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基层扶贫干部"微腐败"问题主要出现在资金管理使用、政策制定执行和干部思想作风三个方面,体现为腐败主体的集中性、腐败环节的关联性、腐败行为的隐蔽性和社会危害的直接性等主要特征。解决基层扶贫干部"微腐败"问题,必须从监督问责、成长渠道、容错纠错、激励表扬、心理关怀等方面精准治理,精准施策。  相似文献   

2.
问题     
预算外和制度外资金滋生腐败因政府预算归一化问题未解决,导致“小金库”清不胜清,愈演愈烈,呈恶性循环态势,进而为红包礼金、公款行贿等违纪违法行为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来源。预算外和制度外资金是滋生不正之风和腐败行为的发源地。从所查处的有关案件来看,这两种形式资金的存在,不仅是有的单位乱发钱物,搞高消费的经费来源,而且是请客送礼、公款行贿的经费来源。多来年,乱发钱物、送收红包礼金的歪风之所以一直刹不住,就是因为有充足的资金来源。有的单位为了逃避监督,为了开支的方便,甚至通过各种途径把预算内资金转移(洗)成预算外资金。…  相似文献   

3.
公车开支居高不下,一直为社会诟病:政府官员公车私用、车辆超编、超标、维护费用昂贵……被人们称之为"车轮上的腐败".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我国开始出现车改设想,当时,全国约有3 50万辆公车,包括司勤人员在内,每年花费3000多亿元人民币,大大超过国防开支.随着经济的发展,近年来,全国用在公车上的支出不抑反扬,公车改革呼声日盛,然而,整个进程却仍如"摸石头过河",深浅难测.  相似文献   

4.
目前,政府已经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工作重心,财政对农业的支出力度也不断加大。但我国农业资金供给缺口相对较大,农业发展基础薄弱,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严重不足。同时,财政支农资金在投入使用管理等方面存在的诸多弊端,严重影响了支农资金绩效发挥。基于此,本文对完善财政支农资金管理的措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领导决策信息》2014,(47):15-15
正"村官腐败"事件频发,除了内部监督乏力、外部监管缺失,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农村集体资产产权虚置。对此,《南方日报》近日以整版的篇幅详细报道了广东省江门市探索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工作新思路,即:抓住农村集体资金、资产和资源这个关键,并采取四大措施:一是在行政村建立村务监督委员会,制衡"一把手";  相似文献   

6.
如何有效地遏制用公款赠送和收受“红包”的不正之风,必须从源头抓起,堵住用公款开支“红包”的资金渠道。笔者通过近几年来查处的案件看,用公款开支“红包”的资金来源渠道林林总总,但概括起来,主要有4类。  相似文献   

7.
目前,支农资金已成为解决我国"三农"问题资金来源的一个重要渠道。如何将有限的支农资金合理地配置于支援农村生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和扶贫等几大板块,统筹安排好财政支农资金,建立起一套科学、规范的适合于本市的支农资金绩效考评制度,使有限的资金发挥出最大的效益,仍是当前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也是摆在政府职能部门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8.
当前一些诸如扶贫专项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等到乡到村的财政专项资金,大部分都实行报账制管理对防止专项资金被截留,挪用,套取专项资金的行为发生起到积极的作用.专项资金的报账制管理是指在财政部门或上级主管部门设立专户.对专项资金进行拨付,管理,和监督,项目施工单位凭项目合同和开支发票等有关资料到财政部门或上级主管部门设立的专户报账.  相似文献   

9.
正当前,村官腐败案件不断攀升,成为破坏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一大因素。村官腐败主要表现为贪污、挪用征地拆迁补偿费用、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集体经济组织资产及各种惠农补贴资金。《广州日报》4月17日刊登《如何有效管理村官》的文章,介绍五种管理村官的方法 :  相似文献   

10.
《领导决策信息》2010,(24):11-11
有媒体3月份刊登了一篇“政府业务经费开支全部裸账”的消息.让四川巴中市巴州区白庙乡政府和乡党委书记张映上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而6月7日的一篇“四川白庙乡政府公示开支后未争取到资金”的后续报道.称白庙乡在向有关部门争取项目和资金时遭到冷遇,而在网上招商、求助也毫无反应。但事实果真如此么?  相似文献   

11.
正美国马里兰大学魏得安教授分析中国"特色腐败"得出了"双重悖论"的观点,即腐败与经济增长呈正相关,腐败的急剧高发与经济的快速增长并行。那么,应该如何分析中国"特色腐败"导致的"双重悖论"现象呢?首先,中国"特色腐败"与其他国家的腐败并无本质差别。腐败本身也绝不会促进经济增长。经济发  相似文献   

12.
农业高校由于实行并轨招生,毕业生自主择业后,考生及家长对学校的选择要求更高.对农业高校而言影响更大.所收学费相对较少,加之农业高校的创收能力低,因此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就更加突出,为此学校必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相应调整专业、学科结构,加大投入,增强学校"补血"机能,多方位筹措资金,同时结合外部环境的变化和财务管理的内在发展需求。农业高校的财务管理还需结合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转换观念和职能,加强管理,统筹规划资金,提高资金使用的效率,建立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财务运行机制,以促进农业高校各项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问题     
《领导文萃》2014,(21):134-135
正警惕"公共信息腐败"何谓"公共信息腐败"?运用公权力谋取私利,即为腐败;利用公权力左右公共信息的发布和公开,从而为私人、小团体获得名誉、金钱、仕途上的利益,便是"公共信息腐败"。公共信息腐败的表现有:应该公开的公共信息没有完全公开、寻找"信息代理人"做托儿、直接用公共信息收费获利及有偿删除信息。公共信息腐败已经成为新流行的腐败形式。或许不应该老把精力放在限制民众进行"信息的自给自足生产"上面,而应该反思是否因  相似文献   

14.
政府组织经费支出的管理方式主要采用全额经费包干,结余留用;部分经费包干,结余留用;总额控制,结余上缴。政府组织经费管理应按照预算办理支出,强化预算约束力;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开支范围及开支标准,促进政府组织的廉政建殁;健全各项支出的管理制度;统筹经常性支出的各项比例,保证资金有效使用;限定资金用途,区分经常性支出和专项支出的界限。政府组织专项支出管理要建立专项申请与审批制度,单独核算,专款专用,检查监督。  相似文献   

15.
许多国家都在为腐败而头痛,是因为"腐败"与"危险"之间可以划等号。不少国家出现动荡,甚至引发战乱和分裂,原因不管有多少条,腐败总是其中一条。"当前最大的危险是腐败"这一命题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相似文献   

16.
从十八大以来的腐败案例来看,无论是"老虎级"的腐败大官,还是"苍蝇级"的腐败小吏,其腐败过程都有一个共同的、非常鲜明的特点,即"家族化""圈子化"及山头主义。腐败呈现出以一个"主要的权力人物"为中心,按照"亲缘信任"的原则,以"水波涟漪的方式"逐步扩散,形成"圈与圈"相套的系统化腐败圈子和链条,这其中,不但包含了父母、兄弟、姐妹、子女等直系血缘关系,而且还包括七大姑八大姨、同学、同事和战友等,形成  相似文献   

17.
胡锦武  赖星 《决策探索》2014,(15):30-31
围标串标暗箱操作、内外勾结大肆分肥、抱团腐败侵吞水利资金……记者最近调研发现,水利系统腐败案件在不少地方频频发生,涉案官员上至厅处级领导,下至科股级干部,其中暴露出来的监管漏洞不容小视。  相似文献   

18.
问题     
《领导文萃》2014,(19):133-134
正巡视清单今年首轮中央巡视已完成,梳理已公布的巡视清单可发现,工程建设、矿产资源、土地转让等仍是腐败的"高发区"和"重灾区"。在清单里,与腐败有关的7个关键词频频现身。如"基层腐败,小官巨腐",此外还有"家族腐败",余下5个关键词分别是:"一把手违纪违法"、"以权谋私,官商勾结"、"跑官要官,买官卖官"、"科研腐败"、"四风问题突出"。(《南方人物周刊》)  相似文献   

19.
为提高惩治和预防腐败工作的现代化、科学化、精细化水平,有必要厘清领导干部腐败生成规律的一些误区。从十八大期间125名高级领导腐败案例来看,人们对腐败生成根因"性恶论"的认知具有局限性,领导干部腐败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腐败的根因与制度缺失有关;人们对腐败生成类型偏重贪污贿赂罪的认知存在误区,应同等重视渎职类犯罪;"高压反腐"模式对阻却腐败生成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应坚持阻断腐败供给、腐败需求和腐败扩散多策并举,通过标本兼治实现廉洁政治。  相似文献   

20.
公车开支居高不下,一直为社会诟病:政府官员公车私用、车辆超编、超标、维护费用昂贵……被人们称之为“车轮上的腐败”。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我国开始出现车改设想,当时,全国约有350万辆公车,包括司勤人员在内,每年花费3000多亿元人民币,大大超过国防开支。随着经济的发展,近年来,全国用在公车上的支出不抑反扬, 公车改革呼声日盛,然而,整个进程却仍如“摸石头过河”,深浅难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