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印象主义音乐兴起于欧洲19世纪末是一种新的艺术文化。德彪西作为印象主义音乐的创造者,他的音乐作品偏爱复调性和多声部线条,运用新颖的和声,将浪漫音乐的伤感融入到法国独特的“情感反应”当中。它的技巧在于改变了传统的和声体系的韵律化,营造出独特、微妙的氛围。本文主要介绍了德彪西的音乐作品和德彪西印象主义音乐的曲式思维以及德彪西印象主义音乐的印象。  相似文献   

2.
克劳德·德彪西是世纪之交欧洲颇具影响的作曲家、革新家,也是近代"印象主义"音乐的鼻祖。由于德彪西的音乐十分强调个人的感性体验,因此,他的音乐创作往往是遵循自己的感觉规律、根据色彩学原理、重视丰富细致的音色变化和感官"印象"的结果。尤其是在他的调式、调性手法中所体现出来的音响色彩艺术特征、个性化的美学理念以及对音乐创作技术的大胆革新,成为更深一层认知、分析德彪西音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德彪西是法国著名的作曲家、钢琴家.19世纪到20世纪音乐发展的重要代表人物.其中《24首钢琴前奏曲》被公认为,是他印象主义钢琴作品中的精华.前奏曲中的《亚麻色头发的少女》又是他具有特色、著名的钢琴曲之一.以《亚麻色头发的少女》为例,从创作背景、音乐内容包括曲式结构分析、素材结构、术语内涵、触键与声音的掌控以及踏板等方面,进行较为深入的理论分析,并综合笔者演奏的实践,对这首作品的演奏进行较为详细的诠释,以便更加深刻地理解德彪西印象主义音乐的美学思想,进一步集中、准确地把握印象主义钢琴作品的演奏风格.  相似文献   

4.
德彪西是法国印象主义音乐的奠基人,他打破传统音乐的惯用模式,以一种全新的思想和技法向人们展示了一个全新的音乐世界,从而揭开了近现代音乐运动的序幕.本文从他第一部有代表性的印象主义作品<牧神午后>入手,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总结了德彪西的音乐艺术特征,为我们今后的学习和研究提供了一个参考.  相似文献   

5.
德彪西(Debussy,1862—1918)是十九世纪后期——二十世纪初期,法国印象主义音乐的代表作曲家。 约在一九○○年以后,德彪西的印象主义构思方式及其表现手法日臻成熟。此后,大体上来讲,他的音乐作品是“描写”多于“抒情”的。较之古典及现代派作曲家的作品来讲,德彪西的印象主义式的“描写”是独具一格的。他的“写”着力在“意”(主观感受)而不在“形”。为果说《版画》还有“临摹”的性质,还比较侧重于外在(具  相似文献   

6.
德彪西创作的《贝加莫组曲》,是他在早期创作中大胆的探索与尝试,在作品的结构形式、和声语言以及织体手法等方面既反映出了对法国音乐传统的继承,同时也反映了对法国音乐传统的超越。反映了德彪西打破传统,力求出新的创作思路,在实践中为他后来印象主义风格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传统上我们将克洛德·德彪西列为音乐印象主义,将他的作品视为反瓦格纳主义的另类,而瓦格纳主义在19-20世纪的法国音乐中根深蒂固.尽管科尔托曾经这样肯定的说:"德彪西利用了与瓦格纳象征主义相似的声音象征主义.  相似文献   

8.
作为印象主义音乐的重要作曲家德彪西是西方音乐发展史上的一位重要改革者,他在继承传统音乐的基础上所开辟的独特音乐风格,直接影响了20世纪的音乐创作。在他晚年的音乐创作里,出现了偏离印象主义音乐风格、初现新古典主义音乐特征萌芽的迹象,这对后来的斯特拉文斯基真正形成新古典主义音乐风格产生了不可忽视的作用。【1】因此,对德彪西晚期音乐创作进行深入研究,对于研究新古典主义音乐乃至20世纪的音乐创作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本文选择以德彪西晚期钢琴作品《白与黑》为研究对象,试图通过对其音乐结构进行深入分析与研究,初步揭示出德彪西晚期音乐创作出现的新古典主义音乐特征。  相似文献   

9.
继古典音乐和浪漫音乐之后 ,德彪西开创了印象派音乐 ,并将其推向辉煌。钢琴曲《月光》和管弦乐合奏曲《牧神午后》是德彪西的两部代表作品 ,也印载着印象主义音乐的形成及其审美依据  相似文献   

10.
德彪西的音乐是印象主义的理想在音乐中的反映,他的音乐更注重和声的音响色彩,而不是鲜明的和声功能。《夜曲》是德彪西很有代表的管弦乐作品,其中的第三乐章《美人鱼》更是把印象派音乐的特点表现得极为充分。  相似文献   

11.
以简述德彪西及印象主义总体特征为论述总起,以德彪西的具有典型意义的钢琴前奏曲《亚麻色头发的少女》为切入点,从音乐形态本体:旋律动机发展方法、旋律展衍方式、调性变幻、和声色彩变化以及曲式结构构建等诸方面为依托展开论述,并运用音乐学的分析方法,拟从音乐文化的宏观范畴来分析把握这首作品本体"渗透运行"的运用及其特色,并结合主体的自我积淀来认知微观感受,从而以此管窥德彪西创作的理念、方法、技巧和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2.
《牧神午后前奏曲》被公认为音乐界的第一部印象派作品。不同乐器各自的音色和性能得到了充分的利用。《牧神午后前奏曲》的成功,是德彪西将印象主义艺术特征与象征主义特征运用到音乐艺术中的一个典范。  相似文献   

13.
德彪西是印象派音乐的代表人物,他独特的音乐思维及音乐语言激发了人们对音乐的无限遐想,他富有创意、新颖的钢琴作品开了钢琴音乐的一代新风小型化的音乐主题、色彩奇特的和声、千变万化的织体和营造出的朦胧、飘逸、如梦幻般的音响效果,唤起了人们主观的瞬间感受,体现了浓郁的印象主义音乐特征和德彪西固有的个性其钢琴音乐艺术的风格特征表现在,音响效果朦胧,音色绚丽多彩、层次清晰,音乐个性鲜明而独特  相似文献   

14.
德彪西以其独具匠心的创作构思成为世界音乐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印象主义音乐大师",《24首钢琴前奏曲》是其最具有印象主义风格特点的经典之作,其再现部巧妙运用倒装再现、缩减再现、调性等创作手法,更彰显了作曲家的"匠心独运"。  相似文献   

15.
和声语言的使用是克洛德·德彪西音乐艺术中最有独创意义的部分。他是在晚期浪漫派、民族乐派和声基础上 ,以革新的思维 ,经过长期艰苦的探索 ,终于突破了统治欧洲音乐达一百五十多年之久的大、小调和声体系。树立起以色彩表现为主的印象主义和声的新风格。这是和声学中的内部矛盾———即“功能”与“色彩”的对立统一关系中 ,色彩因素居于主导地位的表现 ,是大、小调功能和声经过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阶段而发展到另一极端的结果。在他的作品《牧神午后》中充分体了这一特征。就和声语言及运用手段相对古典和声学来说是一种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声乐套曲《被遗忘的抒情曲》是德彪西早期创作的代表作品,钢琴伴奏部分更是集印象主义音乐特征的优秀之作.本文从作品的钢琴伴奏的写作思维出发,探寻德彪西如何挣脱传统的创作思维,进而继承印象派绘画、象征之一的思维精华,并将器乐性的思维发挥在钢琴伴奏上,以期引发声乐钢伴奏者对艺术歌曲的钢琴伴奏除了纯技术理论外,更深层次的对作品写作思维的思考.  相似文献   

17.
工科高校“音乐美学”教育探讨牛杰阎洪英音乐美学方面的修养,从某种意义上讲代表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化素养,音乐美学方面的教育(以下简称“音美教育”),也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必要组成部分。在此就如何对工科高校的大学生实施音美教育,以及目前存在...  相似文献   

18.
先秦两汉文献中出现的“节”字,基本意义为“节乐”与“和乐”,同时还兼有“乐章”与“乐器”之意.“节乐”是实现“和乐”的前提和条件,“和乐”是“节乐”的结果.“节”的这一基本意义与音乐美学中的“中声”、“和”等概念范畴共同指示出中国音乐美学发展的基本方向.这一方向大致形成于春秋末期.“节”的音乐内涵实际上处于传统音乐美学的中心层面.  相似文献   

19.
叔本华是西方美学由古代向现代转型中一位重要的美学家,王国维则是中国近代美学的奠基人.正是通过王国维的努力,“从此西方的‘美学’、‘美育’等概念以及叔本华、康德、席勤、尼采等人的美学思想、文艺观点,开始为中国人所了解,所接受.”王国维早期的美学思想集中表现在他于1904年发表的《叔本华之哲学及其教育学说》、《<红楼梦>评论》等重要的美学论文中.由于这一时期也正是王国维沉潜于叔本华的哲学中为之陶醉并以之“为伴侣”的时代,因此,在他的美学理论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叔本华哲学与美学思想的鲜明印痕.  相似文献   

20.
“和”在中国音乐美学史中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范畴 ,无论是道家 ,还是儒家 ,对“和”都有着深刻的认识和在哲学上的剖析 ,并且 ,都有着极为丰富的实践经验。纵观先秦各家的音乐美学思想 ,不难看出 ,先秦时产生与定位的“和”的音乐美学思想 ,已为秦后来的音乐美学思想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