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韩愈《奉和钱七兄曹长盆池所植》诗之“钱七兄曹长”指钱徽。钱仲联先生将韩愈此诗系在元和十一年,说:“时公与钱(徽)俱自中书舍人降官右庶子也。”(《韩昌黎诗系年集释》)实则,此诗应作于元和八年三月至元和九年七月期间。按韩愈诗称钱徽为“曹长”,不应指右庶子或中书舍人,而应指尚书省之郎中官。唐时只有尚书省丞郎郎中才能被称为曹长。李肇《唐国史补》卷下云:“宰相相呼为元老,或曰堂  相似文献   

2.
中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广泛存在于早期文字书写的史籍中。通过梳理各民族造人神话起源类型,发现在藏民族史籍《西藏王统记》中记载的一则“兽妖造人”神话,区别于其他各个民族的叙事模式。通过对文本细致解读,从福柯“权力话语”视角出发,分析“兽妖造人”神话中“人之死”、“话语权力”、“凝视与规训”等具有后现代意味的深层表述,揭示少数民族文学文本的解读同样适用于“后现代”等经典分析视角。通过个案的呈现,启发对少数民族文学文本解读的另一种可能。  相似文献   

3.
铸剑者的悲剧——从悖论角度解读《故事新编》主题郭华锋1925年,鲁迅在《语丝》上发表了一篇散文诗《墓碣文》,写到一个“长蛇自啮”的意象:“有一游魂化为长蛇,口有毒牙,不以啮人,自啮其身,终以殒颠……”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这样一幅怪诞的图景:一条盘曲起来...  相似文献   

4.
杜牧是极推崇韩愈的,他受韩愈的思想影响很深。他在《读韩杜集》诗中说:“杜诗韩集愁来读,似倩麻姑痒处抓。天外凤凰谁得髓,无人解合续弦胶”。在《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诗》中说:“李杜泛浩浩,韩柳摩苍苍,近者四君子,与古争强梁”。他的文学主张:“凡为文以意为主,气为辅,以辞彩章句为之兵卫”。“以意全胜者,辞愈朴而文愈高,意不胜者,辞愈华而文愈鄙”(《答庄充书》)。这和韩愈的文学主张:“师其意不师其辞”(《答刘正夫书》),“不唯其辞之好,好其道焉耳”(《答李秀才书》),是一脉相承的。韩愈对佛教的斗争是十分坚决的,宪宗元和十四年陕西凤翔  相似文献   

5.
对韩愈的“以文为诗”,自宋代起就有截然不同的评价。贬之者如黄庭坚说:“诗文各有体,韩以文为诗,杜以诗为文,故不工尔。”(陈师道《后山诗话》引)陈师道说:“退之以文为诗……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又说:“退之于诗,本无解处。”(均见《后山诗话》)沈括更说:“退之诗,押韵之文耳。虽健美富赡,然终不是诗。”(惠洪《冷斋夜话》卷二)褒之者如吕惠卿说:“诗正当如是,吾谓诗丿亦未有如退之者。”(惠洪《冷斋夜话》卷二)张戒《岁寒堂诗话》说韩愈是唐代的大家,可与李白、杜甫鼎足而三。叶燮《原诗》更说:“唐诗为八代以来一大变,韩愈为唐诗之一大变,其力大,其思雄,崛起特为鼻祖。”两种观点,针锋相对,至今仍争论不休。我这里根据古代诗评家所提供的线索,分四个问题对韩愈的“以文为诗”进行一些论述。  相似文献   

6.
在先秦诸子中,儒墨两家喜欢谈诗(诗,指《诗经》,下同),而尤以儒家为最。孔子是儒家的鼻祖,又是最早聚徒讲学的人,十分重视诗的教化作用。在记载孔子言论的《论语》一书中,有十八处提到诗,而且,他在谈诗时,不用方言而用当时的普遍话——“雅言”。“子所雅言,  相似文献   

7.
卢仝是中唐一位以诗风险怪著称的诗人,是以韩愈、孟郊为代表的韩孟诗派的重要成员。卢仝死于“甘露之变”一说,不见于唐史,亦不见于卢仝同时代人及晚唐、五代人的诗文,直至入宋以后,始有记载。而影响最大的,当推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五《卢仝传》中的一段文字:  相似文献   

8.
在杨利慧教授的经典著作《神话与神话学》的后记中,提及其恩师钟敬文先生的同时,一并提到了与钟先生也是朋友关系的大林太良先生,并写道,大林先生所著的《神话学入门》(1966年初版)一书的汉译本正是杨教授“教课之初,参看最多的教材”。笔者作为大林先生的弟子之一,在此想就先生的神话研究的背景,及日本神话研究之现状作一个简单的介绍。  相似文献   

9.
解放前,王重民先生从巴黎图书馆录出编号为伯氏二五五五的敦煌唐写卷子中七十二首诗(包括佚名诗五十九首和马云奇诗十三首),作了些整理工作,惜未定稿。1977年,舒学同志在王先生录文的基础上,参校了北京图书馆所藏缩微胶卷,以“敦煌唐人诗集残卷”的名称,首次刊布这七十二首诗于《文物资料丛刊》上。高嵩同志曾赴河西走廊,青海湖一带,进行实地踏勘和考察,对七十二首诗中一些地名位置作了探索,于1980年写成《敦煌唐人诗集残卷考释》一书。1982年出版的《全唐诗外编》又将这七十二首诗,收编入第二编里。他们校辑、流布,研究这些唐代佚诗,作出很大的努力,但也容易造成错觉,使人误以为这七  相似文献   

10.
一宋代一些作家、评论家认为:以文为诗,是韩愈创作上的严重缺点;因此就批评他的诗“不工”、“非本色”、“押韵之文耳”、“终不是诗”等等;甚至说他“于诗本无解处”。此外,还怪他变了传统的诗格,坏了诗法。连非常佩服韩愈的苏轼都说:“诗之美者莫如韩退之,然诗格之变自退之始”。有人还把韩诗这种变格和批评宋诗散文化的倾向联系起来,以突出其影响之坏。对韩愈这些片面性的指责,不但成为一时口实,而且展转载入许多论诗专著,影响后世,直到现在。  相似文献   

11.
论诗美     
司空图论诗味,说它在“咸酸之外”(《与李生论诗书》》)严羽论诗趣,把它喻为“无迹可求”的“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沧浪诗话》)他们笔下的诗美,头上都罩着神秘的光环。不过,要指出什么是非诗美的,似乎较为容易;要正面说清楚什么是诗美,的确是一大难事。  相似文献   

12.
1 鲁迅先生在一篇散文《阿长与山海经》中写道,《山海经》是他儿时“最为心爱的宝书”之一。因为那里面“画着人面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因其所书所载一般人闻所未闻、见所未见,故而我国历来的古籍书刊都认为《山海经》是一部荒诞不经的“志怪”书。 的确,在我国古代典籍中,《山海经》是一部具有独特风格的作品,自古号称“奇书”。全书仅3万1千余字,却包含着关于我国古代地理、历史、神话、民族、动物、植物、矿产、医药、宗教等多方面的内容,保存着丰富的历史资料,是研究上古社会的  相似文献   

13.
唐代的诗僧寒山,由于生平行为怪诞,难于稽考。他自称:“五言五百篇,七字七十九,三字二十一,都来六百首。一例书岩石,自夸云好手”。全唐诗收录他303首诗为一卷,另拾遗添补二首。他的诗全无诗题,诗的内容全无与时人投谒赠答之作,这就更增加了考索的难度。所以,在研究唐代的诗人中,对寒山问津的很少,他和他的诗作也真象一座幽远的“寒山”。现存研究寒山的依据材料有两个。一是署名“唐朝议大夫使持节台州诸军事守刺史上柱国赐绯鱼袋闾丘胤”撰的《寒山子诗集序》(又名《寒山拾得诗序》);一是《太平广记·卷五十五》引五代人杜光庭所撰《仙传拾遗》对寒山的记载。引录如下。序文说: 详夫寒山子者,不知何许人也。自古老见之,皆谓贫人风狂之士。隐居天台  相似文献   

14.
自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提出“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以来,“美的规律”一直成为美学家们热心探讨的课题。由于马克思只是提出“美的规律”,并没有具体论述“美的规律”,因此,这个问题曾引起不少的推测和争论,至今无一种说法,获得大多数人公认。 我认为,虽然马克思在《手稿》中没有明确阐述“美的规律”是什么,但联系马克思在这部《手稿》中所体现的全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应该说,马克思是从总的原则上阐明了“美的规律”的。本文主要根据《手稿》的论述,谈谈对马克思“美的规律”说的一些粗浅理解。  相似文献   

15.
一向被人们目为“怪异”的中唐诗人卢仝,生前虽然受到韩愈、孟郊的重视,但在当时即已是“怪辞惊众谤不已”.(韩愈《寄卢仝》).后世文人对他的评论更是毁多于誉.胡震亨讥笑卢仝是“乡老”,说他的诗“破口发村”.王士祯直斥之为“牛鬼蛇神”.五四以来的古典文学论著,对卢诗也多半持否定态度,或者作严重的歪曲.现代的许多唐诗选本也同样不收一首卢诗.卢诗长期受贬抑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评论家们把一些确有怪气的《月蚀诗》、《与马异结交诗》等当做他的代表作,往往只取一点,不及其余,便对卢诗作了全然否定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晚唐司空留在他的《诗品》中列举了“雄浑”“冲淡”“高古”等二十四种诗歌艺术风格。司空图生活在李贺之后,显然已能见到李贺的诗。但以司空图所列的这些诗歌风格来论李贺的诗,却很难说哪一品能较准确地反映其特点。倒是杜牧在《李长吉歌诗叙》中以“风槁阵马”“时以美女”“鲸吸鳌掷,牛鬼蛇神”等比喻评李贺诗的特色比较恰当,杜牧称之为“虚荒诞幻”。我们将其转换为现代艺术批评术语,就是“怪诞”。正是这种“怪诞”的诗歌艺术风格,使李贺赢得了与李白相齐的诗名;“太白天仙之词,长吉鬼仙之词”(《沧浪诗话》)。“怪诞”一词…  相似文献   

17.
韩愈贬赴湖州刺史途中,赋有《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诗。中学《语文》注释“蓝关”在蓝田县,吴金夫同志又著文说在广东龙川县。本文以足够的地理、方城历史资料及其他证据说明:韩诗所指的“蓝关”,在今商州市牧护关,即古关旧所;它不在蓝田县,也不在龙川县。  相似文献   

18.
陆游是我国南宋时代最杰出的诗人。他那洋溢着爱国热情的万首诗篇在中国诗史上闪耀着绚烂的光辉,被人称为“南宋风骚”。 陆游是一位诗家宗匠,同时也是一位书法大师。可惜他的书作早已散佚,我们今天只能见到三希堂法帖中王某帖的跋语以及他所书写的几首诗了。但自宋至清却有不少人见过他的真迹。陆游的远孙溥洽在《放翁诗卷跋》中写道:“吾祖放翁老人,以诗文名于宋,虽不以书显,观其手泽,跌宕苍古,无一不合古人法”。陈鹄客居会稽游许氏园时,曾“见壁间有陆放翁题词……书于沈氏园”(《替旧续闻》)。黄漳“少时得放翁墨刻,有所谓《草书歌》者,见其字画奇妙”(《书陆放翁先生诗卷后》)。王士祯也  相似文献   

19.
以《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1923年)为起点,顾颉刚所代表的“古史辨”派古史研究和神话学,以“疑古”“辨伪”为思想武器、“古史即神话”为理念,把与古史纠缠为一体的古神话剥离出来。他的“层累的造成的古史观”亦即神话观和“历史演进法”,开了系统地梳理与研究中国古神话(古史传说)的先河,为中国神话学的创立铺设了一块基石,成为中国神话学初创时期西方人类学派神话学之外的又一重要学术渊源和流派。“古史辨”神话学的特点,在神话学研究中被概括为“古史的破坏、神话的还原”。  相似文献   

20.
西王母是中国神话中的尊神 ,笔者从大量有关资料中梳理了它流变的巫、仙、神三个阶段。指出西王母流变的过程实质是有关内涵不断衍生膨胀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西王母形象从不食人间烟火的狞厉逐渐亲近世俗人间 ,经历了具备德性力量的人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大量的内涵沉积在传统民间文化中形成庞大的”文化群落” ,影响到后来的民俗、节日、地名、水名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