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在过去的20年中,仇和作为中国"个性官员"的标志性人物屡见报端。这名个性张扬、高调行事、争议不断的"明星官员",却于2015年3月15日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收受巨额贿赂接受组织调查,7月31日被开除党籍和公职。这不仅昭示了党中央"有腐必反"的决心,也为广大领导干部的成长敲响了警钟。仇和走上腐败之  相似文献   

2.
官员腐败是世界各国难以避免的问题,在我国官员腐败问题上也正日益凸显,政府的形象受到了官员腐败的影响,不仅在党群中关系更加恶化更是危害到我国合法性政府形象,国家就目前政府官员状况推出了公积金制度对政府官员严格的进行监督,文章将对廉政公积金制度实施、问题、策略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3.
《领导决策信息》2008,(25):18-18
虽然目前对"官员财产公开"没有明确规定,但一些地方政府却以实际行动显示出对建立类似制度的积极性。继今年3月31日正式挂牌成立预防腐败办公室而成为新疆自治区所辖地市中首家预防腐败机构后,5月25日,新疆阿勒泰地区纪律检查委员会、监察局及预防腐败办公室联合出台了《县(处)级  相似文献   

4.
一、问题的提出当前,中国社会正经历着严重的信任危机,这种危机弥散在社会的各个角落,集中凸显在政治、社会和经济三个层面上。政治层面:尽管民众对高层政府保有较高信任,但地方政府特别是基层政府公信力降低却是不争的事实,"表哥"、"房姐"、"天价烟局长"、"红豆局长"等事件使得民众对官员的信任降到了谷底。社会层面:  相似文献   

5.
陈军吉 《领导文萃》2012,(22):65-68
换届年向来是官员腐败违规行为高发期。尽管2011年中央和地方有关部门对换届纪律三令五申,但踩高压线的官员仍不时出现。在举报信、造谣等传统方式之外,网络成为了官员攻击对手的新型利器,而跑官、拉票等手段日益隐蔽。这让各地纪委在处理此类事件时,倍感棘手。如何减少换届中的"潜规则",消除官员"暗战"的土壤,或许需要更为科学有效的制度设计。  相似文献   

6.
贪腐问题曝光频次大幅度增加,"八项规定"出台后消极腐败行为被曝光力度加大,多名官员因经济问题失踪外逃、引发公众对"官跑跑"现象再度关注……近日,中国人民大学危机管理研究中心在延续2013年二季度官员形象危机报告的基础上,将官员高危形象的5个风险项、15个风险要素汇总成三季度的风  相似文献   

7.
曾晖 《领导文萃》2014,(21):75-78
正随着纪检监察机关案件查办日益透明,近年来,媒体披露了多名违纪违法官员"两规"前最后的露面场所,有住宅、单位、饭店、机场等。其中,涉案官员在会场被带离的情况相对较多。舆论普遍猜测,众目睽睽下带走贪官,为的是起到震慑效果。但一名长期分管案件查办的某地纪委副书记否认了这种说法:"方便办案才是首要考量,腐败官员警惕性最低的时候,往往就在会场中。"  相似文献   

8.
地方政府官员职务晋升的内卷化,深刻影响地方政府官员的行为选择,并可能导致地方官员产生精神懈怠,甚至走向腐败。地方政府官员职务晋升内卷化的形成因素,除了受制于经济绩效外,更在于年龄、政治关系网络及一票否决制和问责制的影响。基于此,为走出内卷化,应从注重个人能力考察、强化竞争激励作用和重视多重方面考核着手进行调适。  相似文献   

9.
方卫星 《决策与信息》2008,(11):123-124
社会主义国家政治文明建设面临的急迫问题有,极少数官员腐败日益严重;买官卖官,严重破坏"德才兼备"的干部任用原则;极少数地方存在严重的群体性事件或隐患。东欧8个社会主义国家发生剧变的警示是:政治腐败尤其政治权力腐败,最终将破坏政治统治的合法性。中国和世界的经验与教训都表明:政治文明建设是国家发展、人民幸福的基本要求;是保障国家长治久安和政治稳定的需要;是切实保障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利益,尤其民主权益的需要;是防止社会走向两极分化的重大政治举措。  相似文献   

10.
刘悦斌 《领导文萃》2013,(20):120-123
晚清吏治腐败,官员身边人也有一份"功劳"晚清吏治腐败,已是一个定论,这并不冤枉清朝统治集团。在晚清官场的腐败中,官员的身边人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他们往往狐假虎威,利用在官员身边的便利条件,贪污受贿,勒索百姓,有的官员甚至与身边人互相勾结,互相利用,贪赃枉法,祸国殃民。其实,清朝最高统治者不是不知道官员身边人可能造成的危害。为了防患于未然,清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最重要的是官员的任职回避制度,有地区回避、亲属回避、师生回避等。  相似文献   

11.
问题     
《领导文萃》2015,(3):135
审批腐败据不完全统计,自2013年5月至2014年9月,全国范围内共有19名现任或曾任发改委系统的官员落马,他们来自国家发改委、委管国家能源局或者地方省级发改委。十八大以来,发改委系统中下马的官员数量在国务院25个组成部门中最多。发改委系统何以会形成这样的腐败特征呢?一个人、几个人、十几个人,就掌握面向全国、全省的行政审批大权,没有他或他们的首肯你就办不成事。有评论认为,要解决权力过于集中之弊,一方面要克服对权力的迷  相似文献   

12.
《领导决策信息》2010,(25):11-11
江西省国土资源厅4名在职副厅长3人落马。这一“腐败群案”.充分暴露出国土资源管理权力监管严重缺失等问题。《中国青年报》6月21日在调查中发现.受土地官员手握行政审批、执法和支配等巨大权力的吸引  相似文献   

13.
《领导文萃》2013,(9):72-75
一、从"网络恐惧"到"微博恐惧",微博"双刃"效应更加凸显近段时期以来,"微博反腐"成为一种流行现象,微博的裂变式传播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微博对权力腐败、个别官员道德堕落的揭露,让广大公众和官员深刻感受到了一股"微"而弥强的冲击波。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履新以来,有关部门对微博上的各类举报回应更加及时、积极,这一方面大大提升了公众通过微博举报的热情,有利于形成官方与民间的反腐合力;另一方面,因为微博传播的裂变性、快速性,不实信息与传闻也往往使被举报者  相似文献   

14.
李凤桃 《决策探索》2014,(15):73-75
10个月内,19名能源系统官员和高管先后落马 3天之内,4名官员因涉嫌受贿犯罪被立案侦查。继2013年8月刘铁男落马后,国家能源局近期再次陷入舆论关注的"腐败漩涡"。  相似文献   

15.
胡锦武  赖星 《决策探索》2014,(15):30-31
围标串标暗箱操作、内外勾结大肆分肥、抱团腐败侵吞水利资金……记者最近调研发现,水利系统腐败案件在不少地方频频发生,涉案官员上至厅处级领导,下至科股级干部,其中暴露出来的监管漏洞不容小视。  相似文献   

16.
"发生初次腐败行为的平均年龄为47.48岁。带病提拔的省部级官员,其平均经济腐败时间在10年左右,绝大多数是5年到15年之间。"2012年12月中旬,一则题为《"带病提拔"官员初次腐败多在47岁》的新闻让舆论起了波澜。一位名为"元勋"的网民评论:"中国官员真幸福,贪了十年才落马,活够本了,人生可没有多少个十年呢。"新闻的源头始于香港教育学院社会科学系博士生刘九龙在  相似文献   

17.
马跃成 《决策》2010,(9):96-96
地方政府在地产圈声名狼藉是因为地方的土地财政政策,让地方政府成了房价上涨和地价上涨的最有力的推手。而由于土地问题被查处的腐败官员基本上都是窝案、串案,腐败资金又是触目惊心,就像最近曝光的中山市原市长李启红、抚顺市的一个局长罗亚平,两个官职不大的疯狂女人.让人们目瞪口呆。  相似文献   

18.
新视野     
地方政府公司化削弱社会信任感最近一段时间,中国社会发生的几起事件凸显了中国社会的信任难题。尤其是舆论对29岁的市长周森锋的密切关注,已经超出对一名年轻市长的好奇和猜测,典型地表现出公众对现行官员选拔制度的高度不信任,从而也是对地方政府的不信任。  相似文献   

19.
当前,一种游走于规则和程序边缘,在"合乎情理"掩饰下的腐败现象逐渐引起社会重视,人们将这种现象称为"边缘腐败",其往往表现为官员以"人情往来""不违反原则"为借口放松心理防线,利用职权或职务便利为自己或特定关系人谋取利益."边缘腐败"是诱发严重腐败行为的温床,也是影响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的元凶之一.与一般直接进行的索贿、受贿、贪污行为相比,其更具有普遍性、广泛性、经常性和模糊性,查处难度更大,官员对其自觉抵制的意识较差.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这对新时期反腐倡廉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也为在更深更广层次上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指明了方向.深入分析目前流行于社会的"边缘腐败",进而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将其扼杀在萌芽状态,已显得日益重要.  相似文献   

20.
外刊外报     
正窃贼专偷贪官现象发人深思英国《每日电讯报》9月11日河南省警方破获了一个专门偷盗腐败官员的团伙。这些小偷经过缜密的计划和踩点,决定对腐败官员下手,因为知道他们的钱来路不明,因此不敢报案。这些被盗官员生怕在反腐运动中引起注意,所以只能"哑巴吃黄连"。中国民众环保觉醒促决策更透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