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吴廷翰(约公元1490—1559年),是明中叶继王廷相后的批判宋明理学的教育思想家。他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实学精神,批判程朱陆王,极大地丰富了明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教育思想理论,特别是在人性论、教育论、知识论、道德论以及方法论方面都作出  相似文献   

2.
宋明理学自南宋理宗以后,一直到清代封建王朝崩溃以前,都是我国的官方统治哲学。这种以封建三纲五常为基础的哲学对抑制我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压制中国民主主义思想的发生,维护中国后期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无疑是起了很大作用的。所以自明末清初以来,特别是“五四”运动时期,不少的思想家,都对它进行了猛烈的批判。  相似文献   

3.
中国历代封建统治阶级总是以唯心主义哲学为其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的。自汉武帝独尊儒术,儒学成了禄利之途,也成了地主阶级统治人民的思想武器。隋唐以后,封建社会步入晚年,其统治思想也就改换形式。元朝皇庆以降,以《四书集注》试士,悬为令甲,程朱理学升格为官方哲学。明嘉靖、隆庆年间,陆九渊、王守仁的偶像相继入孔庙,陆王心学也取得了正宗合法地位。于是,以程、朱、陆、王为代表的宋明理学作为封建社会后期的统治思想达七百年之久。宋明理学作为中国唯心主义哲学的最后、也是最完备的哲学形态,有其合理成分和积极方面,但由于它集中体现了封建社会后期统治思想的腐朽性与反动性,因而惰性居于主导地位。本文试从四方面议论之。  相似文献   

4.
明中叶以后,基于对宋明理学崇尚空疏的学风的反动,思想界出现了一股重视经世致用、提倡实事实功的潮流。学者们抛弃了性命天道的玄谈而转作当世之务的探讨,把学术研究与社会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了实学思潮。颜李学派就是实学思潮中的杰出代表。颜李学派由颜元(公元1635—1704年创立,而由其门生李(土恭)(公元1659—1733年)发扬光大,在清初“发掘震动于时”,“海内之士靡然从风”,影响极大。他们崇尚艺能,讲求经世致用,对宋明理学进行了彻底的批判,在中国思想史上独树一帜,被称为“中国十七世纪思想界中的一支异军”。在教育思想方面,颜李学派提出了许多精辟而独到的见解,表现出浓厚的实学特色。本文试就颜李学派的实学教育思想作一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5.
唐代的韩愈在中华道统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一位承前启后的人物.他站在时代的高度,面对佛老之说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挑战,对佛老之说给予了猛烈的批判.同时,他以重塑儒家思想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为己任,首次提出了以弘扬儒家圣人之道和人文价值为核心的道统论.经韩愈的努力,儒学得以再度复兴,他的道统思想也为宋明理学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宋明理学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至明清时期,理学的发展已到了历史的尽头。明朝的灭亡,满族贵族入主中原,政局的瞬息变化,阶级斗争、民族斗争的暴风骤雨,唤起了地主阶级中有识之士对历史的深刻反省。他们深感理学空疏无用、误国害民,对统治中国数百年的理学展开了批判和清算,从而形成了中国早期启蒙运动,颜元正是这场启蒙运动中的一员健将。他以大无畏的精神,在“普地狂澜泛滥东奔之时,不度势,不量力,驾一叶之舟而欲挽其流”(《存性编)卷一),对宋明理学  相似文献   

7.
先秦以降的人性理论都对人性之私进行了否定与批判,宋明理学人性论更视私为邪恶,强调公私之辨。明清之际思想家则明确提出人性自私说,肯定个人物质利益、欲望的合理性,强调个体的价值与地位。不仅如此,他们还以肯定人性之私为出发点,对封建君主专制及中国封建社会家国同构的统治模式进行了批判。这种人性理论,具有鲜明的启蒙色彩  相似文献   

8.
范缜(公元450—515年),字子真,河南泌阳县西北人,是南朝齐梁时期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战斗的无神论者。在儒佛合流、神学泛滥的齐梁时期,他坚持唯物主义观点,积极宣传无神论思想,对维护门阀士族反动统治的佛教神学唯心主义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深刻的批判,表现了这个法家人物敢于反潮流的战斗精神。他的哲学著作《神灭论》,在我国哲  相似文献   

9.
中国先秦以来的人性理论对人性之私均持批判态度,宋明理学更视私为邪恶,强调公私之辩。但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却明确提出了人性自私说,肯定个人物质利益、欲望的合理性,强调个体的价值、地位与尊严,并以之为起点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君主专制统治及家国同构的统治模式进行否定与批判,显示出鲜明的启蒙色彩。  相似文献   

10.
傅山的"四宁四勿"书学思想自提出以来就遭到误读和批判,原因是人们把明代书法的两种存在方式混为一谈;明代书法的两种存在方式是以阅读为目的、宜近距离观赏的案头书和以装饰为目的、宜远距离观赏的悬壁书;"四宁四勿"是傅山在对明代悬壁书法兴衰的批判与反思的基础上提出的关于悬壁书创作的理论原则和技法体系.  相似文献   

11.
略论程颢程颐建立理学体系的逻辑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宋明理学的创始人程颢(公元1032—1085年)和程颐(公元1033—1107年)在建造以“天理”为核心的庞大理学体系的过程中,把逻辑的思维形式——概念、判断、推理应用到理学上,形成了理学的完整体系。本文就二程建立理学体系的逻辑方法问题作一简要的探讨。 二程对理学思想的表述,首先是用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来实现的。程氏对概念的产生和命名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们认为,事物的名字,即事物的概念,当然与音义气理相通,而更重要的是“盖出自然之理”。在表达概念的名和“自然之理”的关系上,他们认为:  相似文献   

12.
略论傅山的哲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傅山(1607—1684)初名鼎臣,字青主,山西省阳曲县即今太原市人。著有《霜红龛集》以及近年不断发现的《荀子评注》、《淮南子评注》等遗作手稿。傅山是明末清初的一位著名的思想家,他的思想及其历史意义,受到当代一些知名学者的重视。正如侯外庐先生所说,傅山“是十七世纪思想界的一支异军。”朱谦之先生也说:“傅山是一个思想极其自由解放的人。”这些重要的评价是符合傅山思想实际和历史实际的。傅山在他的《文训》篇中说:“贫道昔编《性史》,深论孝友之理,于古今常变,多所发明,取二十一史,……兼以近代所闻见者,去取轩轾之,二年而犒几完遭乱失矣。间有其说存之故纸者,友人家或有一二条,亦一斑也,然皆反常之论。不存此书者,天也。”傅山思想的意义,就在于他处于中国封建社会晚期,理学作为哲学形态还占着统治地位,而他的哲学思想却都是“反常之论”。遗憾的是他的《性史》一著已经散失,早已无法看到。就以他现在存世的著作来看,他的哲学观点以“反常之论”概言之是真实的。  相似文献   

13.
2 0 0 2年是明末杰出的思想家李贽逝世 4 0 0周年 ,他一生中对宋明理学进行了不屈不挠的学术批判 ,而有权有势的论敌对他却进行了一系列残酷的政治迫害 ,这就形成了李贽被迫害致死的悲剧。李贽至死也不明白真正推崇儒学的是那些将它作为统治工具的当时和历代的最高统治者 ,而绝不仅仅是理学家 ,这也是他的悲剧所在  相似文献   

14.
17世纪中叶,亦即通常所说的明清之际,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出现了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方以智、李颙、傅山、颜元等一大批极富批判个性的思想家。他们对中国古代后期封建宗法社会君权政治及其思想意识形态进行了总体性的批判与重构,开启了封建文化内部的自我批判与时代转型。颜元实学思想是这一时期思想文化史上的一枝奇葩。  相似文献   

15.
新自由主义继承和延续了古典自由主义的政治和经济思想内核,同时在批判凯恩斯主义的基础上阐述了自己的福利思想。新自由主义者以政治自由和经济自由为基本出发点,对集权主义和国家干预的制度模式进行批判,反对福利国家的福利制度。20世纪80年代后新自由主义的福利思想渐渐在一些西方国家成为主流思想,以新自由主义福利思想为指导的社会福利政策改革开始实施。  相似文献   

16.
宋明理学在儒学的基础上实现了"儒、道、佛"三教的融合与会通。学界曾对宋明理学中理气关系、心理关系、心性关系以及知行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普遍探讨和争论。从和谐的视角来看,过去人们简单地批判"理本论"而肯定"气本论"的观点,以及片面地评价"心本论"、"知行观"的做法都是较为偏颇的。宋明理学从三个方面进一步深化了中华和谐思想:一是"理本论"、"心本论"和"气本论"三大学派从哲学本体论上深刻论证了宇宙和谐和天人和谐的思想;二是以心性论为重点深化了儒家的心性本体和心性修养的思想,为自我和谐奠定了理论基础;三是以知行关系为主线,从不同角度揭示了知与行的内在和谐统一与人际和谐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儒学,早就传入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据史书记载,日本应神天皇十六年中国晋武帝太康六年,即公元二五八年《论语》等儒家著述已经传到日本。但以朱熹、王阳明为代表的所谓新儒学的宋明理学输入日本以后,则别开生面,终于在德川幕府时代迎来了朱子学史上的全盛时期,开始了儒学史上的一个崭新阶段。此后虽有起伏变化,但在日本的历史上从未中断过儒学的影响。战后日本对宋明理学的研究取得不少新成就,并且表现了一些与前代相比有独具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傅山(1607—1684)字青主,山西阳曲(今大原市)人,是明末清初我国早期启蒙思想家之一。傅山具有比较丰富的朴素辩证法思想。他认为事物及其规律都在永恒地发展变化着,因此,人们的认识需要不断深化,知识需要不断更新,绝不可执著不前。在这基础上,他探讨了遵师的利与弊,读书与思维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并进一步对明末清初泛滥一时的教条主义学风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和批判。他呼吁彻底扫除这种腐败学风,开创新的风  相似文献   

19.
启蒙理性是当代思想领域中的一个热门话题。启蒙辩证法通过探讨抽象理性对人的统治,揭示了"启蒙倒退为神话"的局面。抽象理性逐渐沦为权力社会统治的意识形态工具,社会大众在无意识的情况下进入一种"自我持存"状态,这与启蒙运动以来对人的主体性确立状况相背离,理性最终走向自己的反面。马克思通过政治经济学方法完成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分析,要破除抽象理性对人的统治,就必须对"理性形而上学"进行批判,即从理性形而上学内含的经济学方法和思维方式入手,结合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批判理论,在多元视野中发现理性自我拯救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0.
一、“人性”概念的多重规定人性问题是近代启蒙运动中提出的研究主题。在前资本主义的制度下,人是神的奴婢。而神的力量不过是当时统治力量的表现。统治者唯一原则是轻践人,把人变成会说话的工具,变成依附于他们的农奴,变成他们征战的炮灰。这事实是严酷的甚至是血淋淋的。为了反对这种统治,必须进行政治批判,而政治批判又以宗教批判为先导。人正是在对神的批判中发现了自己。人性是神性向世俗生活的复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