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的诗歌发展到盛唐之后在题材内容和艺术风格上发生了较大变化。大历诗歌,是诗歌发展中一个承前启后的过渡时期,是联结盛唐和中晚唐诗歌的重要纽带。活跃在大历诗坛上的主要有以下一些诗人:其一是以“大历十才子”为主体的一部分诗人。主要有钱起、卢纶、韩翃、司空曙、苗发、崔峒、耿炜、夏侯审、李端、郎士元、吉中孚、畅当等。他们的活动范围主要是以长安、洛阳为中心的中原地区;其二是江南吴越地区的如刘长卿、李嘉祐、严羽、朱放、秦系、张继等。其三是韦应物、顾  相似文献   

2.
张志和、韦应物、戴叔伦、刘长卿、王建的长短句词,是词体发生史中间的重要链条。此五位词人中,其中四人的人生经历都有着与宫廷生活密切相关的关系,张志和曾经待诏翰林,韦应物、戴叔伦有着早年在宫廷三卫、诸卫的人生经历,王建有过太常丞的仕宦经历,因此,他们成为李白宫廷应制词之后的传人,并连接着以后温庭筠和花间体的宫廷风格词体写作。  相似文献   

3.
韦应物是盛唐、中唐之间的一位重要诗人。他的生年,学术界有比较一致的看法,即认为他生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公元七三七年);关于他的卒年,现代学者均属推测,并不能确指。孙望师在《蜗叟杂稿·韦应物事迹考述》中说:“应物罢守苏州后,除曾写过两三首诗以外,就再没有看到他有其他的诗,大约此后不久也许是贞元九年(公元七九三年)左右,就死在苏州了。”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韦应物系年考证》中说:“我们可以大致推测;韦应物大约在贞元七、八年间(公元七九一至七九二年)卒于苏州,此时已罢苏州刺史任,其年岁为五十五、六岁。”周夷在《唐代诗人韦应物的卒年问题》中说:“韦应物罢守后不久即死去,他的卒年当在德宗贞元六年(公元七九○年)左右。”本文从孙先生之说。  相似文献   

4.
李端是大历十才子中才思最敏捷的诗人,诗风最接近钱起。以他的天赋本来是可望有较高成就的,结果却因享寿不永,又缺乏呕心呖血、千锤百炼的创作态度,以致碌碌无成,令人叹惋!历来对李端研究得很少,论文仅王定璋先生《略论李端和他的诗》一篇。本文拟在王文的基础上,对李端诗作些更深入的探讨。 一 李端(738?--786)字正己,望出赵郡。父名震,官大理寺丞。李端的少年时代大概是在洛阳一带度过的,《逢王泌自东京至》(9.3246)一诗表达了他对故乡的关切:“逢君自乡至,雪涕问田园。几处生乔木,谁家在旧村?”据《戏赠韩判官绅卿》  相似文献   

5.
试论韦应物元苹墓志与悼亡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韦应物是古代悼亡诗的重要代表。西安出土了韦应物家族的四方墓志,这是我们研究韦应物悼亡诗的宝贵资料。将墓志与韦应物诗相对照,可加深对其悼亡诗的理解,并从韦应物诗集中发现更多的悼亡之作。韦应物悼亡诗的艺术特点深刻影响了苏轼等人的创作。  相似文献   

6.
据相关资料考订,皇甫湜的生年并非学界所说的大历十年至十二年,应是后推十年的贞元三年;解读李贺《仁和里杂叙皇甫湜》一诗并结合皇甫湜的释褐时间,李贺的府试时间当在元和元年。  相似文献   

7.
建国以来,关于韦应物研究的文章,约有三十篇左右(截止一九八六年三月)。涉及到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一)关于韦应物生平的考订;(二)关于韦应物作品的考订;(三)对韦应物诗歌的评价。下面分别加以述评。一、关于韦应物生平的考订韦应物是中唐前期的一位著名诗人,历代诗论家往往拿他与陶渊明、王维、柳宗元相提并论,南北宋之际的韩子苍,甚至认为:“其诗清深妙丽,虽唐诗人之盛,亦少其比”(见《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十五引)。然而就是这样一位诗人,两唐书却没有为他立传,所以关于他的生平事迹,后人知之甚少。直到北宋仁宗年间,王钦臣校定韦应物的  相似文献   

8.
在唐代,旅游越州的诗人特別多。他们在饱览稽山镜水之时,广泛接交越中诗人。刘长卿便是其中有名的一个。刘长卿一生因刚而犯上,曾两遭迁谪,一贬南巴尉(今广东电白县东),再贬睦州司马(今浙江建德)。前者大约在肃宗乾元元年(759),后者大约在大历十一年(776)。其中,大历二年(767),他一度西入长安。他游越的时间当在南巴北归以后,西入长安以  相似文献   

9.
据相关资料考订,皇甫浞的生年并非学界所说的大历十年至十二年,应是后推十年的贞元三年;解读李贺《仁和里杂叙皇甫涅》一诗并结合皇甫浞的释褐时间,李贺的府试时间当在元和元年。  相似文献   

10.
大历三年十二月辛丑朔公元768年1月13日-2月10日 [史事] 道州刺史崔涣卒。杜甫由公安乘舟至岳阳。《晓发公安》,这是杜甫由公安出发入湘的第一首诗。句云:“沙村白雪仍含冻,江县红梅已放春”。是岁十二月(阴历,下同)二十四日立春,故红梅已放。“北城击析复欲罢,东方明星亦不迟”,离公安当在大历三年十二月下旬某日凌晨。  相似文献   

11.
中唐诗人戎昱从大历初年回到故乡在荆南节度使幕府中任职,到大历四年前后在澧州刺史府中作幕僚。大历五年冬天,先后游历衡阳、耒阳等地,大历十一年流徙到桂州。建中三年到兴元元年他曾担任辰州刺史,贞元初年,改任浙江东道某州刺史,贞元七年,任虔州刺史。他的晚年颇为凄惨,在颠沛流离的后半生生涯中,创作了不少富于感情色彩的诗作,或述说自己命运的不济,或钟情朝廷,或思念故乡。他的抒情小诗也富于文学情感。  相似文献   

12.
玄宗开元九年(721)春,王维擢进士第。旋调太乐丞。后因伶人舞黄狮子的事受到连累,谪官济州司仓参军。从这年秋离开长安,到开元十五年春返回洛阳,这个期间,王维所写的诗,见于集中约有十七篇。这些作品,对我们研究王维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都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张随为唐代诗人,《全唐诗》入于“爵里世次俱无考”之列;《全唐文》列于五代之后、释道之前,亦为世次未详。当代学者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世次推算,认为是“代宗、德宗时人”。本文据《全唐诗》所录二诗,又据《文苑英华》所录一诗,订诗考史,加以系年,考证出张随所作省试诗确切年份;又对《全唐文》、《文苑英华》所录之文略作考订。本文据张随省试年份,推算其生年当在代宗大历初。  相似文献   

14.
唐代大历年间,有一批诗人由于仕宦、贬谪,生活在江南吴越荆楚一带,他们的创作因其社会地位、地理背景的相同而表现出共同的倾向,形成一个江南地方官诗人群。这批诗人以刘长卿为核心,主要有韦应物、戴叔伦、李嘉祐、独孤及、张继、戎昱、严维等人。其中刘长卿年辈稍长,恰成为将他们与盛唐诗人相连接的桥梁。这群诗人大都是中下级地方官吏,长期为宦四方,羁旅辛勤,亲身体验到战乱流离之苦,目睹战争给社会造成的灾难。所以在他们的诗中,经常出现战乱的鼓鼙和烽烟笼罩下  相似文献   

15.
大和时期 ,文宗尊儒教 ,修经义 ,务实抑华 ,力矫浮薄士风。在诗歌创作上 ,喜大历 ,重清峻 ,排浮艳。而甘露之变后 ,士心的苦闷哀伤与安史之乱后大历士人消沉的心态也正相一致 ,大历诗人再次遇见知音。《极玄集》的出现 ,标志着晚唐诗风回归大历时代的到来  相似文献   

16.
韦应物是中唐时期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作家,他的诗作在当时影响很大,评价也很高,但其作品在流传中羼入他人的诗作,重出误收的多达20余首,清《全唐诗》的编者在编纂过程中并未一一进行细致甄别就录入韦集中,这就给韦应物的研究带来很大的不便,因此,对韦应物重出误收诗篇进行详细考辨,论其归属,就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7.
韦应物诗韵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韦应物诗韵系李无未一韦应物生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卒于唐德宗贞元八年(公元792年),距陆法言《切韵》问世(公元601年)近二百年,屑中唐时期的诗人。他的“乡音”就该是京兆长安话。从出生到47岁之前他很少离开过长安。据他的有关诗句知道...  相似文献   

18.
陶渊明与韦应物,自唐宋以来两者往往并称,韦应物堪称唐代的陶渊明。关于二者的相类之处,人们多有共识。然而,由于生活的年代不同,加之他们对仕与隐的选择存在着明显不同,从而使得韦应物学习陶渊明在创作上体现出了许多不类之处。本文以田园诗、赠别诗、郊游诗为切入点,来探讨二者之间诗歌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李繁生年当为唐代宗大历九年(774年).其<相国邺侯家传>约亡佚于南宋末年.现存<家传>残文总计八十三条,约七千四百言.<类说>之节录与<通鉴考异>之征引保存了较多的<家传>残文,也最接近原貌.  相似文献   

20.
李益(748——829),字君虞,姑臧(今甘肃武威县)人。他在少年时代,就以才华横溢、“风流有辞藻”(《唐才子传》)名噪一时,被称为“大历十才子”之一。著名诗人韦应物称道他“二十挥篇翰,三十穷典坟。辟书五府至,名为四海闻。”(《送李侍御益赴幽州幕》)这仅仅是一般的称颂。最早发现他出类拔萃的是明胡应麟,胡氏《诗薮》说:“七言绝,开元之下便当以李益为第一,如《夜上西城》、《从军北征》、《受降城上闻笛》诸篇,皆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