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方银 《领导文萃》2013,(10):24-28
中国的崛起是在单极下的崛起,这意味着中国崛起是在十分不利的国际格局下展开。在中国崛起过程中,虽然国际环境具有总体上和平的性质,但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实现权力的和平转移,如何把中国上升的实力转化为在体系中的实实在在的影响力,则对中国外交提出了一个比较现实的挑战。中国的崛起无  相似文献   

2.
王明亮  马权 《领导文萃》2010,(23):54-58
<正>崛起定律与GDP的忧思目前,支撑中国崛起现象的主要依据是中国GDP的攀升。但是,把GDP攀升与国家崛起简单画等号显然是幼稚的。关于这一点,近年来国内许多专家已做出了中肯的评估。GDP"大块头"可能打不过GDP"小个子"  相似文献   

3.
一个国家的政治话语非常重要,而政治话语的核心是理念。中国迅速崛起虽然引人注目,但中国崛起背后的理念似乎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不少人甚至认为中国虽然在经济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中国并没有产生大的理念,更有人认为中国还处在过渡阶段,最终还是要全盘接受西方理念,融入西方文明。西方虽然对中国仍怀有难以摆脱的偏见,但一些有识之士已开始关注中国理念了。中国学人对中国理念的研究更应该有一种紧迫感和使命感。没有理念上的崛起,一个民族是无法真正崛起的。  相似文献   

4.
正中国崛起,不容回避的现实"中国崛起",不是一个"要不要"的问题,而是一个如何崛起、怎样崛起的现实问题。早在20世纪80年代,西方战略家们就开始思考中国崛起的历史轨迹。保罗·肯尼迪在其代表作《大国的兴衰》一书中,就开始讨论中国崛起的起点和条件。他指出:"中国是主要大国中最穷的一个,同时所处的战略地位也许最不好。"这是中国崛起的两大制约因素,我们也可以把它确定为中国崛起的两大指标体系,即经济实力和战略地位。但是,保罗·肯  相似文献   

5.
于文轩 《领导文萃》2014,(19):117-119
正从积贫积弱到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在国际政治、军事、社会和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大国崛起的过程中,软实力的培育和展示非常重要。近年来,中国在与国际社会打交道时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中国的哲学、价值观、制度和文化同其他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冲突。近年中国大力发展公共外交,希望通过更柔性的非正式手段,加强中国和世界的沟通,增进相互的理解和信任,化解外界对中国崛起的忧虑。如何达成这个目的,是中国政府面临的严峻  相似文献   

6.
刘毅 《领导文萃》2015,(4):7-22
<正>新世纪以来,中国崛起无疑成为和平学研究的聚焦点。中国和平崛起的事实与东亚"长和平"现象在政策界与学术界引发持续关注。如何看待当今世界和平的总体图景?和平学理论如何解释历史与现实?如何理解中国和平崛起的创新含义?针对这些问题,本刊特约记者采访了在京出席学术会议的国际和平学权威专家、著名  相似文献   

7.
中国崛起最重要的力量就是市场主体崛起,就是民营企业的崛起。没有民营企业国际竞争力就没有国家的竞争力,就没有中国崛起。但号称民营经济大省的浙江最近却自曝民企国际竞争力缺失!11月18日在杭州召开的第五届浙江·中国民营企业峰会以"创业创新——全面提升国际竞争力"为主题,集中探讨民营  相似文献   

8.
外交     
《领导文萃》2010,(2):9-10
<正>中国须确立独立外交话语中国在崛起过程中,努力学习西方的经验。但学习西方并不是要把中国变成另外一个西方国家。无论对中国自身还是对国际社会来说,中国崛起的意义并不在于中国成为另一个西方国家,而在于成为一个和西  相似文献   

9.
采英拾贝     
《领导文萃》2013,(12):50-50
老说什么崛起,可能就是中国招骂的原因!谁说中国崛起了?什么是崛起?历史上,崛起主要指西班牙、英国、葡萄牙等历史上的西欧殖民主义国家。对此,我个人认同中央的提法——和平发展。——外交部前部长李肇星中国现在的危机是信念危机。什么都看透了,就那么回事,一种虚无主义、颓废主义的思想  相似文献   

10.
中国崛起的可能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崛起的可能选择阎学通世界中心转移至今是国际关系研究中尚未解开的谜。一个国家如何崛起成为世界主导国家的研究已经很多,对于新兴大国成为世界中心国家的成败分析也有了许多成果。本文亦就大国崛起的战略选择作一简单的分析。崛起与挑战国际社会的基本性质与国内社...  相似文献   

11.
《领导文萃》2013,(15):26-30
2013年3月23-24日,由上海社会科学院承办的以"中国现代化:道理与前景"为主旨的第五届世界中国学论坛在上海召开。会议上,中国道路的内涵和发展前景成为讨论的中心话题,而在中国崛起过程中凸显的经济与政治文化发展不均衡现象尤其引发学者热议,在此采撷若干观点,以飨读者。——有学者认为,中国崛起遭遇到价值观或曰意识形态的困境,中国软实力影响微乎其微,是一种不包含道德或规范意义的崛起。中国崛起不包含特别的道德意义柯白(美国美中贸易委员会前主席):中国的飞速发展及其不断扩大的全球影响让许多学者和决策者都难以理解。中国对  相似文献   

12.
张伶 《领导文萃》2014,(7):48-51
<正>历史上,能称得上大国的都是有世界影响力的国家,那么大国的崛起也必然会产生世界性的影响,造成国际体系的变动。如今,随着中国的崛起,"安全困境"的历史命运也降临到中国头上,但由于时代条件与中国国情的不同,中国崛起的"安全困境"又被赋予了新的性质与形式。"中国威胁论"背后有历史惯性阻力随着国际安全局势和国际关系的发展,安全日益超出纯军  相似文献   

13.
政治     
《领导文萃》2011,(22):134-135
世界舞台上崛起的中国 中国作为新的超级大国正在崛起。无论是经济还是社会成就都展现出令人鼓舞的局面。成功的改革开放政策使中国崛起为世界经济超级大国。中国在世界舞台的优势地位使它得以借着负责任的经济政策越来越频繁和广泛地出现在南方国家。中国的不干涉别国内政、坚决支持多极化格局的外交模式同样有利于拉美地区。与华盛顿强加给拉美的以军事入侵、政变、  相似文献   

14.
中国崛起,是21世纪头十年最热门的话题之一,而金融危机之后,中国崛起已从理念变为现实。崛起的中国不仅需要一流的GDP,更需要开放、包容、理性的大国民风范。徘徊于自卑与自负之间  相似文献   

15.
有人预言:中国崛起将在未来10年变成现实。当下世界范围内已无任何国家有能力阻止中国的崛起。从国际趋势而言,过去500年,近代历史的基调是西方主导的。15世纪末哥伦布开始地理大发现,16世纪初麦哲伦环球航行,此后工业革命、现代科技、现代意识形态、社会运动等世界性的重大事件都在西方集中发生,如英国光荣革命、法国大革命等,这也促成了西方势力加速在世界各地拓展。如今,中国崛起的趋势已经改变着世界格局。全  相似文献   

16.
中国崛起的外部性与经济安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周立 《管理评论》2006,18(6):58-62
中国的崛起是一次现代化追赶。追赶过程中,国家安全主要表现为经济安全。中国崛起的国际影响,可用外部性理论做出解释:成胁论观点只强调中国崛起的负外部性,而机遇论观点则强调了正外部性。中国崛起过程中,应力图减少以“中国威胁论”为主的负外部性影响;充分利用和宣扬以“中国机遇论”为主的正外部性影响,以保障国家经济安全,降低中国崛起的外部成本。  相似文献   

17.
冷战结束后,全球政治在历史上第一次成为多级的和多文化的。随着全球化竞争日益激烈,国际体系中的力量逐渐多元化。亨利.基辛格曾注意到:"21世纪的国际体系——将至少包括六个主要的强大力量——美国、欧洲、中国、日本、俄国,也许还有印度——以及大量中等国家和小国。"。眼下,在世界上的一些国家看来,中国正在崛起,并且可能成为世界的大国、强国。但是,在中国国内看来,因为几千年来悲情意识的影响,使得中国人具有较强的"忧患意识",中国国内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自身崛起这一点。而悲情意识属于社会意识和民族情感的一部分,应该在国家崛起中得到认同。因此,本文主要通过悲情意识来阐述,悲情意识在中国的具体状况,悲情意识对中国崛起的作用和影响,以及中国在崛起中应如何正确的对待悲情意识,这对中国的崛起之路也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8.
中国已经进入到一个大国崛起的新时期,大国崛起靠什么?更多人记住的是经济发展的速度,发展经济特区,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一国两制和中国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19.
马永春 《经营管理者》2011,(3X):234-234
"创业型经济"是建立在创新事业基础上的一种经济形态。由于创业对经济增长、就业和创新的作用显著,所以,发展创业型经济,是促进中原崛起的关键。本文首先从创业的含义及创业型经济的出现入手进行理论阐述,其次,分析了中原崛起与创业型经济二者的关系,最后提出了实现中原崛起应如何发展创业型经济。  相似文献   

20.
薛涌 《领导文萃》2015,(4):120-122
中国在过去三十多年的经济崛起,靠的是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似乎是永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廉价劳动力,被许多经济学家欢呼为中国的"比较优势"。但是,检视现代史上的大国崛起,靠廉价劳动力是无法维持大国地位的。中国要崛起,要依靠建立在高劳动生产效率基础上的劳动力。经济学鼻祖预言大国兴衰市场经济的鼻祖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指出:高工资不仅刺激国民财富的增长,也是国民财富增长的自然征候。高工资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