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探析藏传佛教的人文关怀意识及其社会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藏传佛教犹如明珠闪耀在雪域高原上,它渗透于藏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既规范着人们的思想行为,又指引着人们前行的方向;它既是先民精神财富的继承,又是当前社会发展的力量源泉;它对生活在这片高原的藏民给予了深切的关注,为他们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思路和途径。  相似文献   

2.
高原茶事     
李立 《民族论坛》2007,(3):20-22
<正>雪域高原上的第一缕茶香公元641年,一位16岁的汉族女子离开唐都长安,踏上了前往雪域高原的路途,她将要去的地方,是哪怕在今天的人们看来也还是很遥远和神秘的拉萨,这条漫长而艰苦的进藏之  相似文献   

3.
在没有到西藏工作之前,我从媒体上看见在高原上工作和生活的人们,大多戴着一顶藏帽配上一副墨镜,还以为这是为了耍酷。等我2007年7月作为援藏干部亲自进藏后,才对生活工作在雪域高原上的人们头戴藏帽有了切身感受。并且日久生情,对藏帽的感觉越来越好似对自己爱恋的人儿,一天也离不开它了。  相似文献   

4.
尹熙 《中国民族》2008,(9):74-74
从美丽的浙东天台山,到雄浑的西部高原宁夏,人们都知道有个陈逢干。在天台,人们这样评价,“他不是最有钱的人,却是最有爱心的人。”  相似文献   

5.
家园的旋律     
对家园的眷恋是人类共同的情结,而这家园里如果还生长出了一种叫做音乐的东西,那它便注定要纠缠你一辈子了——默默滋养你的灵魂,让你在异乡某个寂寞的夜晚轻轻哼起那熟悉的旋律。高原民族,尤其如此。“天苍苍,野茫茫”的蒙古高原,“大风从坡上刮过”的黄土高原,云贵高原的穷山恶水……它们,地广人稀,天生寂寞。高原,粗糙了人们的面孔,木愣了人们的性格,却也内在地保留了人类最初的敏感与朴厚。粗糙的高原,像一块磨石,把人筋骨磨硬,心肠磨软了。硬的筋骨,让高原人拼闯;软的心肠,让高原人眷恋家园。他们或许已经远离或者已经失去家园,但他们…  相似文献   

6.
南文渊 《西藏研究》2000,(2):107-112
对高原的崇拜,原本是游牧人的一种普遍心理品格。居住在高原山地的牧人和农民,每天的活动可以不出山沟或家门,不用上高山,但人们总是有一种上山之巅登高远望的欲望。从低谷狭窄处上到高处,一种豁然开朗、心旷神怡的情感油然而生,“会当绝凌顶,一览众山小。”脚下四山尽伏,眼底八方风云,这与成日在山沟低狭处的感觉不可同语。即使在平原的人也有登高眺望的愿望。  相似文献   

7.
《中国民族》2010,(10):5-8
在内蒙古自治区的最西部,有一片被人们称为“中国秘境”的大漠戈壁。这就是拥有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三大沙漠的阿拉善高原。  相似文献   

8.
魂系高原土     
一位平凡的“老西藏”怀着对高原泥土的无限眷恋,匆匆离去了。他,不是虚幻太空中的宝玉,而是世界屋脊上一杯不被人们注意的泥土。他,不是头顶光圈,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而是一个有着血肉之躯的土肥科技工作者。  相似文献   

9.
藏族神山崇拜观念浅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草原民族的高山崇拜心理对高原的崇拜 ,原本是游牧人的一种普遍心理品格。居住在高原山地的牧人和农民 ,每天的活动可以不出山沟或家门 ,不用上高山 ,但人们总是有一种上山之巅登高远望的欲望。从低谷狭窄处上到高处 ,一种豁然开朗、心旷神怡的情感油然而生 ,“会当绝凌顶 ,一览众山小。”脚下四山尽伏 ,眼底八方风云 ,这与成日在山沟低狭处的感觉不可同语。即使在平原的人也有登高眺望的愿望。在古河西走廊两山间的平川 ,在宁夏平原 ,到处可见古代游牧民族在平地上建起的高层塔 ,通常在 13层或 13层以上。登塔遥望远处的贺兰山、祁连山…  相似文献   

10.
从古到今的一部藏族史,也就是藏民族在高原上的活动史,而高原地理环境在我们居住的星球上又是十分独特的青藏高原的一山一水无不与藏族社会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高原深深影响了藏族社会.本文对此作初步探讨.一、高原环境与文化传播所谓的文化传播指相互间的交流和吸收,包括外界的传入和本身向外界的扩散.青藏高原地区处于一种封闭的自然状态中.就其整个高原的外围而言,高原的西南边是绵延高耸的喜马拉雅山系,这条庞大的山脉不仅挡住了印度洋暖气流的流入,从而无法改变高原及亚洲中部的干旱气候,同样对南亚半块上的文明传入也起了极大的阻碍作用,它是天然屏障,要付出极大的代价才有可能跨越它.当然我们这里似乎过分夸大了山脉的作用,从  相似文献   

11.
丹曲 《西藏研究》2007,1(1):58-67
藏族史诗《格萨尔》宏大磅礴,从中既能领略到雪域高原的自然风貌和人文景观,又可感受到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人们生存的不易和生活的艰辛。史诗不仅再现了古代藏族在生存与发展过程中,认知自然现象、总结自然规律的智慧,也反映了古代人民在适应自然环境协调、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纯朴观念,这些观念充满着朴素的辩证思想,对指导高原社会人们的社会实践发挥了积极作用。文章简要概述了《格萨尔》中的生态内容,并阐述了其生态意识产生的文化背景和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2.
在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时代, 生活工作在雪域高原的人们,虽然可以乘飞机﹑坐火车出行,但选择一条条翻山越岭的公路乘坐汽车,仍然是他们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 汽车要出行,必须有公路.根据受援地西藏山南的请求,受湖北省委﹑省政府委派,2015年初,新一轮湖北交通援藏专业技术人才工作队带着对藏族同胞的深情厚谊,从荆楚大地来到雪域雅砻,他们用激情书写辉煌,用深情丈量高原,用行动演绎传奇.  相似文献   

13.
近年,西藏自治区将传统文化艺术作为全面开放的重要窗口,逐步改变封闭状态,初步奠定了开放型格局。1987年12个文化艺术团体出访成功告诉人们,西藏古老的文化艺术冲出了高原,正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4.
高原有高原人的独特生活方式,草原有草原上的特殊文化载体。我们来到藏北高原,在那一望无际的草原上,到处都是牧民赖以生存的牦牛和羊群。而牧民的栖息之所,则是各种各样的帐篷。草原是他们的环宇,帐篷就是他们的天堂。他们在帐篷里产生高原文明,也在帐篷里创造草原文化。他们的草原文化当然也包含他们的信仰:原始的崇拜,苯教的信奉,最终还是顶礼在佛菩萨的脚下。佛从恒河平原向它所能传到的地方传  相似文献   

15.
我曾在西陲边境的喀喇昆仑山地区工作过。多年的高原生活使我形成了这样一个印象:冰峰雪岭上严寒、缺氧的恶劣环境,妇女不能长期在那里生活,更谈不上生儿育女。使我惊奇的是,在号称“冰山之父”的慕士塔格冰山和公格尔九别峰上,却有几十名妇女长期生活在那里。她们是新疆军区边防某团的干部家属。这个团的108名干部已连续在高原上守了10年以上的边卡。为了使丈夫安心驻边,他们的妻子毅然放弃了舒适的生活、工作环境,来到冰封雪裹的边防线安家落户,组成这个全军唯一的高原军人家属院。  相似文献   

16.
董亚宁  吕鹏 《西藏研究》2023,(6):128-141+157
产业生态化转型是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建设美丽西藏的重要举措,也是西藏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加快创建国家生态文明高地的必然选择。拉萨市打造高原绿色生态产业体系,实现产业生态化转型,应当遵循建构“生态产业体系—空间布局体系—产业链条体系”生态化转型的逻辑框架和基本思路。在实施路径上,应推动高原现行产业体系生态化转型、重塑高原绿色生态产业空间布局体系并全力打造辐射全区的高原绿色生态产业链条体系。  相似文献   

17.
牛志男  沈丽 《中国民族》2013,(10):48-51
八月,正值青海最美的时节。当环湖赛车手们矫捷的身姿刚刚远去,当青海湖国际诗歌节诗人们的沉吟依然响彻在高原上空,我们与青海省第四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不期而遇。8月26日至30日,来自青海各市、州、县及武警青海总队和部分高校代表队的少数民族运动员,相聚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首府德令哈市,在具有浓郁高原特色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上展开激烈而精彩的竞技,为迷人的高原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相似文献   

18.
雕花纪事     
湟中县陈家滩村的木雕匠们用他们精湛的手艺,点缀着人们的生活,记忆着高原的历史,传承着华夏的文脉……  相似文献   

19.
西藏:有了发展的新思路从雪域高原上传来的消息是令人鼓舞的,而《人民日报》的话更明确:在抓稳定的同时,西藏自治区在经济发展上有了自己的思路。党的十四大和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来,西藏自治区在全国人民的支持下,依靠藏族人民和其他各族人民,坚持以经济建...  相似文献   

20.
藏医采用独特的治疗方法和传统的藏药,在诊治疑难病、常见病的临床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对有些高原疾病的治疗更是独步医苑。下面发表的几份病案及临床运用研究报告,有助于人们对藏医药的全面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