,中外  相似文献   

18.
纳谏是中国封建帝皇集思广益、进行科学决策的有效途径之一;谏铮是谏官发挥聪明才智为国为民做贡献的职责所在。虚心纳谏与善于进言是谏铮活动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历朝历代、朝野上下都对之讨论得极为热烈。《清经世文编》中关于论述纳谏问题的文献较为集中,主要包括谏官之道、纳谏促致治、纳谏之道、谏铮之道和纳谏的最高境界为君臣一体五个方面,这些内容反映了清代纳谏思想的内容、特色,对当代行政管理理论和科学决策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与非洲交往的历史进程中 ,唐代是一个很重要的阶段。这一时期既继承了两汉以来中非交往的成果 ,又为五代宋以后中非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体现了承上启下的时代特征 ,这一特征在唐代中非交通史中尤为突出。对唐代中非交通史的了解将有助于唐代中非关系史和整个中非关系史的研究。一 唐代中非交通线的开通和发展唐代的中非交通线主要有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无论陆上丝路 ,还是海上丝路 ,都是唐以前中非交通线在唐代的继承和发展。中非陆上交通线的开通大致在公元前二世纪至公元二世纪间 ,并被纳入著名的陆上“丝绸之路…  相似文献   

20.
谏官制度是古代官僚制度的重要配置,其中宋代谏官制度最为发达。梳理了古代谏官制度的流变,分析了宋代谏官制度的内容及其发达的原因,阐明了谏官制度对当今制度建设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