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海鹏 《唐都学刊》2012,28(4):101-105
为了应对由中西风俗差异而引起的民教冲突,近代来华传教士十分重视对中国社会风俗的考察。一部分传教士刻意关注中国社会陋俗,然后片面地从社会陋俗定位中国风俗的地位,结果走向了对中国社会风俗的全面否定,其根本目的是企图从社会风俗的角度向中国人灌输"只有基督教才能救中国"的思想,以便为基督教的传播制造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柏景伟是晚清举人,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于光绪十一年(1885)担任关中书院院长。任职其间,柏景伟制定了《关中书院学规》,现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馆。此学规制定了学院注重"尊礼重行"的学礼制度、门禁管理及学子日常生活管理等十项规章制度,罗列了应读的书目,阐述了读书的方法。研究此学规,有助于我们认识关中书院学规的发展历程和柏景伟的治学管理理念。  相似文献   

3.
《唐都学刊》2012,28(5):49
"关学研究"栏目是本刊的新创栏目,由刘学智教授主持。关学是宋代以降关中地域思想文化中最为璀璨的奇葩,也是具有全国乃至世界性影响的地域性学术流派之一。《唐都学刊》身居关中书院,开辟"关学研究"栏目是我们的职责,这对于推动关学研究的深入发展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我们热诚期望海内外关学研究者惠赐佳作,特向从事该领域研究或相关研究的专家、学者征集稿件。具体要求:  相似文献   

4.
车宝仁 《唐都学刊》2008,24(1):41-45
陈忠实的<白鹿原>中朱先生等儒者是"关学"传人."关学"是张载开创的理学的关中学派.小说表现了"关学"哲学思想:太虚即气,气化万物,天地人之性统一并互相影响;重视实践,讲究实际;重视自我伦理道德修养;崇尚仁政德治,反对苛政;治本之策是教民礼仪;同时也有道德复古和小农经济思想.这样,小说真实地描写当时的关中的儒者,也使作品哲理性思想性更加深刻.  相似文献   

5.
"关学研究"栏目是本刊的新创栏目,由刘学智教授、林乐昌教授主持。关学是宋代以降关中地域思想文化中最为璀璨的奇葩,也是具有全国乃至世界性影响的地域性学术流派之一。《唐都学刊》身居关中书院所在地,开辟"关学研究"栏目是我们的职责,这对于推动关学研究的深入发展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我们热诚期望海内外关学研究者惠赐佳作,特向从事该领域研究或相关研究的专家、学者征集稿件。具体要  相似文献   

6.
《唐都学刊》2016,(4):89
"关学研究"栏目是本刊的重点栏目之一,由著名关学研究大家刘学智教授、林乐昌教授主持。关学是宋代以降关中地域思想文化中最为璀璨的奇葩,也是具有全国乃至世界性影响的地域性学术流派之一。身居关中书院的《唐都学刊》,开辟"关学研究"栏目,为关学研究者提供一个学术交流的平台,我们期望此举可以推动关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为此,我们热诚期望海内外关学研究者惠赐佳作,特向从事该领域研究或相关研究的专家、学者征集稿件。具体要求如下:  相似文献   

7.
"关学研究"栏目是本刊的新创栏目,由著名的关学研究大家刘学智教授、林乐昌教授主持。关学是宋代以降关中地域思想文化中最为璀璨的奇葩,也是具有全国乃至世界性影响的地域性学术流派之一。身居关中书院的《唐都学刊》,开辟"关学研究"栏目,为关学研究者提供了一个学术交流的平台,我们期望此举可以推动关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为此,我们热诚地期望海内外关学研究者惠赐佳作,特向从事该领域研究或相关研究的专家、学者征集稿件。具体要求:  相似文献   

8.
《探求》2019,(6)
在中央苏区的开创、巩固、发展过程中,旧社会留存下来的一些陋俗恶习时不时侵蚀革命,以致严重影响了根据地的各项建设。为此,党和苏区政府在进行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建设的同时,还致力于建设科学、民主、文明的社会风俗,有效地肃清了旧社会遗留下来的一些陋俗恶习,提高了广大群众的素质,促进了土地革命的深入,夯实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基础。中央苏区社会风俗改造的历史经验,对新时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以《关中枪声》《关中匪事》等为代表的关中系列题材剧一次又一次火热荧屏,关中系列题材剧的成功是与其鲜明的美学风格分不开的;关中系列题材剧注重独特的自然风貌和地域风情的描摹,注重情节的曲折性与圆满性的营造,注重对独具个性的关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与刻画,注重对关中民俗的真切演绎和呈现。  相似文献   

10.
论城市传统民居的旅游开发——以上海石库门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萌  徐慧霞 《学术交流》2007,(10):119-122
城市传统民居是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建筑艺术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社会风俗价值和景观审美价值。它对于丰富城市旅游景观体系、增强文化吸引力、构建特色城市旅游形象等有着重要意义。但在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的今天,它面临许多严峻挑战。可考虑通过旅游开发促进传统民居的保护与发展。对它的开发可从"内部功能转换"和"外部角色创新"两个方面来考虑。前者包括把传统民居改造成旅游景区、景点等吸引物,或家庭旅馆等旅游接待设施,后者包括创新开发相关旅游产品、创新利用其符号象征价值等。开发工作应切实遵循保护性、协调性、居民参与性等原则。  相似文献   

11.
从战国至秦汉这一长时期的风俗观,概念上以道、法、礼、俗为四重结构,以道、礼、法来衡量风俗之良善与否,儒家最为关注风俗。西汉儒家认为当时最重要的风俗特征,一是民众逐利竞财而轻义,二是官吏多为欺谩而善书的刀笔之吏,内在的人性与外在的制度环境共同造就了当时的社会风俗。汉儒试图以礼乐更化之,礼乐的雅正也是风俗良善与否的标准。以文质论风俗,不论是出于现实的考虑即汉初所谓的周文之弊,还是出于理论本身的侧重,移风易俗的目的是返归于质。但越强调质的优先性,就越削弱历史循环结构的合理性。进而言之,法家以法作为标准,以赏罚作为手段来齐一风俗;道家反对一风俗本身,无为而治;儒家认为他们对于风俗的改善于事无补,甚至形成恶性循环。  相似文献   

12.
康红英 《社科纵横》2007,22(5):98-99
洮岷花儿是流行在甘肃洮河流域的一种民歌形式,又叫"野曲"、"野花儿",本文从花儿的演唱地点、歌词内容以及"花儿会"中的某些风俗等方面论述了花儿的"野".  相似文献   

13.
王春花 《社科纵横》2007,22(8):138-139
财礼是中国传统婚姻"六礼"中的重要一环,各代各地有其不同的特点。本文依据传统史籍文献,结合敦煌遗存的财礼文书,探考了宋代敦煌地区的财礼风俗的特点及原因。  相似文献   

14.
资本主义萌芽问题讨论带动了明清社会风俗的研究,其中尤以16世纪以后社会风气的探讨充分,引出了一系列有关明清社会史的话题,20世纪80年代以后相关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明清风俗以及相关问题的研究可从如下六个方面把握,即作为方法的明清风俗论,以奢侈问题为中心的明清消费研究,全球化与明清风俗论,风俗特性与明清地域研究,职业观与明清风俗论,移风易俗与明清社会变迁。未来的研究,似应在使用新概念、挖掘新史料、处理跨世纪上用力。  相似文献   

15.
李喜霞 《唐都学刊》2011,27(6):114-118
民国十八年,关中遭遇重大灾荒,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威胁。当时中央及地方政府采取各种措施应对灾荒,其中以工代赈加大交通修建的政策,为民国时期关中交通的发展带来契机。当时全国各地的赈济款项与物资,源源不断地流入关中。大批因灾而流亡的灾民也为交通修建提供廉价劳动力,交通的发展必然为关中经济的后续发展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6.
郭茂全 《唐都学刊》2009,25(5):53-56
陈忠实的散文集<乡土关中>以潺潺而流的语言、娓娓而谈的闲话方式描述了关中大地上的历史变革、人文景观、乡土风物以及作家乡村生活的审美体验,既展示了关中大地独特的风土魅力,又表现出作家对关中乡土文化的深深眷恋,成为西部乡土散文的代表作品.  相似文献   

17.
贾俊侠 《唐都学刊》2011,27(5):115+126-115,126
秦晖韩敏邵宏谟三位先生所著的《陕西通史.明清卷》(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第十六章第三节"书院教育与书籍刊行"中,有10处(P493-496)将明代及明清之际的关中书院称为首善书院。依著者观点,从1609年关中书院创建到康熙二年(1663)陕西巡抚贾汉复重建改名为关中书院止,就没有过关中书院的名称,关中书院一直名为首善书院。笔者以为这种说法是值得商榷的。关中书院与首善书院都是明代著名的书院,虽然都和"关西大儒"冯从吾讲学有关联,但两个书院之间并无直接关系。下面通过史籍记载对其进一步分析。  相似文献   

18.
《探求》2017,(1)
农历七月初七的"七夕"节,民间又称"乞巧节",广州地区过七夕与其他地区的最大的区别是,将心愿的祈求化为具体的行动,用巧手做出一件件精美的工艺品,摆出一台台绚丽多彩的艺术品供案,既娱神更娱己。辛亥革命后,社会发生急剧变革,对传统民间风俗提倡移风易俗。广州处在风气变革的前沿,七夕节首当其冲,新风与旧俗、市俗与乡风的冲突更为剧烈。本文试从民国时期广州的报纸及媒体的角度分析七夕乞巧风俗的改革。  相似文献   

19.
微改造模式作为城市更新的解决方案,在当前的旧城改造实践中仍处于不断发展与完善的阶段,其改造内容与改造基础也存在着多样性,本文从厘清"微改造"得以推行的动因及适用对象出发,结合广州市恩宁路历史街区改造的实际案例,梳理"微改造"在历史街区改造中得以推进的发生机制,总结其实施的内外部条件,以进一步提升"微改造"作为城市更新模式新方法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20.
丹版 《今日辽宁》2014,(2):96-97
正"寸跷秧歌",民间又叫"踩寸子",是本溪地区满族风俗舞蹈,几百年来流行于本溪满族自治县田师付镇。田师付镇东南与碱厂镇毗连,西北与南甸镇为邻,西南与小市镇接壤。本溪建置前属兴京(今新宾县)管辖。"寸子"之名源于满族妇女所穿木底高跟"花盆鞋"的民间称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