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星期评论》是国民党人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创办的进步期刊,主要撰稿人有戴季陶、沈玄庐、李汉俊、朱执信等.该刊介绍、研究国内外劳工运动,宣传社会主义和其他新思潮,倡导妇女解放,在“五四”时期名噪一时.该刊曾和《每周评论》一起,被时人誉为“舆论界中最亮的两颗明星”;又与《每周评论》、《湘江评论》、《星期日》一起,并称为宣传新文化的“四大周刊”.  相似文献   

2.
蒋介石和戴季陶早年都曾投身于民主革命大潮,对资产阶级革命事业有所贡献。他们后来却先后背叛革命,在政治上相互提携,在理论上同流合污。这与二人亲密无间的私人关系密不可分。不同的是,戴季陶尚有一些民主主义的政治追求,蒋介石却强调极端专制独裁。这与其个人基本属性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3.
胡适在新文化运动时期领导的白话文运动是对清末的白话文运动的继承和发展,具有革命的意义,既是语言文字学的革命,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又是文学的革命,以白话文学取代旧文学。推广白话文主要途径是学校教育。胡适在这一方做了大量工作,对中小学国文教育提出了较为合理的方案。胡适推广白话文不仅直接推动了新文化运动发展,对整个中国教育制度的改革和全民族文化水平提高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在从1915年9月到1921年7月左右的七年中,划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不同的时期。前期属于旧民主主义的文化;后期属于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成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新文化运动的前后期以什么日期来划分?划分的依据又是什么?过去史学界一般以“五四”运动作为分期。如孙思白同志以“五四”作为划分前后期的“具体划界”。其理由是,新文化运动发展到“五四”运动时,已具备了如下内容:“(1)批判资本主义制度,肯定社会主义制度;(2)抛弃个人英雄主义的革命,肯定发动阶级斗争,依靠工农群众进行革命;(3)一定程度的克服了形式主义。……仅仅这三项而论,就已显示出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后期新文化所起的质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五四文化保守主义与中国文化的现代性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何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复杂关系和建构现代民族文化身份是与中国文化现代性进程纠缠始终的两大问题.五四时期,在世界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影响下,作为对激进主义知识分子现代性单雏体认方式的否定性回应,文化保守主义者在质疑进化论以暴露新文化运动的理论局限性的同时,亦从这两个方面展开了对文化现代性的理论设想.在这一意义上,五四文化保守主义中庸平和的主张背后所体现的仍然是一种现代精神,它理应和激进主义合力推动中国文化的现代性建构进程.  相似文献   

6.
早在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和我国新民主主义命革的初期发展中,毛泽东同志就对新文化运动作出了重要贡献。毛泽东同志指出:“五四运动所进行的文化革命则是彻底地反对封建文化的运动,自有中国历史以来,还没有过这样伟大而彻底的文化革命。当时以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为文化革命的两大旗帜,立下了伟大的功劳”。这个文化革命,虽然以五四运动为主要标志,但是它是从五四运动前夕兴起的新文化运动发展而来的。  相似文献   

7.
辛亥革命上承戊戌维新 ,下启新文化运动 ,承上启下 ,具有极重要的文化启迪作用。但其失败正在于文化准备不足。新文化运动由之而发 ,并通过激烈抨击旧伦理文化 ,揭橥民主与科学的价值理念 ,从而在破与立两个方面为文化重建奠定了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国共两党领袖与理论家侧重于政治意识形态文化的重建 ,新儒家与胡适为代表的自由主义思潮侧重于在哲学价值理念方面的文化重建。因文化重建是一个历史长时段的重大任务 ,所以文化重建这一辛亥革命遗嘱至今未能完成。  相似文献   

8.
“五四”新文化运动,在当时的田史条件下,它只局限于知识界,运动的启蒙先驱者们,在思想文化领域所从事的革命活动,对于当时的政治斗争表现为“间接的参与,”这并非是新文化运动的缺陷.而真正的缺陷,主要是用形式主义的观点去评价中国传统文化,对民族文化遗产不加分析地一概否定,甚至主张全盘西化,结果给复古势力提供了某些可乘之机.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五四运动时期戴季陶和沈定一在上海联合主办的<星期评论>为中心,分析研究当时国民党人在上海的革命工作.在众多的关于戴季陶的研究中基本上都会将<星期评论>作为一个亮点来进行研究,这些研究成果基本观点是由孙中山指派戴季陶、或戴季陶受命创办<星期评论>.那么,<星期评论>的真相到底是怎样的?而以<星期评论>为阵地的国民党人及进步知识分子全体又是怎样投入到五四运动中去的呢?本文以孙中山、戴季陶及((星期评论>时期为主线,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以期有一个比较明确的回答.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简述同盟会历史及戴季陶与之相关经历的基础上,以戴季陶的有关文章为材料,明确了戴季陶加入同盟会的时间及关系,并重点分析了他对同盟会的认识,得出了以下几方面的结论:(1)戴季陶在1912年4月以前基本上没有论及或提到过同盟会,尽管他在回忆中提到曾在同盟会成立大会上见过孙中山,但实际上在他的其他文献中并没有这方面的资料说明这一点。(2)戴季陶大约是1911年下半年在南洋槟榔屿加入同盟会的,但所留文字资料较少。(3)1912年与孙中山见面以后,尤其是1912年4月以后,他在文章中谈论同盟会的频率较高,所谈问题亦深入透彻。(4)虽然戴季陶是同盟会的会员,但对于同盟会也持有不少批评意见,也给予了希望。  相似文献   

11.
众所周知,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受了外国政治、文化思潮的影响。昔日学界论述此问题,由于种种原因,往往追避或忽略中国新文化运动早期的“日本影响”因素,这是悻于历史研究穷源竟委精神的。本文试图从中国新文化运动发起指导者留学日本所接受的文化内容及中国新文化运动“过滤”日本近代文化两个方面来论述此问题,并就教于大方之家。一、中国新文化运动发起指导者留日时接受的思想文化内容中国新文化运动发起指导者名存史册的不少,但目前公认的最重要的人物有:陈独秀、胡适、李大创、鲁迅、周作人、钱玄同、吴虞等。上述人物…  相似文献   

12.
五四新文化是革命文化的源头;新民主主义时期革命文化继承五四新文化爱国主义传统,形成独具特色的政治文化,这种政治文化与革命斗争互相促进,为革命的胜利立下汗马功劳,但五四时期以启蒙主义为特征的精神文化传统萎缩了;社会主义时期的革命文化在经历了曲折的探索过程之后,政治文化趋向成熟,物质文化得到重视,但精神文化滞后。重视政治文化、集体主义和传统是革命文化的突出特征,精神文化、个性主义和文化创新有待加强。革命文化是一个大系统,需要三个子系统互相促进方能永葆青春。  相似文献   

13.
戴季陶早期政治思想论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戴季陶(1891—1949),名传贤,字季陶,号天仇。原籍浙江省吴兴县(今湖州),生于四川省广汉县。戴季陶一生,由慷慨少年到报界骄子,从投身革命到著述反共,以致最后成为蒋介石政权的反共理论家。他的政治思想,早年曾倾向君主立宪,不久服膺民主共和,五四前后一度接近社会主义,到20年代后期形成戴季陶主义。以往人们注意较多的是臭名昭著的戴季陶主义,而对他政治思想的早期发展演变却少有人论及。本文拟就戴季陶早期的政治思想作一初步探析,以就教史学界同仁。  相似文献   

14.
一反对戴季陶主义,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右翼所进行的一埸严重的政治思想斗争,它对当时革命运动和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统一战线的发展都曾有过很大的影响。戴季陶主义是一九二五年五卅运动以后在国民党内公开出现的。它在当时公开出现不是偶然的。在五卅运动前后的一个时期,随着国内工农革命运动的迅速发展,革命统一战线内部的阶级斗争日益尖锐,国民党内部的分化和斗争大大加剧,右派分子一批一批地分裂出去,呈现出极端错综复什的情况。在阶级斗争的这个紧要关头,各种右派分子都加紧进行反共反革命的破坏活动,以便限制和削弱工农革命运动的发展,夺取革命的领导权。戴季陶主义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为适应国民党右派反共反革命的需要而出现的反动理论。  相似文献   

15.
新、旧民主主义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两个不同阶段。长期以来,一些论者在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时,往往将其对立起来,这就难免要低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功绩。事实上,旧民主主义革命在近代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对中国历史发展具有积极的、重大的贡献。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关系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即前者是以后者为条件而产生的。  相似文献   

16.
本文探讨了邓演达三民主义思想及其在继承孙中山三民主义理论上的特点,认为邓演达三民主义思想可分为两个时期:大革命时期,以形成其基本框架为特征;大革命失败以后,以将孙中山三民主义具体化为特征。前一时期,邓演达三民主义思想内容主要体现在阐发三民主义整体观,以“耕者有其田”为中心的民生主义和注重农民民权的民权主义思想上;后一时期,主要体现在以民族革命为内容的民族主义,以平民政权建立为中心的民权主义和以社会主义经济为发展方向的民生主义思想上。两个时期的思想内容基本相通,而民生主义思想在后期与孙中山更加接近。上述内容决定了他在继承三民主义方面与戴季陶、胡汉民完全不同。  相似文献   

17.
胡适白话文学理论检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适的白话文学理论对于中国新文学运动乃至整个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和作用是巨大的,但胡适本人并没有从理论上认识到他所提倡的白话与文学革命以及整个文化思想革命之间的深刻关系。胡适的语言本质观基本上是工具论,因为这种工具论,他并没有把当时他所提倡的白话和传统的白话从本质上区别开来。语言即思想,语言革命即思想革命。五四时期胡适等人提倡的白话即后来的“国语”是一种新的语言系统,一种口语、欧化词汇和部分古汉语词汇的混合物,一种具有强烈西方思想和思维特征的话语方式。胡适关于文言白话的基本观点并没有从根本上解释五四新文学运动和新文化运动。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五四运动所进行的文化革命则是彻底地反对封建文化的运动,自有中国历史以来,还没有过这样伟大而彻底的文化革命。当时以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为文化革命的两大旗帜,立下了伟大的功劳。”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先驱战士李大钊同志,在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中,以唯物史观为理论武器,对封建旧道德进行了彻底的、科学的揭露和批判,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新文化运动萌发于一九一七年十月革命之前。辛亥革命后,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等人所篡夺,中国社会依然如故。同时,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工业得到了较迅速的发展,中国无产阶级的队伍迅速壮大起来,开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共产党是在中国一批最优秀的知识分子选择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忧患情结是五四时期优秀知识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心理渊源,救亡图存背景下对革命理论的迫切需要是根本动因,俄国十月革命和第一次世界大战从正反两个方面启示着中国人甄别救国方案,是重要的国际因素,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启蒙和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是必备的思想条件和物质基础。而随着五四运动的深入开展,中国优秀知识分子从比较中鉴别,从实践中认识,从斗争中凝练,最终坚定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相似文献   

20.
略论胡适留美时期的思想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适留美时期的思想变迁是把握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的思想乃至其一生思想的重要环节。胡适在留美期间的思想变迁表现在文化、伦理、政治、学术等各个方面。他归国后,全力从事新文化运动,倡导文学改良,并写下大量论著,介绍西方文化,抨击封建主义,宣传资产阶级的民主和自由,显然,这是他在留美时期探求的结果和继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