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从全国人大代表按动三峡工程上马表决器那神圣的一刻起,从党中央、国务院发出全国对口支援库区召号那振奋人心的喜讯起,王桥1750平方公里的闭塞而干渴的文袤土地,一场春风便从东方吹来从上海、宁波吹来,带着紫气,带着深情,带着淅淅春雨和滚滚春潮,拂遍城市,拂遍山村,拂遍初春的森林和每一颗渴望的心.……  相似文献   

2.
下庄印象     
胡潇潇 《西部观察》2005,(10):14-17
离开下庄村有近半个月了,挺想那些孩子.离开他们之后,我总是情不自禁在不同的场合对着不同的人,提起他们的名字和他们那可爱的小模样.把自己弄得跟祥林嫂似的,一遍又一遍对人们唠叨:“下庄的孩子啊,跟别处的不一样……“……  相似文献   

3.
《快乐青春》2009,(7):133-134
从前,有个商人在钱币市场开了个铺子,做兑换银钱的生意。 一天,钱商从铺子里回家,身边带着一袋金钱。一伙小偷看见了那袋金钱,非常眼红。他们中一个诡计多端的家伙,向伙伴们夸口说:“我有办法把他手中那袋钱弄到手。”  相似文献   

4.
<正> 千千万万从乡村社会走出的人们在都市千篇一律的水泥与钢筋构件中找到了一方栖居之地.往日在耳畔悠然起伏的鸡鸣犬吠之声让车流与卡拉OK的交响代替了.也许很难从大街上纷乱的带有狐步舞和迪斯科韵味的脚步中分辨出他们来,但是,如果你有幸倾听他们的心声,那心房跳动的节奏,窥视那不轻易示人的内心世界的一角,你会发现,都市风景并未能赚得他们忘乎所以的洒脱,使之心醉神迷地加入都市绅士的行列;那来自遥远土地的神秘而亲切的呼唤时时在他们心际盘桓,站在窗口发楞,思绪便追逐着晨风回到了他们的故乡.那份执拗的乡愁多少会让你感到些许不快甚至不屑.我之所以说“你”而不用“我们”,是因为我也在“他们”之中.当我读到张宇连袂的两个中篇《乡村情感》和《城市逍遥》时,以往那些零星的感受藉着它们迅速凝聚而酿成一次感情的风暴,那田野的风带着温存带着亲情也带着幽怨从我心头又一阵阵吹过.  相似文献   

5.
她中年丧夫,带着三个孩子,嫁给了另一个男人。这个男人已有一男一女两个孩子,于是她就成了继母。尽管她开朗、慈善、勤劳,包揽了一切家务活儿,但那两个孩子还是对她充满敌意,不予认可,尤其是那个小名叫阿贝的男孩更是调皮捣蛋,惹是生非。 有一回,她自己动手将家里用涂料粉刷了一遍。但没过几天,她就发现雪白的天花板上居然有一圈脚  相似文献   

6.
“若木”新解屈原在《离骚》中以浪漫的手法写“上下而求索”时说:“饮余马于咸池兮,总余辔乎扶桑;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遥以相羊。”对于句中的“若木”,旧注多据《山海经·大荒北经》:释为神话中生于日入处之大树。依此,屈原诗句的意思就是:“清早饮马于咸池,然后栓在日出处的扶桑树上。折下日入处的‘若木’拭拂太阳……”,那么就有两个问题:一是日出“浴于咸池,拂于扶桑”,变成了“拂”于“若木”。二是刚在日出处“总辔”,却一下子又到日入处“拂日”了,变化太快,而且“雷师告余以未具”,还没有准备好,说  相似文献   

7.
品味苦笑     
晚风徐徐吹来,漫步于树林间,不觉有一丝凉意。远处的夜来香不紧不慢吐出芬芳,趴在叶子上的小虫轻轻低鸣着,我坐在青黑的大理石板上,陷入了沉思……那是一个雪花纷飞的下午,寒风“呼呼”地低吟着,雪花漫无目的地飘舞着,似乎在寻找它们的归宿。而教室里歌声悠扬,十分温暖。我们班正在为“英语节”选拔歌曲,因为临时准备,不免有些生疏。  相似文献   

8.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颓运方至,变故渐多;宝玉在繁华丰厚中,且亦屡与“无常”觌面,……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这种世事无常、人生如梦的“悲凉之雾”,便是《红楼梦》的整体氛围.黛玉葬花、凸碧堂品笛、凹晶馆联诗,都是美景哀情,“悲凉之雾”早已弥漫其中了.连宝黛爱情的欢乐,也总带着一种秋天的萧瑟,如连绵不断的秋雨,缺少一些明朗的颜色.甚至于在元妃省亲这样“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非常喜事中,作者念念不忘的仍是“盛筵必散”的俗语.笼罩在旧日的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之上的,正是那“如轻烟、如梦幻、时而又如急管繁弦似的沉重哀伤和喟叹”.  相似文献   

9.
这次回老家,遇到一个姓包的农民,他说他的大女儿考上了成都的一所外国语大学,小儿子考上了北京的一所理工大学。我问他;“你在教育孩子上有什么好办法呢?”他笑一笑说:“我的办法跟别人不一样,不是我教孩子,而是让孩子教我。” 他说:“我小时候家里穷,读不起书,要指望我教孩子,那只能是笑话,但如果不管他们,由着他们瞎混,我又不甘心。想来想去,想出一个办法:等他们上学读书的时候,我就开始跟着一起学。他们每天从学校回来,我都让他们把老师讲的跟我讲一遍,然后他们做作业,我也在旁边做,弄不懂的就问他们,他们弄不懂的  相似文献   

10.
米芾是宋代名书画家,与苏轼等并称宋四大家。罗绍文在《历史研究》1988年第2期撰文对米芾是否是西域人后裔的问题,作了详细考证后认定,米芾的上三至四世祖从西域移往中原地区,是西域人后裔。理由如下:(1)唐中叶以前没有米姓。米姓是北魏时出现的西域米国人,以国为姓。西域有米国记载,最早见于《魏书》。(2)明周嘉曾撰《香乘》云,米芾临死之前,遍请郡僚,举拂示众曰:“众香国中来,众香国  相似文献   

11.
《孟子·告子下》的一处断句问题郑千里《孟子·告子下》所记孟子的一段名言,历来的断句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余谓“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两句,应改断为:“空乏...  相似文献   

12.
自隋唐以来,中国正史中开始用"拂菻"称呼拜占廷帝国,代替了以往的"大秦"之名。与《旧唐书》和《新唐书》不同,《宋史》中的"拂菻"引起了学界的广泛争议。大体看来,学者们大致为其是拜占廷帝国还是塞尔柱人的政权(如罗姆苏丹国)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从文本和相关历史来看,《宋史》中的"拂菻"更像是对拜占廷帝国的描述,但是"拂菻国"的来使应该并非拜占廷帝国官方的使节。  相似文献   

13.
明人王骥德《曲律》说:“《还魂》妙处种种,奇丽动人”。“临川汤若士婉丽妖冶,语动刺骨”。清人李渔又说;“若士之传,《还魂》传之也。”《牡丹亭》令人陶醉,而“惊梦”又是其中最精采的一出。丽娘对生活的热爱之心,丽娘对爱的渴望之情,都借助那“姹紫嫣红开遍”的满园春色而荡漾在字里行间。同时,丽娘的被压抑的情怀,被埋没的青春也让那“成对的莺燕”唱了出来。那剪不断、理还乱的愁绪随着春风中的“晴丝”,袅袅娜娜,飘飘拂拂,在花园中缠绕,在读者心中萦纡。  相似文献   

14.
在我们这个星球上,资本从来到世间那一天起,“就是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事实表明,资产阶级对于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来说,完全是人权的践踏者,而不是卫道士。共产党从诞生那一天起,就“坚持整个无产阶级的不分民族的共同利益”,“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事实也表明,共产党对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来说,才是真正保障了人权,而不是侵犯了人权。这是任何人也篡改不了的历史。然而国际敌对势力和国内搞自由化的人,出于和平演变的需要,却硬是要把这一切都颠倒过来。这样,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对于人权问题,就出现了两种截然相反的声音。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大观园一建成,就从苏州买来十二个“小戏子”。这十二个“小戏子”是大观园里的一支造反生力军。她们带着新兴市民阶层的民主思想和平等要求,带着南方手工业中心城市的斗争传统,反对孔孟之道,蔑视封建礼法,给大观园里的奴隶们和封建阶级的叛逆者以鼓舞和支援。在大观园的奴隶们中间,这十二个人应当给以特别的注意。贾府到苏州去“采买”女孩子,这不是曹雪芹的泛泛之笔,而是有鲜明的历史特点的。在清代,苏州的戏剧行业最为著名,清宫的戏班子里就有“苏州优伶”。吴三桂在云南时也曾“买吴伶年十五者四十人”。定居苏州多年的清代思想家唐甄在《潜书·存言篇》中写道:“吴中之民,多鬻男女于远方,男之美者为优,恶者为奴;女之美者为妾,恶者为婢,遍满海内矣。”这就是说,在物产丰盛,人口稠密的苏州,当时广大的贫苦农民和城市贫民,无以为生,只好把儿女卖到外地,为优为奴。贾府所买的十二个“小戏  相似文献   

16.
门岿 《殷都学刊》2002,(2):58-61
元代文化从广义上讲 ,则从成吉思汗时论起 ,实际则包括了金代后期的文化内容。那一时期社会动荡不安 ,流行一场又一场瘟疫 ,特定的时代环境 ,就使那一时期的文学和医学紧密结合起来 ,文学家业医或论医 ,医学家吟诗论文 ,就成为元代独特的文学和医学密切交融的文化景观。那一时代的医学文化多姿多彩 ,为中国文化史书写了光辉的一页。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艺术与生命的现实性关系出发 ,对原始艺术、古典艺术、现代艺术及后现代艺术进行了探研 ,并从中总结出生命的现实性境遇与艺术联系的深刻性 :某一阶段的艺术 ,总是那一特定时代的文化生命在艺术中的展示。正因为发展中的生命是不完美的生命 ,这使艺术不可避免地带着这样或那样的缺陷  相似文献   

18.
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 ,是文学存在的寓所 ,是人的“诗意的栖居”。文学和语言这种一体关系表明成功的文学作品最根本的就是要有独特的文学语言建构 ,表达作家那特有的知觉 ,使语言负载起他或她感觉世界时的种种微妙体验和感受 ,将审美情感和体验具象化 ,从而展示人物心灵的变幻无穷和幽微精妙 ,创造出个性心灵无限生动与复杂的主人公形象。《莎菲女士日记》(以下简称《日记》)是丁玲二十年代奉献给读者的一部满带着“五四”时代烙印 ,反映负载着时代苦闷创伤的女性心灵史 ,它的成功好似死寂的文坛 ,抛下了一颗炸弹[1] ,我们以为这巨大的成…  相似文献   

19.
唐代东西方文化之间持续既久、此长彼消、相互吸收交嘈又相互排斥抵捂的大转型运动,它不仅改变了中国文化的内在格局,也改变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习惯.唐人好“新”,这些从西方吹来的胡风胡韵不断考验着中国人的耳朵,从听众的听觉意识已经渗透到作曲家的创作表达,可以说是一次文化的心灵涤荡.  相似文献   

20.
爸爸的尊严     
这天,我穿过熙熙攘攘的人群,来到车站旁边的小卖部,买了瓶矿泉水站在那儿喝。没一会儿,一个中年男人领着一个十来岁的小男孩走过来,说:“老板,买包五块钱的烟!”“好!”老板应声扔出一包烟。可那男人翻遍口袋也没找到钱,只听他自言自语地说:“糟了,我的钱包让人偷了,这该死的小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