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家庭养老在人口老龄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及其面临的挑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由于近20多年中国实行了比较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导致生育率的快速下降,并使人口年龄结构向老龄化方向转变,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正在快速提高。至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中国6O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了8.6%,老年人口数量达到了9700万①。至1994年,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达到了9.7%,老年人口总数达到了1.2亿②。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中国人口老龄化的速度成为世界上最快的国家之一。1982-1994年,中国老年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3-4%,平均每年增加300—400万人。根据大量预测,中国未来几十年内老龄…  相似文献   

2.
我国台湾地区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早在1992-1993年便从6.8%上升至7.09%,进入老龄社会,台湾地区完成人口转型进入老龄社会的速度之快令人吃惊。伴随着台湾地区人口快速老龄化,未来几十年台湾地区将在劳动力结构、养老方式、社会保障体系、教育体系以及人口政策调整等方面面临各种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3.
<正>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指出:“人口发展是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必须着力提高人口整体素质,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人口老龄化是当前中国人口结构变动的主要特征,是实现人口高质量发展需要关注的重点领域。人口老龄化将成为中国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因此,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特别强调,“要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银发经济,加快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努力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相似文献   

4.
长期护理保险:中国养老保障的理性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城乡人口结构目前正进入老龄化、高龄化、慢性病化、失能化、空巢化并举的状态,这给我国养老保障体系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和动力。因此,借鉴欧亚七国的经验,建立长期护理社会保险制度是我国理性的选择。这种理性主要表现在该制度能够产生养老服务、医疗领域、经济增长以及减贫、人口政策等方面的一系列重大经济社会效益,为此,本文提出了中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构建的一些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5.
由王树新主编的《中国养老保障研究》一书已由华龄出版社出版。养老保障是中国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最突出的问题之一。该书从我国的实际出发 ,系统分析了中国养老保障制度的形势 ,在社会、家庭急剧变革的形势下 ,中国养老保障制度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探讨了养老保障制度未来发展的方向。该书重点讨论了如下问题 :养老保障改革的难点与出路 ;养老保障中政府、社会、单位、家庭、个人所承担的角色 ;养老保险基金的风险与规避 ;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 ;养老保险机构的调整 ;城乡养老保障的未来之路 ;老年医疗保障 ;住房养老保险 ;独生子女父母的养…  相似文献   

6.
中国就业面临的挑战和选择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本文认为,在中国市场化和工业化的双重转变过程中,中国面对的最大难题也从温饱问题转为就业问题。在二元经济结构下,乡村经济的工业化和城市经济的某些后工业化趋向,对就业造成双重冲击,而处于发育过程中的劳动力市场又是断裂的和残缺的。经济增长的放缓、产业结构的调整、技术和资本的替代、劳动力供给的持续增长、工资刚性、退休人员的谋职以及加入WTO后的影响,都将使就业政策面临更为艰难的选择。作者认为,面对就业的挑战,中国应把就业作为重要的经济社会目标,在建立和完善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的过程中,积极发展符合中国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产业,采取更加灵活和多样的就业形式,加大振兴老工业基地的投入,把竞争机制引入公用产业;同时,政府要建立健全规避就业风险的主导机制,并适应单位保障向社会保障的转变,建立起以社区为主体的对就业弱势群体的社会支持网络。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随着生育率和死亡率的下降,人口老龄化的速度越来越快,人口老龄化的程度越来越高。据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2000年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达8811万,占总人口的6.96%,同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相比,老年人口比重上升了1.39个百  相似文献   

8.
中国人口老龄化与战略性的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人口老龄化与战略性的选择张文范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态势人口老龄化将作为21世纪人类发展的主要特征,引起全世界的关注。联合国社会发展委员会在今年召开的第35届会议上,提醒各会员国要“铭记21世纪老龄化是人类前所未有的,对任何社会都是一项重大挑战...  相似文献   

9.
论生育政策与中国人口老龄化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4  
李建新 《人口研究》2000,24(2):9-15
中国人口老龄化主要是由生育率下降引起的.人口生育率急速的下降与我国严格的生育政策紧密相联.但计划生育政策不是中国人口老化的根本原因,是使人口老化加快的主要原因.面对世纪之交的中国人口的低生育率、低惯性增长和过快的人口老化的新形势,有必要重新审视我们的现行生育政策并予以调整.作者主张,从现行追求低生育率控制人口数量的生育政策宜调整为低生育率与调控结构并举的生育政策.  相似文献   

10.
人口老龄化对社会养老保障服务体系的影响与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口老龄化作为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的必然产物,在对社会经济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新的压力和挑战。本文侧重分析了我国人口老龄化对社会养老保障服务体系的影响,并相应提出了缓解压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人口老龄化与养老服务保障体系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陈德君 《人口研究》2001,25(6):35-38
人口老龄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规律 ,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之一。据统计 ,目前我国 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达 1 2 6亿 ,占总人口的 10 % ,并以每年平均 3%的速度递增 ,更为突出的是 ,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已接近 10 0 0万人 ,仅仅 18年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就由成年型进入老年型 ,与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 ,其速度之快、基数之大、高龄人口之多都是前所未有的。因此 ,如何面对迅猛而来的老龄化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1 人口老龄化呼唤养老服务保障体系根据中国国情 ,建立一个由个人、家庭、社会和政府共同组成的养老服务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2.
农村留守老人的供养制度主要包括以种植或养殖为基础的自我供养、以晚辈支撑为基础的后代供养和以福利支持为基础的社会供养.对中国留守老人而言,“居家养老”仍会是未来一段时间符合乡村现实的养老方式.目前,“居家养老”所依靠的自我供养和后代供养逐渐呈现衰微的趋势,社会供养也十分有限.文章通过对留守老人社会角色的重新认知,可以发现他们并非“废弃的生命”,而是乡村重要的根基.立基于留守老人生命价值的供养制度应当包含:基于“分享”理念的福利制度,使留守老人从社会财富中分得应有份额;基于“大健康”理念的医疗制度,对留守老人的健康进行防微杜渐式关照;以“自下而上”理念为基础的文化制度,使留守老人真正获得精神喜乐.  相似文献   

13.
The persistent view of old age as a time for accepting an inevitable decline in health and vigour continues to shape the exercise patterns of elderly women, despite rapidly accumulating evidence that what has formerly been perceived as "normal aging" is, in part, the deficit of disuse and inactivity. While the risks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physical activity are not to be overlooked, more attention is being given to the overwhelming benefits of adequate exercise for the elderly, both in terms of short and long-term contributions to enhanced physical, social and emotional well-being. Conditioned to believe that being old and female is a sort of "double jeopardy" requiring restraint in physical activity, elderly women have been slow to respond to the new view of exercise as a crucial part of healthy aging. So long as elderly women do not readily perceive the advantages to be accrued from regular exercise patterns and do not believe they are capable of vigourous physical activity, government policies and plans to disseminate information about health and exercise are unlikely to generale large scale action toward health promotion.  相似文献   

14.
以生命历程范式浅析老年群体中的不平等现象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成梅 《人口研究》2004,28(3):44-51
运用现有社会学理论对老年领域存在的不平等原因作初步的分析。传统的分层理论中 ,经济地位、权力分配、个人生活机会等社会分层的决定因素在解释老年不平等现象中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分析老年不平等问题 ,不仅需要传统理论的支持 ,还需要动态的来考察 ,本文在传统理论的支持下加入了一个新的理论视角———生命历程范式。  相似文献   

15.
21世纪中国人口老龄化与养老能力辨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 2036年为界,将中国 21世纪人口老龄化过程划分为前后两个不同时期,并揭示其人口学特征。再次强调人口老龄化是一种必然趋势,主要因计划生育而加速的人口老龄化,在中国国情条件下不可能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消极影响。本文还对21世纪中国老年人口社会保障能力进行了宏观分析,同时提出社会返还理论,揭示老年人口养老金收入的真正来源。  相似文献   

16.
我国农村特困老人供养的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关于特困老人养老问题国内外都有一些探讨。总结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有利于为进一步研究提供指导。通过研究发现,国内学者特困老人养老的研究主要从特困养老制度变迁、特困养老模式、特困养老存在的问题等角度进行研究;而国外学者则更加关注孤寡老人和孤寡老年妇女养老的研究。这可以为日后理论与实践研究提供建议和研究方向。最后从加强基础理论研究、细化特困对象、强化特困老人需求研究和统筹协调相关制度等四个层面提出了未来研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未富先老”视角的人口老龄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田雪原 《南方人口》2010,25(2):13-17,12
近来有学者对“未富先老”提出质疑,可取的一点是。不能用“未富先老”掩饰老龄事业发展滞后,以“未富”遮百丑。然而必须正视的现实是,在20与21世纪之交并不富裕的条件下,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率先步人老年型;2020年建成全面小康社会,老龄化则闯进严重阶段;2050年代老龄化达到峰值阶段,社会经济发展也仅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距高收入国家仍有较大差距。因此,在21世纪,“未富先老”将始终伴随着我们,老龄化发展战略和应对老龄化的方针、政策、措施,都必须充分考虑这一基本态势的制约和影响。  相似文献   

18.
正On March 25,2014,the first plenary meeting of the Leading Group of Health,Family Planning and Aging Work of National Health and Family Planning Commission(NHFPC)was convened in Beijing.Mr.Wang Pei'an,Vice Minister of NHFPC attended the meeting and made a speech.Wang pointed out that the Party Central Committee and the State Council  相似文献   

19.
1982—2010年,广州人口老龄化趋势持续,人口老龄化程度较轻。老龄化程度和老年人口的地区分布差异悬殊,据此将广州划分为三个老龄化类型区。广州养老机构数量、规模和结构已有较大发展.未来应继续提高收养服务能力,调节机构养老资源区域配置的不平衡。  相似文献   

20.
李若建 《南方人口》2013,28(1):12-18
由于人口生育率的急剧下降,中国人口不仅迅速老龄化,面临着“人口红利”消失等问题,同时还出现在业人口迅速高龄化的情况。导致在业人口高龄化的主要原因是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同时与劳动参与程度的改变、教育发展等因素有关。到目前为止,在业人口高龄化主要是出现在农民与工人两个职业中,其他职业的情况相对不太明显。随着长期的低生育水平的延续,在业人口高龄将继续严重,并且将从以农民、工人两个职业为主,转变为全面的在业人口高龄化。此现象对中国今后的社会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值得深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