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外刊外报     
正"小官巨腐"凸显地方官员腐败严重香港《南华早报》11月13日河北省一名腐败官员被查家中藏有1.2亿元现金、37公斤黄金,并拥有68套房产。这名官员和另外230多名官员的腐败案件凸显地方严重程度。河北省政府承诺加强反腐行动,尤其是加大对主管土地、城建等领域官员的整治力度。  相似文献   

2.
"官托"是在官员选拔中,在看不见的权力阴影下,将公权力领导和职位渴求者紧密相连的"牵头人",他们身在公务体系之外,不具有公权职位,却在官员晋升过程中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和运作力。在现实中,这些"官托"不仅影响了官员选拔的进程和最终结果,也形成了腐败的新体系流程,加剧了民众对政务部门的负面评价,削弱了民众对新晋官员的认同感。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科级官员腐败大案频发。出现在公众视野里的千万级"小官大贪",一次又一次地冲击着我们的神经,考验着我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为何小小科级官员竟有如此巨大能量?从这些贪污个案研究共性,我们不难发现,"小官大  相似文献   

4.
刘悦斌 《领导文萃》2013,(20):120-123
晚清吏治腐败,官员身边人也有一份"功劳"晚清吏治腐败,已是一个定论,这并不冤枉清朝统治集团。在晚清官场的腐败中,官员的身边人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他们往往狐假虎威,利用在官员身边的便利条件,贪污受贿,勒索百姓,有的官员甚至与身边人互相勾结,互相利用,贪赃枉法,祸国殃民。其实,清朝最高统治者不是不知道官员身边人可能造成的危害。为了防患于未然,清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最重要的是官员的任职回避制度,有地区回避、亲属回避、师生回避等。  相似文献   

5.
"发生初次腐败行为的平均年龄为47.48岁。带病提拔的省部级官员,其平均经济腐败时间在10年左右,绝大多数是5年到15年之间。"2012年12月中旬,一则题为《"带病提拔"官员初次腐败多在47岁》的新闻让舆论起了波澜。一位名为"元勋"的网民评论:"中国官员真幸福,贪了十年才落马,活够本了,人生可没有多少个十年呢。"新闻的源头始于香港教育学院社会科学系博士生刘九龙在  相似文献   

6.
正英国《金融时报》10月20日为打击腐败,中国政府禁止党内、政府和国有企业"领导干部"参加高收费商业培训项目。这项禁令使中国的商业精英遭受打击。这些商业人士参加MBA或EMBA项目就是为了与官员建立联系,  相似文献   

7.
<正>在人们印象中,外逃贪官们的双脚只要一踏上异国的土地,就能过上梦幻般的奢华生活。在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移民国家形成的"贪官一条街""腐败子女村"就是最好说明。但这并不是外逃贪官在海外生活的全部,巨大的精神压力,坐吃山空后的艰难谋生,乃至黑社会的性命威胁,也围绕在这些外逃官员身边,偷来的富贵演绎出一幕幕荒诞剧乃至悲剧。出手阔绰令美国邻居瞠目结舌近些年以来,中国的一些腐败官员纷纷把非法  相似文献   

8.
社会互助责任体系是人们因情感和利益而走到一起的互助合作群体。它既指某一个群体,又指这些群体的集合。在腐败与反腐败的斗争中,腐败的官员能够比较自觉地利用这个体系为己所用,而我们在反腐败时却忽视了这个体系的正面功能。我们可以根据社会互助责任体系的"三内"特性,发挥它的反腐败作用,即利用它的"内化力"培育廉洁从政的价值观,利用它的"内聚力"强化反腐倡廉意识,利用它的"内部性"制约腐败行为,逐步构建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协同反腐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9.
<正>腐败首先产生在官场。在清朝,由于官员俸禄偏低,官场腐败习以为常。"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就是这种现象的生动写照。收入长期偏低,容易诱发贪污受贿、不给好处不办事的腐败现象。此外,机构臃肿、人员冗杂也是产生腐败的温床。上梁不正下梁歪。官场腐败  相似文献   

10.
《领导文萃》2009,(12):36-38
近年来层出不穷的官员腐败案件显示,问题官员腐败的症结正是财产不明。如何遏制官员利用职权聚敛财产,官员财产申报制度的建立,是建立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1.
贫困地区官员腐败行为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层级管理不善,腐败机会增多;内外环境变化,腐败意愿变强;监督体制失灵,腐败风险降低。防治贫困地区官员腐败问题,须完善管理制度,减少腐败机会;加强思想教育,削弱腐败意愿;严厉打击腐败,提高腐败风险。  相似文献   

12.
《决策与信息》2010,(2):62-62
官员财产申报是世界公认的从源头上治理腐败的一项重要措施,财产申报制度是一项强化官员廉洁自律、有效规范官员行为、预防官员腐败的基本制度。迄今为止,世界上已有近百个国家建立了官员财产申报制度。  相似文献   

13.
赵雪 《经营管理者》2011,(2X):294-294
文章从经济学的角度去分析腐败,把腐败作为一种经营活动来进行分析,为腐败给出了一个经济学定义。文章分析了腐败对经济的危害,如阻碍经济发展、影响贫困治理、造成政府信誉的丧失、增加信用交易成本等。最后提出了抑制腐败的经济学对策:即"堵源截流","胡萝卜加大棒"的政策,让官员不能腐、不愿腐、不敢腐。  相似文献   

14.
从党的十八大查处的反腐案件来看,多数腐败案件都呈现出家族化的特征。这种家族式腐败以权力官员及其家属为中心,以"水波涟漪的方式"一圈圈向外逐步扩散,不仅包含了父母子女等亲缘关系,而且网罗了同事、朋友、老乡在内的人群,这个广义上的"腐败家族"最终构成类似于差序格局的层次结构。本文依据差序格局理论将家族式腐败交往人群由内向外划分为四个圈层:家庭圈、家族圈、熟人圈、半熟圈,并探讨了不同行贿者与官员之间腐败行为发生的路径和方式。作为成本低、收益高、隐蔽性强、查证难的腐败形式,要彻底根除家族化腐败,必须致力于四个方面:健全权力监督体系、弘扬反腐倡廉文化、完善财产申报制度、健全责任追究机制。  相似文献   

15.
外刊外报     
正涉农资金成官员腐败"增长区"香港《南华早报》10月25日中纪委报告显示用于征地补偿、危房改造和农民基本生活津贴等方面的补贴资金遭到贪污。农业开支一度被认为受腐败影响较小,但随着北京将更多资金投入农村发展以缩小城乡差距,农业开支受到了腐败的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16.
梁胜  傅翔 《决策探索》2003,(10):31-32
提起腐败,社会各界人士都切齿痛恨,即使一些腐败官员自己,在谈到腐败时也会拍案而起,慷慨陈辞,把腐败骂得一无是处,体无完肤.近几年来的全国性的反腐败大行动,确实收到了显著的效果,官场腐败得到了有效的遏制.但遏制并非根绝,仍有少数官员在顶风作案,不过他们变换了手法,使腐败变得更为狡猾和贪婪,让人不易觉察,甚至从"幕后走向了台前",由掩掩藏藏、偷偷摸摸到合法化、公开化、大众化,由个人行为、小团体行为到政府行为、组织行为、集体行为,应该说,这是在反腐败的新形势下出现的新的腐败形式.  相似文献   

17.
耕牛寸草 《决策》2011,(6):88-88
有句话: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这些巨贪官员们在狱中的自白,好似一面镜子,从另一个角度道出了腐败的根源,启发人们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18.
中国官员财产申报之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官员财产申报是世界公认的从源头上治理腐败的一项重要措施。财产申报制度是一项强化官员廉洁自律、有效规范官员行为、预防官员腐败的基本制度。迄今为止。世界上已有近百个国家建立了官员财产申报制度。  相似文献   

19.
深入剖析这5年来我国省部级落马官员的腐败动向、发案规律及贪腐手法,可为我国未来进一步深化反腐败工作提供某些镜鉴与启发。据最高人民检察院近几年的披露数据,每年我国查处的县处级以上官员干部平均约2650余人,这其中包含厅局级官员190多人,省部级官员约7人左右。从涉案人数上看,尽管省部级官员发生贪腐的数量并不算惊人,但由于这些官员身处权力金字塔的顶端,位高权重,其行  相似文献   

20.
《领导决策信息》2008,(25):18-18
虽然目前对"官员财产公开"没有明确规定,但一些地方政府却以实际行动显示出对建立类似制度的积极性。继今年3月31日正式挂牌成立预防腐败办公室而成为新疆自治区所辖地市中首家预防腐败机构后,5月25日,新疆阿勒泰地区纪律检查委员会、监察局及预防腐败办公室联合出台了《县(处)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