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四川大学图书馆藏有清人武谦《抑斋日记》稿本一部二十四册、抄本一部一册、刻本一部一册,清晰显示了该日记从稿本到刻本的衍变。将三种形态的日记文本进行比对,发现在版本转化过程中,稿本中特有的文献因素和部分有价值的史料内容被剥落,文献的体例由以“时间”为纲转化成以“类目”为纲,而抄本中的批注、浮笺、圈点等,则具体揭示了这一转化过程。借此样本,可以一窥文献形制在转化过程中的沿承和变化。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甲戌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和“脂砚斋凡四阅评过”的庚辰本第十五回评语存在形式及数量的比较,令人惊异地发现四次评语的先后:凡在甲戌本抄作双行小字夹批的就是脂砚斋的初评批语;在庚辰本增加的双行小字夹批是重评批语,因为庚辰本是批在重评本整理本上面的;庚辰本独有的多出来的批语则是第四次的批语;为甲戌本独有的几条批语就是第三次批语。在甲戌本保存的16回中,其中8回有双行小字夹批,另8回只有侧批,它说明甲戌本也是一个拼抄本:只有侧批的底本是曹雪芹的稿本,有小字夹批的底本是初评整理本  相似文献   

3.
戴震《屈原赋注》的定稿本相对于初稿本,在文本解读与思想认识上实现了重要的超越,主要是突破了单一的人格主题,强化了"怼君"的政治内涵,从而更加准确地揭示了《离骚》的精髓,最大限度地释放出屈原作品所蕴含的批判能量。  相似文献   

4.
一、对“反批语”概念、类型的感性认定 在这里.笔者无意对“反批语”做严格意义上的理论探讨。只是从实践出发,感性地对“反批语”做一番认定。简而言之。“反批语”就是对批语的批语。即学生针对老师的作文评改情况有感而写的批语。  相似文献   

5.
童力群 《南都学坛》2006,26(1):48-51
戚沪本不是白文本,有正本上的狄氏批语有其来龙与去脉,有正本上的多半批语与狄氏无关。戚沪本早于程甲本,庚辰本早于有正本。讨论有正本的正文及批语,不能回避不利于程前脂后论的例子。讨论有正本的批语,必须涉及其底本戚沪本,必须兼顾大字本与小字本。只要全面正确地研究有正本,所谓“民国初年的脂砚斋依据有正本制造甲戌本、己卯本、庚辰本”的论点就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6.
有人认为《石头记》正文下面的双行批语都是脂批,本文认为庚辰本双行批语并不都是脂批,杂有他人批语,并从两方面进行了论证。第一,庚辰本有相当数量的双行批,其来源和去路等都不是双行批。第二,庚辰本某些双行批语,并不是脂批。  相似文献   

7.
天一阁收藏的《音韵部略》四卷是晚清经史大家黄式三的遗稿。该稿本颇有收藏价值,历史上曾先后被杭州丰华堂和萧山朱鼎煦收藏。其主要研究古韵分部问题,是黄式三音韵学方面的代表性著述,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8.
立松轩的批语本来写在他的手钞本《石头记》上,王府本(蒙府本)就是松轩本的过录本。他的批语,批注侧批和总评三者总数竟达八百二十七条,这些批语虽写在雪芹、脂砚身后,但却在畸笏的生前,它提出了后三十回原稿的问题,远非道光以后的评点派各家的批语可比,与“脂批”相对待,立松轩的批语完全可以称之为“松批”的。“松批”的发现还证  相似文献   

9.
作文批语要改革以往冷冰冰的“评判式”话语模式,而应采用“交流式”语言,变“批语”为“感言”,这是新课程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可以促进师生关系,拉近写作与生活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相似文献   

10.
一我们认为,腊批本中一个重要的“民国”前后仍在印行的祖本──即有着戚蓼生序的有正本《石头记》,可是它并不是脂本。这一本子七十年来脂批学家都当成脂本,又并不承认是祖本,如此阴差阳错、混淆颠倒在红学界应是令人惊骇莫名的事。这究竟是怎样酿成的呢?七十年来造成的这一错觉直至成为不刊之论的原因是:有正本中各有1000-1500条批语和甲戌、己卯、庚辰三脂本雷同(各占60%-80%),特别是已卯、庚辰两本有一些批语还加上脂研、脂砚等的签署。既公然打着“脂砚斋批本”的旗号,在批语中又来个签署,这种叠床架屋的事应是启人疑窦…  相似文献   

11.
阮元主持校刻的《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是目前最通行的《尚书》版本 ,但其中错误很多。不仅阮刻本存在着不少漏校、误校、校记选录不当、刊刻新出错讹等问题 ,用唐石经等 11种本子作参校 ,发现《四部备要》翻印本、世界书局及中华书局影印本、北京大学出版社标点本等 ,也有一些新出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老子》通行本第十九章“弃智”,帛书本作“弃知”,楚简甲本作“弃鞭(偏)”。帛书本、通行本第十八章支持“弃知”、“弃智”的文本系晚于楚简本的后人所增,通行本第三章、第六十五章支持“弃智”的文本系晚于帛书本的后人所为,并非老子原有思想;帛书本、通行本第二十七章、第三十三章、第五十三章及帛书本第十章有否定“弃智”、“弃知”的文本。所以可以认定:“弃知”、“弃智”并非老子思想,系晚于楚简本的后人所为。  相似文献   

13.
楚简《老子》的文本构成,是目前学界争论的焦点问题。有人认为楚简《老子》是摘抄本,有人认为是全本,也有人认为是在三个不同的时间单位里产生的三种不同抄本。通过对楚简《老子》中"亡、"和"、道"等文字使用情况的考察,可以看到楚简《老子》不但甲、乙、丙本三者间存在着历时性差异,而且甲、乙、丙本的内部,包括组与组、同组内的文字聚合同样存在着历时性差异。  相似文献   

14.
司马迁<太史公书>"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两种本子及其在西汉藏、传情况,是该书早期文献中的一个根本问题,它与<史记>文献诸多方面的研究密切相关.客观地说,"藏之名山"本当为正本,实藏于国家书府太史公府;"副在京师"本当为副本,传于司马迁外孙杨恽.正、副两本皆作者生前录写,俱为百三十篇完帙,是具有同等文献价值的原始文本.<太史公书>正本密藏不宣,副本在宣帝时由杨恽宣布.西汉民间流传的<太史公书>若干篇卷,乃出自副本系纯.两汉末年世乱,京师典籍迭遭浩劫,由于<太史公书>有藏、传两种本子存行于世,该书虽有少数篇缺佚或局部文字错乱,但其文本总体上仍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15.
《汉书》在《史记》基础上,建立起纪传体断代史编纂的完整体系,成为中国史学发展历程中的又一重要里程碑。《汉书》对《史记》的袭用也绝不能用简单的"抄袭"二字来概括。班固在袭用《史记》材料过程中遵循有一定的原则,决非盲目照抄。班固对《史记》或增补,或改易,或删节,无不是在一定原则下进行的。  相似文献   

16.
北地版3本是海外所谓"新毛本"第11种;成都版337页本是新北大版336页本(海外所谓"新毛本"第9种)跟成都版263页本相结合的产物;内工版4本是每本都有400多页的一套万岁本。内师版《毛主席文选》有两集,呼三司版《毛泽东思想万岁》由第二集改头换面而成。  相似文献   

17.
谈《聊斋志异》黄炎熙抄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世硕教授是海内外著名的聊斋学专家 ,出版的《蒲松龄著述新考》、《蒲松龄评传》 (合著 )等专著和论文 ,在学术界反响强烈。这篇文章所谈《聊斋志异》早期抄本的作者 ,及其借以转抄的另一抄本 (已逸 )的作者 ,都是福建人。本刊特约请袁先生撰写此文 ,并希望借以搜集已逸原抄本的查找线索  相似文献   

18.
《千载佳句》一书,系日人大江维时所编,以写本形式流传,成书于公元960年即宋开国之前,以两句一联的形式,选收唐诗佳句1083联,是迄今所见最早的唐诗名句选。以编纂年代早,流传路径有别于国内传本,故引录诗句具有很高的版本价值,可为《全唐诗》及国内唐诗重要刊本提供补佚和校勘。  相似文献   

19.
<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对<无极>的复制超出了<著作权法>规定的合理使用的范围,但在艺术上又是一种突破.此类带有创造性的复制使现行法律陷入了尴尬之中.复制实际上可分为单纯复制(剽窃、抄袭)与增殖复制(创造)两种,二者的区别有三:第一,使用方式或目的是否发生了转换是对二者进行区分的前提;第二,复制部分有无发生性质转换是区分两种复制的重要指标;第三,是否有作者对世界的个体化理解是区分两种复制的根本.重提艺术复制的意义在于,提醒人们不要忽视了艺术创作的另一个源泉--前人的经验和文本.  相似文献   

20.
我国主流学说认为,发行权以作品“有形”载体转让为前提,著作权法上不应成立“网络发行”,网络环境也不应适用发行权用尽。然而,这种源自欧洲的学说已为2012年欧盟法院UsedSoft案件明确抛弃。它既没有成文法依据,也不符合当今网络经济的发展趋势。发行权的核心特征在于作品原件或复制件的“所有权转让”,无关乎作品载体是有形还是无形。网络发行和网络传播虽有相似,但本质不同。网络传播限于作品内容,其受众只可在作品传播期间享受作品内容,此行为受信息网络传播权调整;而网络发行必然含有转让作品复制件所有权的意思表示,其受众可以通过取得复制件无限期地自主享受作品内容,此行为受发行权调整。而且,作品数字复制件经著作权人许可网络发行后,发行权也理应用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