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两种现代生命观批判和人的生命观重建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认识人自己”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永恒主题,在现实中存在着形形色色的关于人的各种科学的、宗教的、哲学的生命观,其中哲学中以个体主义生命观和群体主义生命观影响力强大,最具有代表性。但是哲学的这两种生命观都经不起科学认识的反思,是哲学形而上思维一元化、极端化的结果。个体生命观犯了消解群体生命的历史性的错误,把人的生命抽象得仅仅剩下本能;群体生命观犯了消解个体生命的现实性的错误,把人的生命当做了自然之物去理解。新生命观的建立,既要看到个体生命体存在的地位和价值,又要看到群体生命体存在的地位和价值,同时还要看到家庭生命体存在的地位和价值,在对个体、家庭、群体三者基于个体的内在同一性理解的基础上,把人类生命文明看做是个体、家庭、群体的三元互动,人类生命文明的同一性、主体性、无限性才一目了然。全面的生命观对我们真实完整地理解和现实全面地建设人类生命文明,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2.
长篇对话体诗《大地之神》是纪伯伦后期英语文学作品的集大成之作,它通过三位大地之神关于生命意义问题展开的对话,对“意义”消解的现代社会中人类生命存在的神圣性提出了置疑、反思和解答。诗作通过“爱、美、生命”这三个既是具体感性存在、又具有超越性的核心范畴,表达了纪伯伦文学创作中贯穿始终的生命观:生命存在是有意义和具有神圣性的,而生命的意义通过当下感性现实体现出来。这一生命观与纪伯伦身处现代西方语境的生命观具有内在一致性。  相似文献   

3.
追求生命和谐是《周易》的根本理念。《周易》具有强烈的生命意识,并以追求生命的和谐为人生理想。《周易》的生命和谐观对今天人类在提升生命质量、建构生命意义的认识和实践中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随着生命科技、信息科技迅猛发展,全球化与本土化相互交融,人类生命的状态已经或正在从"天择时代"走向"人择时代",传统的生命观受到巨大冲击。"天择时代"的生命观是以生命神圣为核心的敬畏生命观。"人择时代"的生命观是以人的主体性发挥为核心的敬畏生命观。这种人的主体性发挥既可能造福于人类,又可能给人类带来灭顶之灾。"道择时代"的敬畏生命观以遵循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追寻人类的共同福祉为价值诉求。对"人择时代"、"天择时代"生命观的扬弃,必然会走向"道择时代"的生命观。"天择时代"—"人择时代"—"道择时代"是生命观发展的主轴。  相似文献   

5.
西林壮族社会的"解邦"仪式是通过唤回失落的灵魂,搭建人的"魂"与"体"的桥梁,来维系、修补并巩固二者的结合,达到使人安康的目的.它是整合壮家人永恒生命观念的文化载体,是他们对生命存在的一种探索和对生命永恒的一种追求.它的内容及表演与壮家人的宗教观念、道德规范以及人观密不可分,它有着深刻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6.
看待世界有两种方式,即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相应地,世界对于人也有两种存在,即事实性存在和价值性存在。由价值关系构成的世界,通常称之为意义世界。意义世界的成立以人的合目的性需求为根据,而人的自觉生命活动也总是为获取某种意义而进行着的。相对于人的存在方式的多样化,意义世界亦有着多重开显:在生存的层面反映为适与不适;在实践活动层面形成是非、善恶、功过的评判;在精神超越层面则显现为至真、至美、至善的价值追求。不同的意义世界构成了不同的人生境界,人生境界中蕴含着的生命理念是人的整个生活目标之所在。当今世界,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独特的生命理念,但一个民族、一个社会亦需要有某种共通性的生命理念。人类历史上生命理念范型的演进经历着由自然生命经自觉生命更向自由生命演化的过程。处在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当倡扬“和实生物,刚健有为”的精神,以确立自觉生命,归本自然生命,而又开启自由生命,并藉此与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生命理念相互沟通,共同推进。  相似文献   

7.
人学意义上的生命观是对人的生命最根本、最一般的认识,是关于人的生命本质、生命过程、生命意义、生命归宿及其关系等系列问题的总的思考和概括。马克思主义生命观认为,人的生命表现为自然现象基础上的社会性本质,生命价值体现为奉献社会和完善自我的有机统一,在生命过程中,它主张乐观奋斗的人生态度。马克思主义生命观不仅重视生命本身及过程的意义,而且关注生命结束、死亡以后的价值。马克思主义的生命观与西方其他一些哲学家、思想家的生命思想有本质的区别。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生命观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从而构建现阶段科学的生命观,无论对社会还是个人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人的生命不仅是自然的生命,而且是社会的生命,更是伦理的生命.生命伦理是对人的生命的深度关切.生命伦理不单指个体的生命伦理,更是指人类整体的生命伦理.生命伦理的核心价值追求是如何彰显人(人类)的生命的价值.生命伦理的终极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是人的生命伦理存在的内在依据,人的社会生产是人的生命伦理实现的主要手段,社会是人的生命伦理展开的现实空间.  相似文献   

9.
面对新的社会发展进程,马克思主义生死观需要有新的内容,建构现阶段科学的 生死观是我们必须解决的时代课题.现阶段科学的生死观是"以人为本"、"以人为贵" 的生死观,是赋予死亡以生命意义的生死观,是"生死两安"的生死观,是科学的生命观和科学的死亡观的统一,贯穿着对真理和信念的坚定追求.  相似文献   

10.
每个人都同时有着三重生命,即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自然生命指人的肉体生命;社会生命指人的社会存在;精神生命则是对自然生命和社会生命的形上思考,是生命最终的精神皈依。生命观因此就是对人的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这三重生命的观点与看法。“贵身”的自然生命观、“虚静”的社会生命观和“死而不亡”的精神生命观共同构成了老子的生命世界。  相似文献   

11.
古希腊人在现实生活和精神生活中,追求人的存在的超越和审美化人生,追求生命、灵魂的不朽和永恒,这一取向为古希腊审美主义的发生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希腊哲人对人的存在处境和世界存在的理性反思,标举和谐、逻各斯、美和善作为一种终极价值,从而不断推进人和人的生活、人类社会的完满化及其人与宇宙、人与自然的和谐建构,并依此对人生和社会意义进行哲学追求。前苏格拉底的审美价值形而上学为西方审美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本的价值维度。  相似文献   

12.
身心灵与全人生命教育的目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命教育作为人的整全生命的自我生成的教育,是个体生命全方位全层次地自我呈现和自我实现的教育.人的生命作为一种实际存在,是身、心、灵的统一体.生命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要促进生命的美好,促进个体生命在身、心、灵各个层面都趋于美好并进而实现全人生命的美好.在"身"层面的目标包括:健康地活着,快乐地活着,希望地活着;在"心"层面的目标包括:实现自我同一,实现自我价值,实现人我和谐,在"灵"层面的目标包括:知识灵性,体验灵性,意愿灵性,领悟灵性.  相似文献   

13.
自由是人类追求的最基本的理想。自由是人的本质,是人存在的特征,是生命个体最根本、最终极的追求。教育是实现人的自由的必要手段,而自由教育是以实现人的自由为终极目标的教育,是人类应该矢志不渝地追求的理想教育。同时,自由教育也对我国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4.
生命问题是中国传统哲学思考的重要问题,其中老子哲学思想中所蕴涵的"道法自然"的生命境界是一种通过"无为而为"的生命践履追求人的生命之"真"与"朴".当代中国人面对全球性、人类性的生命矛盾与生命危机和中国人自身传统文化失落与社会转型的痛苦抉择,面对自身生命观的困境,需要有当代中国人自己的生命观念.当代中国人应以现有的生活世界为根基,现有的生命境遇为契机,以对老子哲学生命境界之真义把握为财富,实现当代中国人真实的"自然"生命观转变.  相似文献   

15.
以奥古斯丁和卢梭为例论述一种"积极的政治观",这种政治观是指政治生活和国家目的是追求终极的善。持这种政治观的人通常相信人的理性是万能的,他们对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抱有绝对的信心,相信通过人不断地努力,可以使世界趋于至善。凡是恶的东西,无论这种恶来自于社会还是来自于个人,都应该将其铲除干净。这种政治观经常是政权更替"已开始又未完成"时期的产物,具有标志意义。  相似文献   

16.
人对生命的意识不是自发形成的,特别是当代大学生由于缺乏正确的、科学的生命观,导致他们不能正确理解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不知道怎样去实现生命的价值.因此,明确生命观的内容,在大学生中开展一定的以生命观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对于当代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对于他们如何通过社会实践去实现生命的价值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7.
滚滚红尘,芸芸众生,人无非分为两种:一种是为生存而活着的人,另一种是为生活而活着的人。为生存而活着的人是为了能够保存生命而在社会中维系着最简单的生活方式,也就是一种为了能够延续生命而存在的人。例如:建筑工地上的小工,走街串巷的小贩,流浪街头的乞丐,在风雨中飘摇的渔夫,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还有……  相似文献   

18.
当代台湾话剧的人学叙事,主要是指1980年代以来,台湾戏剧家在舞台上所展开的关于生命意义和人类本性的严肃思考。人为什么要活着,人的自我和本性是什么以及关于同性恋者的生命、自我与本性等,这些带有哲理意味的思索给台湾戏剧带来深沉内涵,其艺术审美结合传统与现代也有独特的戏剧创造。  相似文献   

19.
人生活在世界上,除了饮食男女之外,总是要有所追求的。而人对于美的追求,是人类的追求的最高层次。这是因为人作为具有自觉意识的高级动物,不仅把客观世界,而且也把自身作为自己意识的对象。人不仅懂得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随时随地都用内在固有的尺度来衡量对象,所以人能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因而自觉地主动地追求美,便成为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一个重要标志。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人类追求美、创造美的历史;人类社会的进步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  相似文献   

20.
1 生命不是别的,它只是一种存在,一种静态,一种似有似无的具象。拿生命来载乘什么,诠释什么,展示什么,这才赋予了生命新的意义,世界才有了事业一说,人类才有了拼搏一举,生活才多彩,活着才够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